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真的是這樣嘛?

暮春已至,初夏將臨。善解人意的娛圈率先為我們帶來了甘甜可口的大大大大瓜。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真的是這樣嘛?


周揚青與羅志祥這瓜想必無需贅述,大家早已都啃得門兒清。

提到羅志祥,條條下意識裡想到的還是《海派甜心》裡的痴情富二代林達浪,以及《籃球火》裡的鬼才PG元大鷹。

兩部劇,一部青春虐戀,另一部熱血中二。

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它們也是青春與回憶。


如今,卑戀達浪已不在,大鷹比肩張大帥。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真的是這樣嘛?

對此,大塊朵頤的吃瓜群眾們也不忘發表一下自己的真知灼見。

其中,有一條評論格外引起了條條的注意。評論是這樣寫道的:“人設崩時,沒有一炮是無辜的”。

這條評論改編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真的是這樣嘛?

哇,這話簡直是文藝與哲思交相輝映啊。

如此寶藏的話也因此被撒種於各大事件。

比如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真的是這樣嘛?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真的是這樣嘛?

在如今的網絡環境中,這句話大多用來表示兩種意思。

其一為“悲劇中每一個人都負有一定的責任”,比如雪莉事件中的網絡施暴者們。

其二為“被害者被害,其自身也有一定的原因”,即所謂的“受害者有罪論”,俗稱“蒼蠅不叮無縫蛋”。

但其實,這兩種用法都不準確。

關於這句話的出處,有兩種觀點。

一說是出自伏爾泰,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真的是這樣嘛?


另一說是出自波蘭猶太裔詩人斯坦尼斯拉夫·萊克(Stanisław·Jerzy·Lec)的格言集《思緒紛亂》(More Unkempt Thoughts)。

維基百科也可為佐證。


維基百科鏈接:http://www.wikiwand.com/en/Stanis%C5%82aw_Jerzy_Lec

在《思緒紛亂》中,斯坦尼斯拉夫他回憶了一樁往事。

二戰時,德軍入侵波蘭,有著猶太血統的斯坦尼斯拉夫逃往羅馬尼亞保命。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真的是這樣嘛?

但倒黴的是,這位猶太裔詩人逃跑未遂而中道被抓,而後被押烏克蘭納粹集中營並被處死刑。


而處刑的方法也有點意思 ,幾個納粹兵押著斯坦尼斯拉夫到了一片小樹林,讓他自己給自己挖個長眠的坑,然後留下一個兵看著他,其他人恰飯去了。

這斯坦尼斯拉夫尋思著,這會兒不跑還等啥時候啊。於是,他拿著那挖坑的鐵鍬,反殺了看押他的兵,趕緊溜了。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真的是這樣嘛?

回憶此事時,斯坦尼斯拉夫表示,無論是集中營的看守兵,還是納粹毒氣淋浴的執行者,這些人都覺得自己做的是本職工作,而且這麼多人都跟著一起做,自己肯定是沒罪的。

於是,斯坦尼斯拉夫說出了一句話:


Żadenpłatek śniegu nie czuje się odpowiedzialny za lawinę.

這句話被認為是“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初形。

先不論這句話最初是出自伏爾泰還是斯坦尼斯拉夫。但有一點大家是達成共識的,即這句話的英文譯本為:


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

snowflake: n. 雪花

avalanche: n. 雪崩

responsible: adj. 有責任的

所以這句話從字面上的譯文應該是:“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是有責任的”。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真的是這樣嘛?


與“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相比,二者的主要差別在於一個”feel”的翻譯。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是有責任的”包含了對”feel”的翻譯,表達出的是雪花對於自己構成雪崩的自我罪惡感的認知。

而“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則是從雪崩事件的旁觀者的角度,對雪花的行為進行定義。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真的是這樣嘛?


而相比較而言,前者也的確比後者更好地表達出了斯坦尼斯拉夫筆下納粹士兵的“從罪心理”與“平庸之惡”。

因此,不難看出,“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這句話是一種謬譯。

倘若我們可以把這一謬譯看作是一種意譯,但仍必須承認的是,很多時候,我們把這種意譯進行了謬用。

在流量為王時代,為了所謂的流量,我們,又何嘗不是引發雪崩的雪花呢?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真的是這樣嘛?


(本文屬筆者個人觀點,如有知識錯誤,歡迎在留言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