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古人都是怎么过冬的?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么过冬的?


冬天来了,南方人在没有暖气的室内捧着热水袋瑟瑟发抖,北方的小伙伴出门恨不得里外裹三层保暖。保暖自古各有各的妙招,古人又有哪些好方法呢,你知道吗?

聚是一团火:火坑 & 火盆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么过冬的?

《雍正行乐图》由清代的风行者所创作

在此套图中,雍正皇帝围炉而坐,取暖御寒

一人一书一火盆,"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小伙伴叫我出去玩了"。

其实,"围炉而坐"是古代非常普遍的冬日景象,

有条件的用精致点的火盆,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么过冬的?

清中期 掐丝珐琅火盆(故宫博物院藏)

没条件的用泥盆,不过是"精装版"、"简装版"的区别罢了。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么过冬的?

因此,不管是诗词还是书画,火盆的出现频率非常高。

电视剧《琅琊榜》里梅长苏就时常坐在火盆旁烤火取暖,谋划布局。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么过冬的?

其实,这种取暖方式在如今的不少农村里依然延用着,古人的智慧就是这样造福后人。


无线原生暖手宝:手炉 & 脚炉

人冷先冷四肢,而手脚热则人周身温暖。

于是,古人发明了手炉、脚炉。

手炉或圆或方,也叫"捧炉"、"袖炉",多为铜质,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么过冬的?

也有珐琅镶嵌材料的,但上盖则必须用铜质的,

雕刻镂空花纹,好通过盖子散发热量,

带提梁,以便携带。

炉中虽装炭火,但炉体不过热。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么过冬的?

脚炉一般为长方体,又叫脚婆、暖足瓶、汤媪、汤婆子等,

是在一种铜或锡制成的扁瓶里灌上热水,放在被子内暖脚,类似于现代人用的热水袋类。

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奇思妙想敢想敢做:暖房&火墙

川味十足的"暖房":椒房殿

花椒只能作香料?那不好意思,古人比你有创意!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么过冬的?

《汉书·车千秋传》有注释,汉代在未央宫中设有椒房殿,

"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

再者,花椒里有很多籽,古人向来喜爱多籽之物,"椒房殿"也有"多子"之意!

以花椒为保温涂料的方法更为后人所效仿。

《世说新语》上记载,西晋时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

而南朝庾信《梦入堂内诗》中也有"香壁本泥椒"的文句。这样的房间果然川味儿十足!


穿越时空的"中央空调":火墙

古时帝王们取暖,更享受着"中央空调"般的体验。

能工巧匠们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夹墙,俗称"火墙",通热入墙即可取暖,

比如秦代咸阳宫遗址的火墙结构就非常出名。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么过冬的?

在清朝的皇宫之中,还特意设有暖阁,其实就是根据火坑原理改造的地下火道。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么过冬的?

火坑和殿内的火到连通,由专门负责司炉的太监点燃火炭。

然后就会产生热流,烘热寒冷的地面,大殿内的气温也会随之升高。

这些排烟道和火坑,都是设在室外。

天冷了,古人都是怎么过冬的?

这样既可以避免污染空气,而且还能防止煤气中毒,非常健康安全。

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简直就像是从现代穿越过来的中央空调一般。

在那个没有暖气和暖手宝的年代,古人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用接地气又不乏创意的各种方式解决着御寒的难题,

不由得感叹一句先人们的智慧还是非常厉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