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往事之“上呈樣幣”(上)

近幾年,國內錢幣拍賣出現了一個新的板塊,就是未發行樣幣。據分析,基本上應該是在1968年至1975年間製作,是第四套人民幣設計的初稿。造幣廠設計製作試樣後逐級上報,最終未獲準發行,被稱之為“上呈樣幣”。

這些樣幣當年由於管理不善,有部分散出,流入民間,從2000年開始,陸續在各大拍賣會上露面。由於近些年對上呈樣幣的研究逐步深入,真假問題已不再是討論的首要問題,價格也是逐年的提高,現在已經成為中國現代流通硬幣的博物館級的藏品

01

1969年版革命聖地硬分幣

1968年7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向國務院報送《關於新版人民幣的方向初稿》,這是第一次方案,但該方案談的都是紙幣的設計,未提及硬幣。

1969年4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第二次上報關於新版人民幣設計稿和硬幣樣品的請示,上報了1969版革命聖地的硬分幣方案,但未見回覆。

這套硬分幣的正面圖案和現行流通的硬分幣相同,背面圖案:1分硬幣為井岡山(以前一直錯誤的認為是湖南毛主席故居);2分為延安;5分為天安門。

全套三枚,鋁合金材質;採用幣邊滾字工藝,1分為五角星;2分為“兵民是勝利之本”;5分為“用毛澤東思想統帥一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文革往事之“上呈樣幣”(上)

文革往事之“上呈樣幣”(上)

文革往事之“上呈樣幣”(上)

文革往事之“上呈樣幣”(上)

(幣邊滾字工藝)

這套幣最先出現的是年號在正面的版本,後來又出現年號在背面的版本,並且工藝上有區別,這套幣於2013年和2014年兩次出現在北京的拍賣會上,開始時令人存疑,後來有資料證實了這套幣的真實性。

兩套幣工藝不同有三點:一是第一組(年號在正面)天安門左右兩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字跡清楚,第二組(年號在背面)不清楚;二是幣邊工藝不同,第一組是先滾邊後壓印,第二組是先壓印後滾邊;三是第一組底紋為平面,第二組底紋靠近邊緣為凹面。


文革往事之“上呈樣幣”(上)

文革往事之“上呈樣幣”(上)

(第一組)


文革往事之“上呈樣幣”(上)

文革往事之“上呈樣幣”(上)

(第二組)


文革往事之“上呈樣幣”(上)

02

1975年版工農學硬分幣

1975年11月18日,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與財政部在1969年合併)向國務院上報關於設計、印刷新版人民幣的報告,硬分幣有兩套方案。


文革往事之“上呈樣幣”(上)


1975版工農學硬分幣,面值為1分、2分、5分,鋁合金材質,齒邊,直徑分別為17、21、24毫米,正面中央圖案均為天安門,圖案上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號,下方是年號和麥穗、齒輪;背面圖案:1分是紅小兵,2分為女社員,5分為鋼鐵工人。圖案右下方是阿拉伯數字的面值,左上方是漢語拼音書寫的面值。此套硬幣設計主題明確,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


文革往事之“上呈樣幣”(上)

(第一套)

這套樣幣也有兩個版本,一套是正面圖案為天安門、年號在正面;另一套正面圖案為國徽,年號在背面。兩個版別的背面圖案細節也有差別。


文革往事之“上呈樣幣”(上)

(第二套)


文革往事之“上呈樣幣”(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