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栢滔:述而篇第七●第六章

【原文】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釋義】

孔子說:“立志在推行大道,行為據守在德上,依因於仁愛之心,遊憩在六藝中。”

【按語】

本章提出四端,是孔門學習綱領和教學條目。道、德、仁、藝,四種加工工藝。

【大義闡微】

我們知道,第一流的學問是世間的真理,純屬先天,純乎天然,是意會而不可用言語來修飾的東西,只有會不會,只有發現,不假於人為造作,沒有所謂的創造與發明,而世間人為後天的創造與發明卻都要依據於它,是它在不同時空條件下的因應變化,妙手偶得之罷了。孔子就是在發現之後,述而不作,要知道,及時發現了這一世間第一義的源流,直述出來,不假於自己的造作,實際上是非常難的事情,非第一流的大師不能夠做得到。我們就近取其譬喻,就比如這部《論語》,兩千年來,註疏者無數,然而,有誰能夠不假己意的將《論語》的真實意義轉述出來呢?無非是何說何論,朱說朱語,甚至於有魯說魯論語,齊說齊論語。

所以,我們能夠體會,孔子的述而不作,其實是一種非常高,非常非常高的一種學術境界。我輩之流,只可望其項背。

我們現代的學者習慣於將著作本身作為作品,這一點上,我們尤其羨慕西方的大思想家,那麼雄辯地論述他所發現的一個道理,以至於很多人被他的這種雄辯說服了,或者說是震撼了,或者說是感動了,因為我們感覺這些哲人自己實在是太相信了,所以我們也跟著他相信了。這就是典型的作品,他的著作就是他的作品,以至於我們要了解這樣的一個人,必須去了解他的作品,這個時候,作為他的作品的著作,已經比他的人更重要了。

但是,在東方文化體系中,尤其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作品並不是思想家的著作,這一點必須明確。中國傳統文化,它的對象是人,它的作品也就更加的是人,強調一點,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是人,中國文化中的歷代聖賢,甚至於中華民族整體,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不是通過著作,不是其他任何東西,只有通過中國文化創造出的聖賢,聖賢所具有的人格品質,以及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品質,才能真正地掌握中國傳統文化,所以,孔子強調文賢並會,中國傳統文化創造了無數輝煌燦爛的東西,但是這些,都是為他的作品——人——服務的。

中國古代文人的字畫,就非常強調這一點,一個人的人品不好,他的字畫再好,都不是好的作品,秦檜的字和畫都很好,地位也做到了一朝的宰相,但是,人們認為把他的字畫掛在自己的堂中,會帶來晦氣,這就是對他人品的否定。

這一點上,只從我們現在手上的這部《論語》來近取譬喻,《論語》本身是一部非常好的著作,但是,如果你僅把《論語》看作一個作品,如果你不知道它有它的作品,它是為它的作品服務的,那麼,你就永遠不會《論語》。

《論語》有自己的作品,這個作品就是正在讀《論語》的這個人,此刻,就是讀者您自己,在我們讀這部《論語》的時候,《論語》正在試圖開發出蘊藏於讀者心中的本性之美,也就是仁,幫助讀者認識到這個仁,這就是《論語》的使命。這樣,《論語》並不是把自己作為作品,而是作為成就作品的工具,來成就面對它的這個潛在的偉大作品——讀者自己。所以,《論語》並不是在字面上讀的,《論語》是可以伴隨你一生的書,在不同的年齡時段,在不同的經歷時期,在不同的關頭,每讀一次,《論語》都會給你不同的雕琢和啟示,直到你認識到了仁,成為一個君子,乃至於成為了大人,因為《論語》是在把仁者作為一個作品,要雕琢這個仁者成為一個大人。所謂的半部《論語》治天下,並不是《論語》就可以治天下了,治天下的還是仁者自己,但是,《論語》確實幫助了治天下的仁者,這就是《論語》將治天下的仁者作為了自己的作品,而仁者卻將天下作為了自己的作品的緣故。

《論語》如此,六藝之學,哪個不是如此!《老子》、《莊子》也是如此,釋家經典,又何嘗不是如此。這向來就是我們文化中的“武功秘籍”,如果不是練家子,這武功秘籍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在我們的前輩中苦苦地尋找我們心中設定的希望的作品,而是要及早地發現自己,這才是最好的作品,為己之學,就此開始吧!

怎麼樣才能夠述而不作,或者怎麼樣加工這個作品,本章中孔子用四句話,表述了他所傳承的文化精神,同時,這四句話也是孔子為繼續使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而不倦誨人的教學總綱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