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記住鄉愁

只要一輪明月

你就記住了夢的來源……


月夜情思 - 湄洲祖廟山

“中秋節”來歷。“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雁陣歸舟 - 江口邊上雁陣塔

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傳統過節有品月餅、賞明月等習俗。在千年古鎮江口,卻保留著獨特的中秋習俗,比如“做秋”、“送秋”、“芋滾米粉炒”、“演菩薩戲”等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民俗風情,並沿襲至今。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送秋"習俗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挑花籃送秋

江口在中秋佳節有“送秋”的民俗。已出嫁的女兒每年中秋節前送禮物給孃家父母“送秋”,濃濃親情,彰顯尊親、愛親的傳統美德。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喜慶的花籃

“送秋”有講究,剛出嫁的女兒頭一年為父親“送秋”,比較隆重,要備一套衣褲、鞋襪帽子、豬骹、公雞、酒和米粉等,用“紅擔盤”盛著。之後每年中秋前,都要回孃家為父母“送秋”。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帶鄉情的禮物

“紅擔盤” 是一種用藤條和竹篾變成的有蓋子的籃子或盤子,髹漆成紅色。紅盤裡放置要送的禮品,江口人就叫“辦盤”。出嫁的女子兩個節日要辦盤,一是父母做壽(江口俗稱“做十”);再一個就是每年回孃家的“送秋”。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有寓意的禮品

送秋的紅盤可多可少,多的兩擔共八個紅盤;少的兩個紅盤,稱“挑花籃”。送的禮物可多可少,但興化米粉和豬骹(即豬腿)必不可少,送秋禮品也有講究,桂圓、花生、紅棗、紅團、菱角等,每一樣都頗具深意,寓意早生貴子、團團圓圓。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興化米粉

“米粉”有寓意,代表著祝願父母長命百歲。興化米粉白如銀細如髮,綁好的米粉像鶴髮童顏老人的長鬚,中秋送米粉,寓含祝願父母長命百歲之意。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豬骹送秋

“豬骹”即帶豬蹄的豬腿肉,亦有寓意,江口民間飲食上講究“以形補形”,送豬骹是祝願父母身體健康、手腳靈便。江口俗語有云“生女兒吃豬腳”,出嫁的女兒“送秋”時給父母送豬骹,表達銘記和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媽祖閣的月亮

“送秋”習俗歷史來源。相傳宋代的時候,莆田地區存在比較嚴重的重男輕女偏見,當時有位廣東人在莆田任知府,為了改變民間的這一偏見,在民間推動中秋節,倡導嫁出去的女孩要孝敬父母,因此,在中秋節前十天左右,已結婚的女子要備辦禮物為父親“做秋”,中秋節在莆田也是“孝敬節”。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做秋”習俗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做秋喜團圓

“做秋”,就是在女兒送秋這天,孃家人用送秋禮物做的“團圓飯”。一家人圍在一起,做美食,女兒“送秋”,孃家“做秋",其樂融融,共享天倫。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做秋”炒米粉

“做秋”在江口還有一層含義,就是一家人過中秋節的食物。傳統的“做秋"食物是米粉、芋頭。芋頭,莆仙方言中的諧音是‘熬’,吃芋頭,是指清苦的日子“熬一熬”,一年就到“頭”了。江口的樂觀曠達可見一斑。江口有句俗話:“吃米粉芋,有好頭路”,這種食俗也包含故鄉人良好的生活願望。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中秋美食“芋滾米粉炒”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中秋美食“芋滾米粉炒”

中秋節,在江口家家戶戶必做的一道美食,就是用煨芋頭、米粉、板栗、豬肉做成的美食,俗稱“芋滾米粉炒”。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芋滾米粉炒”家常食材

“芋滾米粉炒”用料十分豐富,除了芋頭、五花肉,還有蟶乾、蝦仁、乾貝、香菇、肉絲、調料等等,肉和米粉的香味滲透到芋頭中,芋香撲鼻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朱熹評興化米粉

江口主婦家家都能炒米粉,色香味俱佳。據史料記載,宋理學家朱熹在興化講學時,吃到炒興化米粉,不禁拍案叫絕,說:“可口,美味無窮!”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江口美食:烰豆腐

過去,在江口,但凡過年過節、婚嫁喜事,家家戶戶都會磨豆腐,美味當屬用自榨花生油炸出的“烰豆腐”,鮮嫩可口,淡淡豆香,外加花生油醇香,蘸上醬油醋,味道絕佳。因製作工序複雜,現自做的“烰豆腐”已難得一見。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中秋美食“烰豆腐煨芋頭”

這道菜流傳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江口,但凡團圓飯都會上這道菜。身在異鄉的遊子,說起炒米粉、煨芋頭、烰豆腐,濃濃的鄉愁便會湧上心頭。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演菩薩戲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做戲過中秋

在江口,中秋演菩薩戲是每個村的保留節目。看戲是老江口人的主要文化生活,江口有句順口溜:“吃福氣,穿標緻,閒看戲",演戲就成了中秋節必須的文化點綴和助興節目。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民間戲臺

江口鄉村演戲,多是“菩薩戲”和“家事戲”兩類,都是要“演給菩薩看”,是真正“人神共娛”;所謂“家事戲”即私人家許願酬願而請的戲。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如今,曾經輝煌的莆仙戲,在時光裡淡了,在故事裡老去。但中秋節演戲,年年依舊,成為過節的一種儀式。臺下日益落寞的觀眾,堅守的是一段記憶、一種情結、一份文化。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2017年江口中秋新習俗一一媽祖巡安

涵江區首次兩岸媽祖繞境巡安

駐蹕江口東嶽觀媽祖殿的空前盛況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迎駕東嶽觀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臺灣信眾護駕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東嶽觀正殿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焚香祈福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媽祖駐蹕行宮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媽祖巡安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東嶽觀華僑紀念館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東嶽觀廣場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東嶽觀戲臺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民俗表演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東嶽觀媽祖閣

東嶽觀內供奉“海上女神”媽祖閣,閣內書有“媽祖分鎮乾坤大,錦江匯源日月長”、“湄嶼潮音歌盛世,和平女神降福祉”等楹聯,香火鼎盛。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東嶽觀媽祖閣安座的媽祖神像,為臺灣天后宮護駕來的湄洲媽祖神像分靈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在一輪皎潔的圓月下,有多少江口遊子身處異國他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又有多少親情鄉情在地球村的每一個角落靜靜流淌?

千年古鎮江口,在日新月異地變化著,越來越多的青年,走出國門,成為新生代華僑,留在故鄉的人越來越少,中秋的傳統韻味也漸漸淡了,但鄉情鄉愁卻從未改變。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夜色中的江口

日漸城鎮化的江口,不斷衍變的習俗,而鄉愁,卻無法吹散,日久彌濃……

我們感慨的“回不去的故鄉”,其實惦念的不僅僅是故鄉的一山一水,還有我們每一個流淌在故鄉的時光……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編輯感言:故鄉,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段時光……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圖片來源: 部分為手機拍攝;部分來源攝影人振榮作品;部分源於網絡。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江口民俗研究者、錦江書畫院秘書長陳禎輝老師對本文所涉民俗內容及方言表述予以指導。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轉載《2017年中秋兩岸媽祖繞境巡安駐蹕江口東嶽觀媽祖殿的空前盛況》的圖片,以慰鄉愁。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中秋節,記住鄉愁,只要一輪明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