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行,做值得投入的事

三思而後行,做值得投入的事

這是東瓜旺旺陪伴你的第2

我們都會有一個習性,那就是經常高估未來,高估預期,以至於我們常常因高估而獲得慘痛的教訓。


好在痛苦才會讓一個人快速成長,記得以前看紙牌屋開場有一句話:

痛苦分兩種,一種讓人成長,一種只是徒增折磨罷了。

經過了痛苦後,我們才懂得了三思而後行。


量力而行,不僅是對自己負責,更是為了讓自己的路走的更穩更踏實。


比如要做一件事,就可以用《麥肯錫問題分析和解決技巧》來進行剖析,首先確定這件事是恢復原狀型防範潛在型或是追求完美型

,並根據不同的類型去解決這件事(具體可以參考書籍)。


同時,我們也要考慮這件事需要投入的成本(時間成本、金錢成本、人力成本及其他成本),投入成本去做之前,還要考慮有沒有什麼風險?有什麼變量因素?這件事做成的幾率有多大?投入是否真的有必要?最重要的是自己能收穫什麼東西?


一切投入都應該有正向的反饋,反饋週期有長有短,但至少要保證這件事的收穫大於投入。否則,就是在浪費時間。


比如,看書就是一個值得投入成本去做的事,而短期我們可能無法看到成效,因此很容易半途而廢,讀書並不是一本兩本就能起到作用,讀一本兩本或許在某個時刻能作為談資,但並不能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


且讀書時只有靜下心,保持虔誠的態度,才能讀通,讀懂,溫故而知新,讀書萬卷,其益自見。


當建立了自己的知識系統,才能理解到世界、社會、公民之間的運行規律,以及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然而,很多事情是投入大於收穫,比如無意義社交、刷抖音、打遊戲、逛淘寶等.......


但收穫和滿足感是兩碼事,我陪朋友吃飯、刷抖音、打遊戲、逛淘寶等等.......只要我放鬆了自己,我感到很滿足那就行了,這並沒有什麼錯,只是就投入和收穫來說,或許收穫是小於投入的。


當我們把投入和收穫當作一件事物是否值得去做的衡量工具後,這能極大的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重要緊急的事,我們就應該投入最大的成本去做,相反,不是很緊急重要的事就可以投入較小的成本去做。


同時,這也就能預測出那些事值得投入成本去做,那些事不值得投入成本去做。


所以,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動,根據事情來思考出投入和收穫,才能提高生產力和降低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