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女孩被生父、繼母虐打進ICU:有些父母,不配為人!

又一起喪心病狂的虐待兒童事件發生。

4歲女孩被生父、繼母虐打進ICU:有些父母,不配為人!

鼻子骨折、拿剪刀剪嘴、臉上缺塊肉、額頭正中有一塊很大的疤痕、全身佈滿菸頭的燙傷、刀片的劃傷,沒有一塊好的皮膚。

是不是被這些暴力嚇得毛骨悚然?

究竟是有多大的深仇大恨,要對一個才4歲的小女孩下如此毒手?

然而,做出這些暴行的,竟是女孩的親生父親以及繼母。

女孩被打的理由更是可笑至極。

只因為4歲的女童多動、淘氣,有時大小便不能自理。

繼母曲某婷為發洩不滿,先後多次毆打、用開水燙、抓住於某茜的頭髮往牆上撞。

4歲女孩被生父、繼母虐打進ICU:有些父母,不配為人!


她才4歲啊,正是活潑好動的時候。想讓她靜下來,就用打嗎?

而她的親生父親呢,不僅沒有保護女孩。反而和繼母一起對她進行虐打。

簡直就是畜牲!

不配為人,更不配為人父母。

而事件曝光之後,生父竟然還表示,自己沒有參與虐待孩子,自己不知道。

何其可笑,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你看不見嗎?

你的無視助長了孩子繼母的氣焰,不阻止就是縱容。

甚至現在,兩人一起虐待這個無辜可憐的孩子。

最讓人心痛的是,女孩爸爸說,我是在管教孩子。

我在管教你,我在為你好。然後我可以打到你傷痕累累,打到你體無完膚。最後再說一句:我是為你好啊。

這是愛嗎?這是教育嗎?

不是!這只是打著還管教的名義,來發洩自己的暴行。

生而不養,父母之過。最大惡極的過錯。

01

有一種暴力,假以「愛」的名義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是的,太可怕了。

近幾年家庭暴力事件屢屢發生。

4歲女孩被生父、繼母虐打進ICU:有些父母,不配為人!


2020年1月9日。江蘇無錫發生一起虐童事件。

班主任上課時,發現9歲女童小潔胳膊受傷。

在追問下,小潔回答稱,她身上的傷均是被親生母親毒打所致。媽媽還用剪刀戳她的嘴。

對於毆打女兒的事實,小潔的母親供認不諱。

原因是:她懷疑小潔偷拿同學的零食,還偷拿家裡的零錢。

於是,她選擇了棍棒教育,晾衣架、木棍都成了工具。

小潔將她形容為“壞媽媽”,比不上爺爺奶奶,這更是讓楊梅火冒三丈。從那以後,面對小潔的種種問題,打罵成了楊梅唯一的應對方式。

直到被捕,這個媽媽始終都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並沒有做錯什麼。

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說過:“兒童必須通過自由的選擇而獲得意志上的獨立。”

但是往往很多時候,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私有物,可以任意剝削。為了省事,用控制代替尊重。

還有那個萬能的理由:“我是為你好,我不會害你”。

2018年夏天,海南一名6歲女孩因頂嘴了父親兩句,竟遭到了慘無人道的對待。

被憤怒衝昏了頭的父親,手拿皮帶和衣架,一下下抽打在女兒柔弱的身上,整整一個多小時。

4歲女孩被生父、繼母虐打進ICU:有些父母,不配為人!


“爸爸,我起不來……”女兒生前最後的悲鳴,卻被失去理智的父親以為“ 在演戲”,最終這可憐的孩子不治身亡。

有多少人真在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

滿口說著我愛你,而手卻狠狠落下,滿目猙獰。

孩子何其無辜。

羅伯特·蘭登在《但丁密碼》寫到:人類最殘暴的罪行都是以愛之名,但這都不是愛。

這個世界越來越荒誕,律師拿著法律做殺人的武器,丈夫拿著刀捅向妻子,而父母舉起拳頭說我愛你。

02

在暴力中長大的孩子,最讓人心疼

知乎有一個話題:生孩子是為了什麼?

最讓人感動的回答是:

“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不用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

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她/他同行一段……”

然而更多人的回答是,養孩子是為了防老,是一種投資。

把孩子當成自己私有物,可以任意剝削,因為那個萬能的理由——“我給了你生命,我不會害你”。

還有那個萬能的理由:“我是為你好,我不會害你”。

聽朋友說起過她的故事:

小時候,她選擇白色的衣服,媽媽拿出綠色的說,“穿這個好看。”

她喜歡舞蹈,媽媽給她報了鋼琴班,說:“女孩子要文靜些才好。”

她喜歡和樓下的女孩玩,媽媽說:“隔壁的小姑娘成績好,你跟她一起可以進步。”

從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到交什麼等等,朋友統統被媽媽,絲毫沒有給她選擇的機會。

一開口反抗就被罵:“沒良心,我是為了誰啊?生你還不如不生呢。”

朋友說,最可笑的是後來。

家裡來親戚時,我不知所措。我媽媽說:“哎,這孩子從小就沒有主見,畏畏縮縮的,一副沒出息的樣子。”

何其可笑。小時候折斷了小鳥的翅膀,長大了卻埋怨小鳥不會飛。

長時間被父母像提線木偶一樣控制著,也就失去了思考的主動性。最終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

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記得愛啊。

03

對孩子來說,愛才是最好的禮物

知乎上,有個話題:你見過哪些讓人驚豔的家庭教育?

有一知友回答:一直覺得家庭氛圍好的小孩很幸運。

他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擁有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很容易就往正確的方向跑。

而在湊合的夫妻關係下長大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好的,就要花很多力氣去踢開那些糟糕的,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條路,是對的。

就如同世界上幸福的家庭大都相同:

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爸爸媽媽愛孩子,然後孩子才學會了如何去愛。

1.優秀的家庭教育,都知道以身作則

塞德茲說:

人如同陶瓷器一樣,小時候就形成一生的雛形。幼兒時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維形。

的確,你成為什麼樣的人,你的孩子才會成為像你一樣,或者比你好的人。

著名主持人董卿說,“你希望孩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什麼樣的人。所以我應該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

2.優秀的家庭教育,都懂得尊重孩子的選擇

4歲女孩被生父、繼母虐打進ICU:有些父母,不配為人!


湖南90後男孩林卓宇, 15歲成為湖南作家協會最年輕會員,“魯迅青少年文學獎”“冰心作文獎”等200多個獎項的獲得者,被稱作“中國90後作家掌門人”。

林媽媽在接受採訪時說,對於孩子的教育,其實並沒有太的要求。

“尊重孩子的興趣,讓他自由生長,我們只需要把握大方向就好。”

只在平時跟孩子多聊天,在迷茫時指引,讓他身心能健康,讓家庭儘可能的溫馨,保證不溺愛的前提就好。

我們總認為,自己作為過來人,在教育時都秉持著“不能錯”的觀念。

認為自己吃的鹽比孩子吃的飯多,所以幾乎所有的決定都要干涉。

英國化學家戴維說:“我的那些最重要的發現都是受到失敗的啟發而獲得的。”

可見,人生的路,不是隻要求走最正確的那一條。

3.優秀的家庭教育,不把孩子捆綁在別人家的孩子身上

陶行知曾說:“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認同感和成就感,孩子也不例外。”

然而日常生活中,這種聲音比比皆是。

上學時,“你看隔壁的xx考了100分,你才80。”

見到親戚時,“你看你表姐多勤快,每天幫家裡忙,就屬你最懶”;“你看弟弟多聽話,你怎麼這麼調皮。”

工作時,“你看你叔叔的兒子,一個月都賺10000,你還不夠吃。”

等等,數不勝數。只有你想不到,沒有比不了的。

歌手陳美玲,她的三個兒子,都畢業於斯坦福大學。

接受採訪時,她說,“不要和別人家的小朋友比較。比較的多了,孩子會更沒信心,潛力也不敢給你看。”

的確,對於孩子來說,如果長時間得不到認同感,最終會變得壓抑自己,更加消極。

甚至不會自我肯定,否定自己,最終走上不歸之路。

還記得那篇小學生作文《我的媽媽是個無用的中年婦女嗎》?

4歲女孩被生父、繼母虐打進ICU:有些父母,不配為人!


我的媽媽不上班,平時就喜歡打牌和看腦殘的電視劇,一邊看還一邊罵,有時候也跟著哭。

她什麼事也做不好,做的飯超級難吃,家裡亂七八糟,到處不乾淨。

她明明什麼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兒,還天天叫累,說都是為了我,快把她累死了。

和我一起玩的同學,小青的媽媽會開車,她不會;

小林的媽媽會陪著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會;

小宇的媽媽會畫畫,瑤瑤的媽媽做的衣服可好看了,我都羨慕死了。

可是我的媽媽什麼都不會。

我覺得,我的媽媽就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開始拿你跟別的媽媽比較,你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我們都曾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時光扭轉,又要施加到我們的孩子身上,去捆綁禁錮他們。

放過他們吧。

4.優秀的家庭教育,都不會對孩子施暴

電影《狗十三》裡,爸爸對女兒訓斥和責打後,那一句話讓我一直印象深刻:

4歲女孩被生父、繼母虐打進ICU:有些父母,不配為人!


"爸打你是因為愛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身在單親家庭,這個滿眼都是父親的孩子,把父親當成全世界的孩子,她現在滿身傷痕。

因為愛,她或者他才來到我們身邊,不是嗎?

當孩子出生,每位父母的希望都很簡單:健康就好。

但隨著孩子日漸長大,我們希望他會乖,會聽話,學習好,懂得我們的不易,理解我們的付出……

為了達到我們心目“好孩子”的標準,我們甚至會忽視、傷害孩子的自尊。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走一遭,為什麼連最親近的父母都要對他緊緊相逼呢。

最後,用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結尾:出自紀伯倫《孩子》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疼愛自己的父母,孝順父母的兒子。好的家庭教育才會有了溫暖懂事的孩子。

共勉。

4歲女孩被生父、繼母虐打進ICU:有些父母,不配為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