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古人都是怎麼過冬的?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麼過冬的?


冬天來了,南方人在沒有暖氣的室內捧著熱水袋瑟瑟發抖,北方的小夥伴出門恨不得裡外裹三層保暖。保暖自古各有各的妙招,古人又有哪些好方法呢,你知道嗎?

聚是一團火:火坑 & 火盆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麼過冬的?

《雍正行樂圖》由清代的風行者所創作

在此套圖中,雍正皇帝圍爐而坐,取暖禦寒

一人一書一火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小夥伴叫我出去玩了"。

其實,"圍爐而坐"是古代非常普遍的冬日景象,

有條件的用精緻點的火盆,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麼過冬的?

清中期 掐絲琺琅火盆(故宮博物院藏)

沒條件的用泥盆,不過是"精裝版"、"簡裝版"的區別罷了。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麼過冬的?

因此,不管是詩詞還是書畫,火盆的出現頻率非常高。

電視劇《琅琊榜》裡梅長蘇就時常坐在火盆旁烤火取暖,謀劃佈局。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麼過冬的?

其實,這種取暖方式在如今的不少農村裡依然延用著,古人的智慧就是這樣造福後人。


無線原生暖手寶:手爐 & 腳爐

人冷先冷四肢,而手腳熱則人周身溫暖。

於是,古人發明了手爐、腳爐。

手爐或圓或方,也叫"捧爐"、"袖爐",多為銅質,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麼過冬的?

也有琺琅鑲嵌材料的,但上蓋則必須用銅質的,

雕刻鏤空花紋,好通過蓋子散發熱量,

帶提樑,以便攜帶。

爐中雖裝炭火,但爐體不過熱。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麼過冬的?

腳爐一般為長方體,又叫腳婆、暖足瓶、湯媼、湯婆子等,

是在一種銅或錫製成的扁瓶裡灌上熱水,放在被子內暖腳,類似於現代人用的熱水袋類。

宋代黃庭堅有首詩說,"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這種暖具。


奇思妙想敢想敢做:暖房&火牆

川味十足的"暖房":椒房殿

花椒只能作香料?那不好意思,古人比你有創意!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麼過冬的?

《漢書·車千秋傳》有註釋,漢代在未央宮中設有椒房殿,

"以椒和泥塗壁,取其溫而芳也"。

再者,花椒裡有很多籽,古人向來喜愛多籽之物,"椒房殿"也有"多子"之意!

以花椒為保溫塗料的方法更為後人所效仿。

《世說新語》上記載,西晉時首富石崇便"以椒為泥塗室";

而南朝庾信《夢入堂內詩》中也有"香壁本泥椒"的文句。這樣的房間果然川味兒十足!


穿越時空的"中央空調":火牆

古時帝王們取暖,更享受著"中央空調"般的體驗。

能工巧匠們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夾牆,俗稱"火牆",通熱入牆即可取暖,

比如秦代咸陽宮遺址的火牆結構就非常出名。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麼過冬的?

在清朝的皇宮之中,還特意設有暖閣,其實就是根據火坑原理改造的地下火道。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麼過冬的?

火坑和殿內的火到連通,由專門負責司爐的太監點燃火炭。

然後就會產生熱流,烘熱寒冷的地面,大殿內的氣溫也會隨之升高。

這些排煙道和火坑,都是設在室外。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麼過冬的?

這樣既可以避免汙染空氣,而且還能防止煤氣中毒,非常健康安全。

這樣的設計可以使整個宮殿都感到溫暖如春,簡直就像是從現代穿越過來的中央空調一般。

在那個沒有暖氣和暖手寶的年代,古人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

用接地氣又不乏創意的各種方式解決著禦寒的難題,

不由得感嘆一句先人們的智慧還是非常厲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