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切尔诺贝利,这次事故险些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HBO的《切尔诺贝利》已经完结,就像豆瓣网友评论的那样: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辐射。

而另一部美国电影《K-19:寡妇制造者》讲述的也是苏联历史上早于切尔诺贝利的一次核事故,并且这次事故如果不是苏联官兵不惜生命的制止,那么除了会造成大范围的海洋核污染从而引发生态灾难,更有可能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从里海北岸的火箭发射基地向太空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从太空发回的电波,美国人也收到了,大惊失色。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是用洲际导弹改装的,苏联人此时就可以用火箭把核武器扔到美国本土的任何地方,这就说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完全覆盖在苏联带有核弹头的弹道导弹的攻击范围内。面对苏联人的威胁,美国人对自己的防御能力感到担忧。为此,加紧研制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形成威慑力量成为美国当时军政界的主要目标。

在此之前,美国人早在1954年研制出人类史上第一艘以核能为动力源的潜艇——鹦鹉螺号,开创了潜艇的新纪元(常规潜艇水下航行时使用蓄电池电力推动潜艇航行,但推进航速较低,续航里程较短,致使潜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战能力)。到1959年,美国紧锣密鼓的研制出的第一代搭载洲际弹道导弹的乔治·华盛顿级核潜艇开始服役。从此,美国人也开始拥有真正的全球性的威慑力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苏争霸的高峰时期。苏联的核武器足以毁灭世界两次还多,而美国的核武器足以毁灭世界10次还要多,并且双方还在不遗余力的进行核竞赛。美苏双方都认为战争不可避免,只是时间问题,还有就是谁先动手。

到了1960年,美国已经拥有五艘乔治·华盛顿级战略核潜艇,而苏联为了赶上美国,也决定建造核潜艇舰队。苏联人的建造理念是不追求处处高精尖,但追求总体的高水平。K-19作为苏联第一代配备核弹道导弹的H级核潜艇的首舰,它做到了以核能为动力源,携带核武器,并且能够深潜300米,续航能力为50天,其总体水平已经达到世界最高的水准。但是它是在匆忙中建造出来的,制作工艺较为粗糙,下水之前,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完工。另外,伴随它的诞生,已经有数十条生命在它的建造过程中死亡。在下水“砸香槟瓶”的庆祝仪式中,香槟瓶被完好无损的弹开了,这似乎也预示这艘核潜艇多舛的命运。

看过美剧《切尔诺贝利》的朋友都知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使用的是沸水反应堆的循环系统产生的蒸汽进入汽轮机厂房,强大的蒸汽压力推动汽轮机从而产生电力的。它的特点是这些蒸汽中都是带有核辐射的,汽轮机房也暴露在辐射当中,这对后期的维护和检修造成很大的麻烦。而核潜艇使用的是压水反应堆,简单来说就是把反应堆形成一个回路,把其中的传热管包裹在蒸汽发生器中,这样形成的水蒸气是没有核辐射的,相比沸水反应堆要安全许多。


除了切尔诺贝利,这次事故险些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1961年6月18日,配有两座核反应堆动力装置的“K-19”号核潜艇在搭载了3枚共420万吨级当量的多弹头弹道导弹(其破坏力是广岛“小男孩”原子弹的70倍)以及带核装料的鱼雷武器驶向了北大西洋,在挪威扬马延岛附近参加苏联代号为“极圈”的战斗演习。艇上有139名艇员,艇长是尼古拉·弗拉基米罗维奇·扎特耶夫,他曾有过多次海上演习,但这次似乎有些紧张,对他来说,许多艇员都是新的,他们没有太多实际航行的经验。

当潜艇到达指定海域后,艇上各岗位人员紧张的就绪着,在艇长扎特耶夫的指挥下进行了潜对地导弹发射演习。演习进行的很顺利,给了艇员很大的鼓舞。他们接到莫斯科方面的命令,被要求继续在大西洋航行。

到了7月4日这一天凌晨,核潜艇的右反应堆第一回路中压力急剧下降,反应堆温度在不断的攀高,并且工作人员测出其内部放射性超出了正常水平。反应堆控制室的司令官将这个信息紧急汇报给了艇长扎特耶夫。扎特耶夫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想与莫斯科方面取得联系却因无线电故障而得不到回应。他同机电战斗部门军官研究后决定,只有装上备用的冷却系统,让反应堆温度回到正常水平,才能保证艇上的反应堆不致熔毁从而产生爆炸。但是,换上备用的冷却系统,就要换上新的管道,这些管道必须靠人工进行焊接,而此时,反应堆密封舱内已经充满了核辐射,打开密封舱门,核辐射就会蔓延至整个潜艇,另外,更加致命的是,进入到密封舱进行焊接的人员就完全暴露在核辐射当中了。

此时,扎特耶夫成立了七人小组来完成这项工作。英勇无畏的艇员们先后进到密封舱中进行修补,等他们出了密封舱,出现了严重的辐射反应,身上的皮肤渐渐溃烂,渗出血水,有的失去了视力,有的呕吐不止。不到24小时,这七人相继死亡。艇上还有些士兵在随后的几年也因核辐射产生的各种疾病而死亡。艇长扎特耶夫在1998年死于肺癌,还有些人至今仍在世。

扎特耶夫带领艇员,排除万难,才将事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在事故发生时,扎特耶夫拒绝了附近海域美国舰艇提出的帮助,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他接受了美国人的帮助,对苏联来说无疑是叛国,全体艇员都会受到审判。

这些艇员的牺牲,换来了世界和平。


除了切尔诺贝利,这次事故险些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在莫斯科Kuzminskoye公墓为纪念K-19核潜艇死难船员的纪念碑

要知道,7月4日正是美国的独立日,这一天美国各地都在举行庆祝活动。假如,K-19发生爆炸,并且引燃那3枚核弹头,势必造成大规模的生态危机和核污染,也会殃及100多公里以外的北约基地。在美国看来,这无疑是苏联的挑性,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核战争无法避免。到了那时,整个地球,以及人类将会遭遇一场灭顶之灾。

事后,K-19被拖回了苏联北方基地,针对这次事故的调查也随即展开。最后的结果只是因为反应堆回路中的一个焊点不合格才造成了核泄露事故。被修复后,K-19继续服役,直到1991年退役,除了上述核事故,K-19在服役的40年里因频繁不断的事故而逐渐闻名于世。

无论切尔诺贝利还是K-19,他们都是美苏争霸的产物。虽然K-19的伤亡程度无法与切尔诺贝利的核事故相比,但如果救援不力,两起事故对世界的毁灭程度是相差无几的。

2002年,美国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奥斯卡首位最佳女导演)根据1961的那场事故拍摄了电影《K-19:寡妇制造者》(抛开意识形态,原来早在《拆弹部队》和《刺杀本·拉登》之前,女导演就拍了这么雄性荷尔蒙的电影),片中哈里森·福特扮演艇长,连姆·尼森扮演副艇长,为世人演绎了一出生死考验。


除了切尔诺贝利,这次事故险些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除了切尔诺贝利,这次事故险些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片中除了这场事故,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两名艇员在对话中谈到:

“我好久没看见树、太阳和星星了,好怀念那感觉……“

当我们在大太阳底下,稀松平常的呼吸着新鲜空气时,对水下的艇员来说已是奢侈。

我们国家在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以及核潜艇。迄今,我们国家最严重的潜艇事故是2003年一艘海军常规潜艇失事造成70名官兵全部罹难。正是许多科学家和官兵们无私的奉献和牺牲才造就了我们国防事业的强大。

诚然,我们渴望永久的和平,我们也希望核源只是应用在民生领域,而不是用于战争。但人性是贪婪的,没有这些强大的武器背书,我们必将遭人欺辱。一百多年前就有见证。

最后,仍然期盼世界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