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於脫貧,創出“隴南模式”

隴南電商特別報道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可以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

牢記囑託,隴南敏銳地感知到了互聯網時代帶來的重大機遇——電子商務的運營模式剛好可以把隴南農特產品經營分散、品種多、規模小、產業鏈短的劣勢轉化為優勢,為隴南脫貧攻堅按下了快捷鍵。


立於脫貧,創出“隴南模式”

——隴南大力發展電商紀實(二)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以隴南電商扶貧為例,指出當前扶貧工作要結合“互聯網+”,利用信息技術、現代化手段解決貧困地區“賣難”問題,讓老百姓脫貧致富。

近年來,隴南市委、市政府發展電子商務的出發點是助農增收,最終目的是脫貧致富,與脫貧攻堅的最終目的不謀而合。

禮縣永興鎮文家村是有名的蘋果村,但由於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每當蘋果成熟的季節,村裡的蘋果大都被外來的水果商販以很低的價格收購,果農們忙活一年,收入卻寥寥無幾。

立於脫貧,創出“隴南模式”

文家村果農王明瑞算了一賬,“沒發展電商之前,我們的蘋果是以每公斤2—4元的價格被商販收走,利潤很低。自政府支持發展電商後,我們通過網店、微店和客戶直接聯繫,蘋果每公斤價格也賣到了8—12元,一年的收入增加了2至3倍。”

實際上,這樣的例子在隴南比比皆是。如今,隴南電商扶貧,改變了很多像王明瑞一樣的山裡人的命運,不僅讓他們發家致富,還讓他們接觸到山外的世界。


直面貧困

破解難題,探尋“治窮之方”

曾幾何時,隴南九縣區整體屬秦巴山連片特困地區,四個國列深度貧困縣,五個省列深度貧困縣,整體性相對貧困與區域性絕對貧困交織。

2011年,隴南全市貧困人口30萬,貧困發生率53%。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貧困,一直是隴南發展最大的難題。

面對生物資源豐富,品質優良的農特產品“賣難”問題突出,當地群眾守著富庶的物產卻難以轉化為實際收入,“富庶的貧困”嚴重製約當地脫貧步伐。

窮則思變,如何讓山珍變成農民致富的“金鑰匙”?

時間回到2013年底,隴南市確定“推進電子商務實現集中突破”的發展戰略,提出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把空間上的萬水千山變為網絡裡的近在咫尺”。

立於脫貧,創出“隴南模式”

一石激起千層浪。隴南各地電商協會相繼成立,阿里巴巴講習所第一次開講選中隴南,各個縣區、鄉鎮、村社、個人的淘寶網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與此同時,隴南市及九縣區均成立了電子商務發展領導小組;建立了市、縣兩級電子商務發展辦公室,選配了專業人才;市、縣兩級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土地置換、爭取項目等多種渠道籌措發展資金。

2016年9月,國務院扶貧辦在隴南召開“全國電商精準扶貧現場會”,2016年10月,隴南獲得“全國電商扶貧示範市”殊榮,從試點到示範,電商扶貧在隴南率先破冰。

從此,在隴南、電子商務像一股迅猛的浪潮,席捲了隴南的縣區、鄉村,很多群眾心裡埋下了電商的“種子”。

可以說,電商與隴南的“牽手”,註定成為助力脫貧攻堅的“新利器”。


政府引導

六路帶動,創出“隴南模式”

從提出電商集中突破的戰略任務開始,隴南電商扶貧要走什麼路,建立何種機制?隴南幹部群眾一直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思考。

通過不斷的探索嘗試,隴南人深刻地認識到,在隴南這樣的貧困地區推動電商精準扶貧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強大推力,著力破解思想觀念保守、基礎設施滯後、物流成本較高、電商人才匱乏、產業基礎薄弱等制約電商發展的難題。

著眼於此,經過廣泛學習考察、汲取各方經驗、聽取專家建議,隴南組織駐村工作隊、包村幹部、大學生村官引導貧困群眾觸網、學網、用網,消除思想顧慮,打開眼界,讓他們積極參與到電商扶貧中來。

成縣鐔河鄉返鄉創業青年段國強,曾經的大學生村官張璇,初中畢業的農家女魏菲莉……通過學習創辦網店,如今都已是西北首家電商學校———隴南電商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踐導師。

立於脫貧,創出“隴南模式”

據瞭解,隴南電商職業技術學院目前已累計培訓22萬餘人次,全市微商營銷隊伍達到1.5萬多人。

同時,在試點中調整改進,隴南形成了電商扶貧方法上自成體系的總體性工作思路——“1333”發展思路。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網店、產業、創業、就業、入股、眾籌“六路帶動”的電商扶貧機制,成為全國唯一的電商扶貧示範市。

與此同時,在加強與淘寶網合作的同時,與京東商城、世紀之村、善融商務、中藥材天地網、微店、各類團購網站等電子商務平臺加強合作,一些縣區還自建了交易平臺,實現電子農務、政務、商務、黨務合一,共同發展。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初步探索出了‘政府推動、先託後扶再監管,市場運作、企業為主生活力,百姓創業、廣泛動員齊參與,協會服務、三商聯動一盤棋,微媒營銷、綠色產品廣宣傳’的貧困地區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隴南模式’。”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說。


拓寬渠道

助貧增收,共享“綠色福利”

一路走來,隴南圍繞構建貧困戶增收與電商的多元利益聯結機制,讓所有群眾都在電商產業鏈上找出路、謀生計。

成縣王磨鎮浪溝門村的杜林林,剛開始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後來通過網絡平臺代購農具和銷售土特產,不但自家甩掉了“窮帽子”,還帶動王磨鎮70餘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今年近60歲的康縣“山貨大王”鄭文山通過電子商務+特色產業+貧困戶的方式,帶貧的76戶貧困戶都已經全部脫貧。鄭文山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跑一年比不上‘雙11’一天的成果。”

……

如今,隴南電商從“網上吆喝賺眼球”到“內外兼修做品牌”,再到“跨界融合找突破”,經歷了太多成長的“煩惱”,飽嘗了跌倒爬起的“心酸”,也迎來了訂單火爆的“喜悅”。

帶來這些變化的,正是電商扶貧。正是有了電商扶貧的推動,隴南農產品銷售如今已形成了線上線下互動、農戶客戶直通、增收增智並重的新格局。

立於脫貧,創出“隴南模式”

特別是在特困片區、貧困村,整合力量,建立駐村工作隊“一對一”網店發展幫扶機制,在全市450多個貧困村設立了電商服務點。

目前,隴南市已開發武都崖蜜系列、成縣核桃系列等65類554種有創意、有市場需求、有標準的網銷產品,其中469種產品取得相關資質認證,甚至把以前老百姓認為不值錢的玉米鬚、花椒籽都通過電商變成了網貨,賣出了好價錢。

除解決貧困鄉村農產品賣難的問題,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外,隴南電商扶貧還促進了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通村公路硬化率、寬帶網絡覆蓋率等大幅提。

順應“互聯網+”,隴南市還建成了隴南市大數據精準扶貧系統,涵蓋所有農戶,分析各類致貧、返貧因素,精準匹配扶貧措施、實時監測脫貧返貧狀況、動態反映相關責任單位、駐村工作隊工作進度,監督預警扶貧措施落實情況等。

截至目前,累計發展各類網店1.4萬多家,實現銷售收入180多億元,帶動22萬多人就業,2019年電商對貧困群眾人均收入貢獻額達到840元。

(記者 / 羅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