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科大學生16年流浪街頭:一年46起 受挫抗壓能力差或是主因

苦尋16年後,廖銀超的父母終於找到了他。再次見到廖銀超,當初25歲、健談的開朗小夥,已經頭髮半白,沉默寡言。

16年前,廖銀超在自己就讀的四川某醫科大學未拿到畢業證,一氣之下前往廣東等地,隱姓埋名,打工流浪。為了尋找廖銀超,母親精神出現問題,父親也曾想過自殺。

廖銀超的故事並非孤例。據幫助廖銀超找到家人的志願者組織“讓愛回家”統計,僅2019年一年,經其幫助的流浪人員中就有46名大學生流浪者。

部分教育學者認為,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大學生流浪的現狀,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更值得探究。

醫科大學生沒拿到畢業證 流浪16年

今年3月的一天,“讓愛回家”志願者王梅接到廣東省東莞市橋頭鎮社會事務局的求助:一名身份信息不詳的男子被人送入醫院,希望幫忙找到他的家人。

據該男子的工友講述,男子自稱叫“文志偉”,不是長期工,臨時幹一些小工,因在工地上幹活時突然暈倒,被送到醫院。但很明顯這個名字是假的,他不說自己是哪兒人,也不說家裡的情況。

直到後來病情嚴重,被送往東莞市人民醫院,他才說了自己的真實姓名和家人情況。“醫生說是尿毒症。我們的志願者追問,他才說自己是重慶大足人,但不知道具體哪個村。之後,他寫下了自己的真名‘廖銀超’。”“讓愛回家”創始人張世偉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後來醫院見其困難,免了他的醫藥費。

医科大学生16年流浪街头:一年46起 受挫抗压能力差或是主因

↑廖銀超。

由於不知道具體地址,一時間志願者也犯了難。4月18日,“讓愛回家”東莞救助站尋親工作組組長靈機一動,在網上輸入“尋找廖銀超”相關字眼,沒想到真的搜索到尋找廖銀超的帖子,隨即聯繫上了廖銀超的家人。經家屬確認,這名在廣東等地流浪16年的男子就是他們苦尋的親人。

據廖銀超家人講述,2004年的一天,時年25歲的廖銀超與家人道別,前往川內某醫科大學領取畢業證,這一去就是16年。面對志願者和家人的詢問,廖銀超說:“因為學費沒有交齊,沒能領到畢業證。”一氣之下,他前往廣東,打工流浪16年。

紅星新聞記者4月28日就廖銀超未拿到畢業證一事向該醫科大學求證,對方稱因年代久遠,尚需時間調查。

医科大学生16年流浪街头:一年46起 受挫抗压能力差或是主因

↑年輕時的廖銀超。

医科大学生16年流浪街头:一年46起 受挫抗压能力差或是主因

↑廖銀超曾經讀過的書籍。

隱姓埋名居無定所 父母苦苦尋覓

廖銀超老家在重慶大足農村,家中還有一個妹妹。

2000年左右,廖銀超考上川內一所醫科大學,家裡東拼西湊才能勉強供其讀書,為的是希望他有出息,學成歸來開一家診所,改善家裡的狀況。

医科大学生16年流浪街头:一年46起 受挫抗压能力差或是主因

↑廖銀超的家。

在廖銀超堂妹廖英的記憶裡,當時自己還在唸初中,對堂哥走的那天印象深刻。在農村,大學生去拿畢業證這樣的大事親戚都知道的,“讀了5年醫科大學,當時就等著拿畢業證回來開個診所,終於可以回報家裡,走的那天堂哥也來了我們家道別,臉上都是喜悅。”

只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說好去拿畢業證的廖銀超再也沒有回家,廖銀超的家人陷入了苦苦尋覓的過程。

沒有等回廖銀超的父母到處尋人,去過瀘州、成都等地,拿錢託人詢問、貼尋人啟事,父母為了尋找廖銀超耗盡錢財。因為廖銀超的失蹤,父母格外看緊妹妹,不讓其外出工作,怕女兒也不見了。

廖英說:“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二伯母精神已經有些問題。我二伯還想過自殺,被我爸爸勸住了。去他家的幾次,兩個老人都是哭。後來我大學畢業了想著幫他們找,幾年前在網上發了那些尋人帖。”

医科大学生16年流浪街头:一年46起 受挫抗压能力差或是主因

↑廖銀超的父母。

為了躲避,廖銀超說,16年裡,他去過福建、廣東,在小廠裡幹過活,沒有證件只能做些小工,一直漂泊不定,沒有固定居住地。

為什麼要流浪?4月29日,紅星新聞記者與廖銀超視頻通話,面對詢問,頭髮已半白的廖銀超久久沉默,隨後只是斷斷續續發出幾個音節:“想著要弄個樣兒出來(闖出一番事業)。”

但不僅事業不成,還患上重病,廖銀超更不好意思聯繫家裡了。這次如果不是生病嚴重被志願者幫助,他說也許一直不會和家裡聯繫,“擔心拖累(家裡)。”

4月22日,廖銀超的家人開車從重慶到東莞相認,回到家後的廖銀超住進當地的醫院。廖英為堂哥一家發愁,患上尿毒症的堂哥還伴有其他疾病,後續有許多花費,但伯父家十分困難:多年的尋找,家裡賺了錢就託人找人,目前家裡只靠堂妹夫一人開車養活。

医科大学生16年流浪街头:一年46起 受挫抗压能力差或是主因

↑廖銀超回家當天。

去年一年“讓愛回家”就救助46名流浪大學生

廖銀超的經歷並非孤例。

在“讓愛回家”公益尋親網,志願者幫助失散家庭發佈尋親信息,免費幫助流浪人員回家。截止到目前,已有4000多名流浪人員與家人團聚,其中救助的流浪大學生不在少數。

“我們做了大致一個統計,僅僅是我們救助的大學生流浪人員,去年就有46名。有一個月就幫助過3名江西某大學畢業的流浪漢,這個數據值得警醒。”“讓愛回家”創始人張世偉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多年的救助中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去年國慶節期間,張世偉的團隊救助了一名大學生流浪者陳某。這名在廣東中山市四處流浪、衣衫襤褸的男子,最初很抗拒志願者。為了獲得流浪漢的信息,張世偉和他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獲悉了其身份信息。

医科大学生16年流浪街头:一年46起 受挫抗压能力差或是主因

↑志願者張世偉(左)和流浪者陳某。

根據陳某的講述,他於2000年考上湖南某學院,但在大四畢業時因成績不理想,自尊心極強的他默默離開校園,開始了流浪生活。15年來,他去過江西、廣東、廣西等地,平時靠撿垃圾維生,夜宿橋洞或長椅。

在網絡發佈尋親信息後,家人很快找到了陳某。去年10月2日,家人從湖南趕到中山,將陳某接回。據家人講述,陳某出生在湖南張家界慈利縣一個農村家庭,從小成績優異,2000年考入大學,後因大四期間成績不理想,前途渺茫,他放棄學業離校流浪至今。

多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金榜題名。在人生十字路口,原本光鮮亮麗的大學生卻轉身成了流浪漢,這樣的戲劇性和落差感讓人唏噓不已。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放棄大學生的身份,選擇流浪街頭?

自我期望值過高、受挫抗壓能力差或是主因

“那個年代大家熱衷於到沿海打工,造成很多南飛的大雁,一部分成為領頭雁,一部分是掉隊的大雁。”張世偉說,年輕時候選擇外出,不惜放棄自己原本的優勢條件,或是因為衝動或是因為面子或是因為家庭變故,以為能闖出一番天地的他們最後卻一蹶不振,喪失對生活的信心,不願面對家人。

2018年10月,“讓愛回家”志願者吳女士發現曹某時,他在一個小亭子裡,地上鋪著破舊的被子,他手部和腳多處潰爛,經詢問得知他是陝西人,2004年便來到東莞打工。

曹某的情況讓志願者唏噓:1995年曹某考取重慶大學,畢業後自費留學德國,後遭遣返。之後到東莞,證件丟了找不到工作,也回不了家,在東莞四處漂泊。

医科大学生16年流浪街头:一年46起 受挫抗压能力差或是主因

↑流浪者曹某的地鋪。

医科大学生16年流浪街头:一年46起 受挫抗压能力差或是主因

↑志願者(左)與流浪者曹某溝通。

張世偉表示,起初聯繫上曹某的爸爸時,對方並不相信,以為兒子已經不在了。經志願者反覆勸說,才讓曹某的堂叔和一個同學到東莞確認,確定其就是已經消失多年的曹某,其經歷也進一步完整起來:1999年曹某從重慶大學畢業後前往德國自費留學,留學期間買過奔馳車,還有漂亮的女朋友,但其打工被認定為非法勞工被遣送回國。回國後檔案丟失,接受不了落差,悄悄做起了服務員,後到東莞打拼,證件丟失後一直沒有回家,最終成為流浪人員。

紅星新聞記者得知,多年的流浪生活使得曹某目前的身體狀況並不樂觀。

張世偉分析了導致這些大學生流浪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自我期望值太高。“隨著我們救助的大學生流浪人員越來越多,我們發現有很多人走上流浪道路都存在這個原因:他們出來打工,自己的期望值太高,或者是害怕父母對他們的期望很高,後來因為自己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報答不了父母,就選擇逃避、自暴自棄。”在張世偉看來,主要還是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問題,“他們不僅僅要學會知識,還要接受如何應對挫折,怎麼去適應這個社會。”

“後悔了。”4月29日,在面紅星新聞記者詢問時廖銀超說,16年的流浪生涯,除了病痛與孤獨,沒有留給他太大的東西。如果當時自己不那麼衝動,和學校好好說,也許就不會是現在的局面。“當時前往學校,其他同學都拿到了畢業證,唯獨自己因為湊不夠學費沒能拿到畢業證,很受挫,覺得很對不起家裡就走了。(這麼多年來)也曾想過家人,但這個樣子也不好意思回來。”

■專家說

大學生生存教育不容忽視

大學生流浪街頭屢見於新聞,在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近幾年關於大學生流浪的社會輿論已經引起廣泛關注,需要進一步關注的是導致大學生成為流浪漢的背後原因。

大學生成為流浪漢,每個人有不同的故事,但總體看,自身性格、能力、心理問題等是共同原因。熊丙奇認為,從總體上來說大學生個人原因佔比更大。一些大學生能在知識學習上考出較高的分數,甚至名校出身,但進入社會後缺乏生活能力、生存能力,無法融入社會,由此選擇流浪。此外,一些大學生在學業發展、人生成長過程中遭遇挫折,例如情感上的問題、家庭的變故等,在挫折之下一蹶不振,缺乏重新站起來、重新開始的意志,開始自暴自棄,最後選擇流浪。

“大學生成流浪漢,在這樣的事情中,我們要注意的不僅僅是對學生的知識教育,還要關注對學生的生活教育、生存教育,這些讓學生能夠立足於社會的教育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我們不能片面地認為分數高就是高材生,就是優秀人才,這會導致學校和家庭忽視對學生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

曾參與多名流浪人員救助的張世偉認為,許多大學生流浪漢找到家人後,出於自尊或面子思想,甚至都不願意相認,“他們原本應該是社會的寵兒,但因為某種原因自暴自棄,不敢面對社會現實,其實他們也是普通人,他們都想回家,只是缺少一種推力,一個臺階。”

紅星新聞記者 馬天帥 劉成夢 圖由受訪者提供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

医科大学生16年流浪街头:一年46起 受挫抗压能力差或是主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