連平、何飛:三大因素共同促進出口超預期增長

2018年10月,中國進出口總值4005.5億美元,同比增長18.2%。其中,出口2172.8億美元,增長15.6%,比9月上升1.1個百分點;進口1832.7億美元,增長21.4%,比9月上升7.1個百分點。貿易差額340.1億美元,收窄7.8%。

對此,我們點評如下:

一、三因素促進出口保持高速增長

10月出口同比增長15.6%,為過去8個月的最高增速,這表明儘管存在貿易摩擦這一不利外部因素,但截至目前,出口受貿易摩擦影響可能較為有限。10月出口增速創近8個月最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主要國家經濟增長穩定,有利於出口保持平穩。美國三季度實際GDP增速達3.5%,創2015年以來最佳同期表現,當前美國經濟增長勢頭仍然強勁。日本經濟呈溫和復甦態勢,新興市場經濟增長具有韌性。歐洲經濟儘管復甦進程趨緩,但依然在擴張區間。由於主要國家經濟增長穩定,10月對歐盟、美國、東盟和日本等主要市場出口均增長。同時,10月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增速高於整體。

二是對美出口企業“搶出口”現象依然明顯。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最近幾個月,國內對美出口企業開始出現“搶出口”現象。進入四季度,由於預感明年初對美出口關稅可能繼續提升,相關企業“搶出口”現象進一步表現出來,10月對美出口增速繼續提升。

三是人民幣匯率貶值對出口增長有促進作用。10月人民幣匯率繼續被動貶值,從4月份開始貶值,到10月底累計貶值11.2%。貶值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對出口增長的促進作用可能正在逐步顯現。

此外,前10個月,一般貿易的增速和比重同時提升,對出口增長貢獻較大。

二、“量穩價升”促使10月進口同比再超20%

10月進口同比增長21.4%,增速為近3個月最高,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內需強勁支撐進口量穩定增長。前三季度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09.8%,內需拉動經濟增長進一步增強,對原材料的進口需求繼續保持旺盛。

二是剛需進口商品價格明顯上升。10月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較9月明顯上升,WTI原油和布倫特原油均價較去年同期分別大幅上升38.5%和42.4%。剛需進口商品價格同比大漲,帶動進口同比上浮明顯。

三是去年同期的進口金額基數低。去年國慶和中秋假期重疊,放假天數較多,導致去年10月進口金額為1510億美元,金額數值並不高。今年剔除國慶假期的工作日較去年有所增加,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進口增長。

四是擴大進口的政策效應逐步顯現。今年以來,我國推出了一系列擴大開放舉措,在擴大進口方面有較多政策部署,進入四季度,這些政策對進口增長有明顯作用。

此外,由於內需強勁、剛需進口旺盛,人民幣貶值對進口的抑制作用並不大。

三、四季度出口增長依然面臨不確定性

儘管10月份出口表現不錯,但由於內外部不確定性因素仍然較多,四季度出口情況能否繼續保持平穩,仍需密切關注。

一是美國中期選舉結果會影響既定政策實施。美國中期選舉結果出爐,民主黨奪回眾議院,共和黨保住參議院,美國迎來“分裂”國會,這很可能會影響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中美貿易摩擦走勢的不確定性依然較大。

二是“減稅降費”政策的落地效果仍需觀察。今年以來,為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有關部門出臺了不少政策。近期,支持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的政策也明顯增多。從政策出臺到實際落地,存在時間延遲,這會對進出口企業生產佈局產生影響。

三是美國進口訂單減少的現象開始出現。今年廣交會,對美出口訂單額減少三成,預計半數對美出口企業將受影響。這表明,在貿易摩擦不確定性較大的情況下,對於明年的訂單,美國企業表現不夠積極,國內出口企業也存在觀望現象。這一現象究竟會維持多久、產生多大影響,還需要密切關注。

四是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向也存在不確定性。進入11月,人民幣單邊走勢放緩。從目前情況看,未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可能性較大。但同時,雙向波動的幅度究竟有多大,還存在不確定性,這也會增加進出口企業提前應對的難度。

對於進口而言,四季度有望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一是內需在政策推動下會保持增長,對原材料的進口需求將保持旺盛。二是短期內進口商品價格下跌的可能性較低,預計會繼續維持較高價格。三是國內擴大進口的政策紅利將進一步釋放。這些因素將共同促進四季度進口繼續平穩較快增長。

(作者介紹: 連平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何飛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