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斌談書法:當代書法藝術的巴洛克現象


張建斌談書法:當代書法藝術的巴洛克現象

張建斌書法


張建斌談書法:當代書法藝術的巴洛克現象

(張德仁綜合)關於“巴洛克”一詞,我是37年前在軍校從第一堂音樂考查課上聽教員講的,只記得有“巴洛克”音樂,“巴洛克”式意大利建築的說法,還有”洛可可“法式的富麗堂煌。當時聽這兩個名詞就有點醉了,好象很有感覺似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百度知!如今,一時興起,上網便知。其實,“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間在歐洲盛行的一種藝術風格。它產生在反宗教改革時期的意大利,發展於歐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區,隨著天主教的傳播,其影響遠及拉美和亞洲國家。

不僅在繪畫方面,”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內涵也極為複雜。但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注重強烈情感的表現,氣氛熱烈緊張,具有刺人耳目、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巴洛克(Baroque)源於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變形的珍珠”(barroco)。有“俗麗凌亂”之意。歐洲人最初用這個詞意指“缺乏古典主義均衡特性的作品”,強調“運動”與“轉變”,尤其是身體和情緒方面,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是17世紀風行於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

由此聯想到當今書法的點滴,感到當代展廳書法彼有點“巴洛克”藝術的味道。

中國書法史上,行草書講用筆八面出鋒,楷書講橫平豎直,章法上要求協調中和,印章講平衡裝飾,要求勻稱,緊湊,手卷講書卷氣。在世界藝術史上,”巴洛克“藝術講究”變形“、“俗麗凌亂”、強調“運動”與“轉變”。隨著書法藝術的不斷進步,書家寫手能力的增強和提升,有向非對稱轉化取向。隨著時代的變遷,書法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通過尋找對立的方式,產生誇張的效果。

自然界中,任何學科都是從由簡單到複雜,再由複雜到簡單的過程。當代書法展覽體強調內在的各種衝突,追求變,用不對稱,非勻稱來展示和表達,企圖標新立意,製造吸引眼球的視覺衝擊力。個人認為當代書法不自覺的運用了”巴洛克“的”變形“、“俗麗凌亂”、強調“運動”與“轉變”藝術現象,進入了”巴洛克“領域,有被”巴洛克“藝術現象所侵染甚至有代替之勢。

所謂的學院派、教授派、民間坊間豐富的藝術語言、藝術表現很難吸取到。比如公園、街坊老年寫手自得苦樂,那種地當紙,水作墨,專用的海綿筆,價廉物美練身體,他們幾乎都是簡單排列,橫平豎直,對稱整齊,沒有考慮製造與解決矛盾的能力,幾乎都在同樣的娛樂水準上。

社會發展進入當今的信息、比特時代,上下五千年,歷代名家名帖琳琅滿目,北碑南帖都能看到學到......只要你勤學善學,這種巨大的信息資源是平等的,是任何其它時代都無可相比的,可以說書法不一定是過去的寫得好,一定是後來人高於前人的,所謂的一味的強調古的老的好,不合歷史的辯證法。

歷代名家沒有幾個以寫二王,蘇黃米蔡能在書法史上留名的,字有出處,有古法的影子,大書法家都有自已的目標和取向,都有各自的經歷學養和情懷,大書法家非官即貴,一生追求,一生探索和變法。師古而不拘泥於古。書法寫字不是簡單的機械的臨摹,師古是要把古人的精華變成自已能吸取的豐富的意識語言,精熟隨手沾來,方可得心應手。在古法的基礎上增加什麼,改變了什麼,架接什麼,書盲是看不懂的,體會不出其中的意味。有人一輩子臨摹,從來沒有涉及到嚴謹的書法藝術,都是在臨摹淺層,在寫字的表面,根本沒有深入進去,更談不上書法藝術造旨。


張建斌談書法:當代書法藝術的巴洛克現象

張建斌書法

如何理解當代書法藝術的”巴洛克“現象?現代書法展覽中,有相當的作品字與字之間虛實處理與矛盾對比,行與行之間呼應,橫豎表現,垂直、枯澀、奇正、鬆緊產生的弦律感,是有區域節奏的相應。有強調發展個性,堅守怪異,有拼接,宣染過度裝飾與傳統書法藝術大相徑庭......各種關係的再調整,節奏的處理,濃淡枯澀,不是平穩的進行。書法固然不是簡單排列,協調和諧才會出美,寫手書家真正到了一定的層次,有了一定的藝術水準才會寫得好,才會出新出彩,作品才有生命力。

我所熟悉的海派書法大家周慧珺先生,她的用筆,左重右輕產生的重勢,字與字的左右騰挪、反差自如動感實足,強烈的質地感,有非凡的視覺效果,她的書法傳統功力深厚,獨特的藝術風格,當今幾乎無人能及、無可超越。這就是當代藝術家特有的藝術表現和魅力,個人以為其間的重勢、騰挪、非對稱和誇張的線條等等也不無“巴洛克”藝術的味道。

所謂的風格,就是個性的強調與誇張。學黃山谷的線條學不好,線條太長,視覺一眼到底反為過;線條短點,一眼望不到頭,意味深長,有時令人會有意想不到之妙。如果一種線條反覆用則無益,必然產生視覺上的疲勞感。做任何事情都一樣,沒有十全十美,書法也是如此,因此才需要每一代書法人不斷的追求、精進和努力!

當代書法語言在品茗回味之中,中書協、各省市書協,相對本領高強的,普遍的書法面貌都當在展室當中,偶爾也有個把例外的民間高手遊離於場外,但總體面貌和想法都趣於”求變出新“的一致性,那種誇張拼接染色變形的線條,大有書法上的”巴洛克“之勢。看了讀了之後印象猶為深刻,揮之不去。好的上品書法作品線條使轉連接方式與眾不同,細節中表現連接,過渡自然不圓滑,恰到好處。書法的竅門,不是井底之娃,要兼學百家,既要學古人的,也要學今人的,不是目光短淺,不是自以為是,不是固步自封。寫好字必須有視野格局和學養。比如飯店大廚,要有切,擺,炒,炸,掌握火候和油鹽醬醋烹飪的基本功,又必須有拿手的特色菜,特色菜就是你的看家本領,一招鮮;寫字一樣的道理,不論古代還是當代,都要學前人的,但要取其精髓,去其糟粕。要學百家,古為今用,當代的好的也要學,只要有新意的都應當學,學深悟透才是自已的東西。所謂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會有真知趵見,臨萬本帖才有真見識,筆墨才有進步,否則,只能原地打轉,眼低手低。

還有就是方與圓的關係。自然中萬物隨形的多,圓的佔多,而方正的少見。比如印章,同樣的章料,方的比圓的價值高得多。方的是在隨形或圓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方的費料多,方的信息海量,和日常用手機、電視屏一樣,方是藝術的再加工、再創造和豐富藝術的集成,方的信息量大,方更具有價值的藝術性。由圓而方,個性的強調和再造不也是一種”巴洛克“藝術現象的延伸嗎。


張建斌談書法:當代書法藝術的巴洛克現象

張建斌書法作品


書法是瞬間表現的藝術,卻需要一生的努力。一件書法作品可以在瞬間完成的,在這瞬間裡的一招一式要表現出“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技術、思想和意境。書法還是不可以重複的藝術,一件作品一個樣,沒有絕對一模一樣的作品。書法還是一個遺憾的藝術,如果一個字甚至一個筆劃寫壞了,大大影響書法的質量。

一難在用筆。王羲之在《書論》中說:“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這裡的“遲急”、“曲直”、“藏出”、“起伏”說的都是在用筆過程中行筆的變化。“遲急”是說行筆速度節奏的變化;“曲直”是說行筆運動軌跡的變化;“藏出”是說起筆、收筆的變化;“起伏”是說行筆過程中提、按的變化。

二難在結構。就像廚師做菜首先講究菜的質量,然後做成“形”、“色”俱佳、具有藝術品位的菜,一是能吸引食客的眼球,二是能增加食慾,看著想“吃”。“吃”是廚師做菜的核心內容,要把菜做的很有味道,酸、甜、麻、辣、鮮、香,我們要什麼,有什麼,回味無窮,吃了就忘不了能得到很好的享受。

書法也是如此,其形在外,味在內,形可視,味可品,做到形似不難,要做到神似,有味道就不那麼容易,二者皆佳者,可謂形神兼備也。

三難在墨法。墨法在書法中佔著重要的地位,善於用墨,是書家一生的追求。素有惜墨如金的當代草聖林散之,用墨講究、變化無窮。“潑墨似水”的清代神筆王鐸,用墨大膽,痛快沉著,把筆墨“濃、淡、幹、溼、燥”的豐富變化演繹得淋漓盡致。

四難在章法。“篇幅以章法為先,運實為虛,實處俱靈;以虛為實,斷處俱續。行間有高下疏密,須得參差掩映之跡。”

章法是點畫與點畫之間的呼應,字與字之間的顧盼,行與行之間的相映,整體上氣韻通達,虛實相生,神采飛揚。

五難在意境。意境是書法家把書法的情感注入筆端,用書法的形象來抒發胸中之意,讓讀者欣賞到書法作品的豐富內涵,從中得到感悟、啟示和滋養。

意境是文化的體現,其表現方法,簡單地說是虛實相生,實是虛的基礎,虛是實的昇華,虛實是相互依託的關係。

六難在統一。用筆的熟練程度決定著線條的質量。筆畫的長短、粗細、俯仰、伸縮的準確與否,決定了結構的形態的優劣。結構的寬窄、高低、大小、斜正、疏密的對比、變化準確與否,決定了章法的優劣。

書法是通過漢字表達作者的情感的藝術,把筆畫、結構、章法、意境等所有的因素以及對比、變化統一在一起,再注入作者的技術、情感、思想、境界、追求,就是經典的好作品。

無論是藝術還是生活,其實簡單最好!書法也如此。順著自己的心意而活,就是最好的生活。人生真正屬於自己的時光並不多,多數時光裡,我們不是在羨慕別人的生活,就是在克隆別人的生活。追求別人那樣的生活,成為我們的人生目標。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只為了滿足心中的虛榮。


張建斌談書法:當代書法藝術的巴洛克現象

張建斌拓片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