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是如何對敵人打嘴炮的

古代文人是如何對敵人打嘴炮的

你印象最深的一句文言文是什麼?

在一些歷史電視劇或策略遊戲中,往往都有武將單挑的設定,兩軍陣前大將出陣交鋒進行一場一對一的對決,有些時候能夠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但不過在真實歷史裡,這種情況其實很少見。畢竟對於統帥大軍的將帥來說,單挑這種形式風險與代價過高。只是在《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演義小說與評書的敘述中,這種對戰爭模式的誇張化演繹變得廣為人知,因而擁有非常大的群眾基礎。

武將能靠單挑出風頭,文臣自然也不甘寂寞。像是《三國志》等遊戲,曾有一個設定叫做“舌戰”,典故出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情節。可惜這也是羅貫中虛構的一個情節,在真實歷史上並沒有發生。雖然史書中也記載過一些文臣出使他國與人庭前辯論的故事,但這種“舌戰”也並不是常態的行為。

古代文人是如何對敵人打嘴炮的

《三國志10》的舌戰系統讓文臣也可以“決鬥”

與當庭辯論相比,古代一些文人更多的是以筆為刀,用自己的文章對對手進行口誅筆伐,這類文章中最重要的 “檄文”就是古代公文中的一個重要文體。其中一些文人也以此留名青史,比如三國時期“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除了本身的詩文等作品外,陳琳在官渡之戰前為袁紹討伐曹操寫的《為袁紹檄豫州》,駱賓王在李敬業起兵反武則天時寫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都是流傳後世的經典檄文作品。

古代文人是如何對敵人打嘴炮的

《三國志大戰》TCG中的陳琳立繪,計略也和“檄文”有關

檄文,是指古代軍事行動之前所發佈的曉諭各方、征討敵對勢力的文書,《文心雕龍》關於檄文的篇章中開篇名義:”震雷始於曜電,出師先乎威聲“。這句文言文的意思是”雷鳴是從耀眼的閃電開始的,而出師先要張揚聲勢“,所以檄文主要是起到讓自己師出有名,壯大己方的聲勢。

根據《文心雕龍》作者劉勰的考證,檄文最早源自《尚書》所記載的五帝時期的“誓”,主要是君主或將領在作戰之前對士兵的訓話,比如《尚書·周書·牧誓》就記載了周武王起兵伐紂滅商,在牧野之戰前是如何對將領和士兵誓師訓話的內容,讓士兵知道為什麼打仗,如何打仗,以及打完仗之後怎麼辦。不過這個時期發表的 “誓”只是起到了“宣訓我眾”的作用,沒有涉及到敵人。

古代文人是如何對敵人打嘴炮的

牧野之戰

而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有了正式的檄文。《左傳》中記載了兩個有名的早期檄文,分別是齊桓公伐楚時管仲對楚國使者的質問,以及晉歷公派呂相出使秦國宣佈與之絕交時的外交辭令。這兩篇文章雖然並不是以“檄”為名,但是也都可以視做後世正式檄文的雛形。

當時正值周王室衰微,諸侯之間的征伐為了師出有名,會在檄文中數落對方的罪狀,來“振此威風,暴彼昏亂”。比如呂相的絕秦書,就列舉了大量史料來指責秦國忘恩負義,有負於晉,所以兩國要絕交。實際上兩個國家之間的是非曲直很難判斷,很多都是利益的驅動,所以呂相的檄文內容難免有真有假,但是勝在邏輯嚴密文辭俱佳,因此對後世的檄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些檄文在行文邏輯上也多以其為鑑。

到西漢時期,檄文開始越來越多地作為軍事文書出現,其中也有司馬相如的《喻巴蜀檄》這種主要為了宣喻朝廷意志,平靖地方的文章,和常見的軍事檄文有所不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西北文士出身的隗囂起兵討伐王莽時向各郡國發布了一篇檄文,列舉了王莽“逆天、逆地、逆人”的三大罪過,這個時期檄文的形式已基本定型。

在之後的魏晉南北朝,因為長期戰亂,各方割據勢力之間的戰爭不斷,因此對於檄文的需求大大增加,檄文內容與數量都達到了一個高峰。在興兵討伐其他勢力之前,將領的幕僚會為其撰寫檄文,因此留下了很多名篇,比如前文提及陳琳所作的《為袁紹檄豫州》、鍾會出兵西蜀時的《檄蜀文》、東晉桓溫的《檄胡文》等。

《文心雕龍》中用一段話概括了檄文包含的內容與特點,用白話文說就是:在檄文中或者敘述我們的美好昌明,或者揭露對方的殘暴苛虐,指明天意、人心的歸屬,比較兩方的強弱與形勢。於此同時,檄文中還大多包含一些歷史典故,用歷史上相似的知名人物事蹟來印證對方會失敗,有時也會用誇張或虛構的事實,壯大己方的信心,打擊敵人的氣焰。

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就是優秀檄文的代表,自然被《文心雕龍》收錄其中。這篇檄文作於東漢末年的一場重要戰爭官渡之戰前夕,當時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紹已經佔領了青、冀、並、幽四州,勢力無人能及,曹操剛剛打敗袁術、呂布等勢力,加上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北方的勢力逐漸能與袁紹相抗衡。因此袁紹要與曹操開戰,陳琳當時是袁紹的幕僚,“軍中文書,多出其手”,撰寫討伐曹操的檄文任務就落在了他的手中。

古代文人是如何對敵人打嘴炮的

央視《三國演義》中的袁紹(扮演者同時飾演了周瑜)

而陳琳也不負所望,寫出了一篇曠世檄文《為袁紹檄豫州》:

蓋聞明主圖危以制變,忠臣慮難以立權。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擬也。……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戶侯,賞錢五千萬。部曲偏裨將校諸吏降者,勿有所問。廣宜恩信,班揚符賞,佈告天下,鹹使知聖朝有拘迫之難。如律令!

這篇檄文洋洋灑灑1600餘字,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搜索閱讀。檄文開篇即引用了兩個典故,將“指鹿為馬”的反面人物趙高與西漢開國呂后之亂時的呂產,呂祿等反面人物的故事與曹操類比,之後還攻擊曹操的出身,指明其父是宦官養子出身,對曹操的祖父曹騰與父親曹嵩都進行了人身攻擊。

古代文人是如何對敵人打嘴炮的

鮑國安飾演的曹操

官渡袁紹兵敗之戰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對這一點也頗為不滿:“卿昔為本初移書,但可罪狀孤而已,惡惡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意思就是說你陳琳為袁紹打工寫文章攻擊我我能理解,為什麼還要帶上我們家祖宗三代?

不僅如此,陳琳在檄文中還歷數了曹操的諸多罪行,如挾天子以令諸侯、嫉賢妒能、排除異己等,順便對曹操的品行能力進行汙衊,比如指責曹操專門組織隊伍盜墓並設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的官職。對於曹操盜墓並設置專門的官職這件事同時期沒有其他史料記載,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也表示“發丘摸金,誣過其虐”,懷疑是陳琳為了增加檄文的效果而對曹操所作的汙衊,對於曹操本人名聲的殺傷力自然也是巨大。

對於這些人身攻擊和潑髒水的行為陳琳只能謝罪,好在曹操是個愛才之人,因為陳琳的檄文寫得實在太好了就沒有治他的罪,並且同樣讓他負責自己的文書工作, “軍國書檄,多(陳)琳、(阮)瑀所作也” 。《典略》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講陳琳歸降曹操後某一天將所寫的檄文草稿呈給曹操,曹操因為有頭痛之症當天正好發作只能臥在床上閱讀,但在看完陳琳的檄文草稿後興奮地坐起來說:“這文章可以治我的病”,也可見對陳琳檄文的欣賞。

古代文人是如何對敵人打嘴炮的

三國手遊《率土之濱》中的陳琳立繪同樣是以筆為刀的形象

陳琳對於檄文的擅長除了讓自己大受曹操賞識之外,也幾乎成了軍府之中有才能的文人的代名詞,比如大詩人李白在《江夏寄漢陽輔錄事》中寫 “君草陳琳檄,我書魯連箭”,杜甫寫給王維的詩中也用“共傳收庾信,不比得陳琳”來引出兩個典故,劉長卿在寫給友人的書信中也有一句:“陳琳書記好,王粲從軍樂”,可以說陳琳因為擅長寫出好的檄文就獲得了後世諸多文人的認可。

魏晉南北朝之後,到了隋末唐初,李淵李密竇建德王世充等各方勢力為了爭霸天下互相攻伐,也誕生了許多傳世檄文,如祖君彥的《為李密檄洛州文》,痛陳隋煬帝罪行所用的一句“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也流傳甚廣,後世的“罄竹難書”這個成語即來源於此。

初唐年間,因武則天當政後屠殺李唐宗室,開國功臣徐勣的長孫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被任命為藝文令,長期鬱郁不得志且已六十多歲的駱賓王就此寫下一篇曠世檄文,也就是檄文史上同樣經典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這篇檄文文辭俱佳,痛陳了武則天“穢亂春宮、殺姊屠兄、弒君鴆母,竊窺神器”等諸多罪過,最後一句“試觀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更是力度十足,一直到今天依然時常被引用或化用,比如體育報道中的“請看今日之棋壇,竟是誰家天下”,來引出讀者的興趣與思考。

古代文人是如何對敵人打嘴炮的

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

這篇檄文還得到了被討伐者武則天本人的讚賞,史書記載武則天讀完這篇檄文後並沒有發怒,而是在得知作者的名字後惋惜道:“這樣的人才沒有得到重用,實在是宰相的過錯”。隨後徐敬業的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駱賓王的這篇檄文因為本身的文學價值而成為了流傳千古的著名檄文。

之後每逢天下動亂之際,經常就有一些精彩的檄文問世,比如岳飛討伐投降金朝的劉豫偽齊政權時胡閎休所作的《代嶽制使飛移河南郡縣討劉豫檄》,朱元璋北伐時幕僚起草的《諭中原檄》、清末太平天國起義時曾國藩所作的《討粵匪檄》等。這些精彩的檄文中自然不乏一些佳句,比如《諭中原檄》中的“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在孫中山為推翻清朝統治而化用的十六字綱領中被化用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更多的中國人所熟知。

在清朝滅亡之後,到了北洋政府時期,各軍閥之間也經常發佈檄文進行征討,但是隨著白話文的普及和一些更加現代化的宣傳方式湧現,文言體的檄文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寫檄文的能力更是成了“屠龍之技”。不過沒有人能想到的是,一些玩家在一些歷史題材的網絡遊戲中繼承了檄文的精神,用“角色扮演”的形式為自己的勢力發佈討伐其他勢力的檄文,比如策略手遊《率土之濱》中,檄文文化就成為了很多玩家津津樂道的所在。

古代文人是如何對敵人打嘴炮的

《率土之濱》中的檄文

當然遊戲中的檄文多為玩家所作,很多都是借鑑自一些歷史上的知名文章,文采氣勢自然很難與歷史上的檄文名篇相提並論,其中一些文體也不算是檄文,而更像是“牧誓”或諸葛亮的《出師表》那樣寫給自己人看的文章,其間自然也多有借鑑,但是也能讓很多玩家從中感受到文言的魅力,甚至對其產生興趣。

古代文人是如何對敵人打嘴炮的

比如這篇檄文主要借鑑自《出師表》

而在這些文字背後,也能體現出玩家對於遊戲的沉浸,以及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真實扮演自己的精神。

在《率土之濱》中,一個同盟除了要兵多講將廣之外,能否在開戰時寫出文辭俱佳的檄文或公告也成了衡量一個同盟勢力的重要標誌,因為《率土之濱》的戰鬥規模十分宏大,每一場戰爭都需要投入幾百甚至上千人,每一個人都需要投入的大量的時間、資源鏖戰數日,而如何讓他們堅持戰鬥,那便需要這樣一篇“檄文”,通過語言魅力賦予每一個參與戰爭的人正義感與使命感。因此,在《率土之濱》的論壇、貼吧,我們甚至會看見一些現金招聘專門的潤筆寫手來將白話文改為文言文的招聘帖,主要職責只是協助盟主撰寫出徵檄文,可見這一文化已經深深融入到遊戲之中。

古代文人是如何對敵人打嘴炮的

對於以歷史為背景的策略遊戲而言,這些沉浸其中且非常具有“角色扮演”精神的玩家,在遊戲中所創作的文字,讓遊戲充滿了“歷史感”,吸引其他玩家代入其中。伴隨著玩家所作的一篇篇檄文,遊戲玩家也彷佛一同回到了金戈鐵馬、名將輩出的三國亂世之中,這也是很多同類策略網遊無法比擬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