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缺乏安全感?焦虑不安?试试“稳”这种全新的生活态度


内心缺乏安全感?焦虑不安?试试“稳”这种全新的生活态度

焦虑不安是现代人的常态。学生为了考试而焦虑不安,家长为了孩子而焦虑不安,职场人士亦为了工作而焦虑不安……

心理学家弗洛姆是如此描述不安的:“有不安,就会有不安定。有不安定,就会有自尊的匮乏。有自尊的匮乏,就会在面对他人时有尊敬的匮乏。不安会妨碍人与人的交往,感到不安的人会恐惧收获与付出亲密,不安是孤独及敌意等神经症患者的常见病征的原因。”在他眼中内心的不安定不仅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人的生活交际。不安成了人生存发展的万恶之源。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摆脱不安的困扰呢?让我们一起从《稳:自洽的接住生命中所有的未知》中来找寻答案。这是一本80岁哈佛心理导师讲给年轻人的修心课。本书的作者加藤谛三,为哈弗心理学导师,为我们剖析内心不安的深层原因,建立深度安全感,不被负面情绪所牵引,活出自己的人生。

内心缺乏安全感?焦虑不安?试试“稳”这种全新的生活态度


一、 完美主义的纠结

事事追求完美的人,容易陷入自我的焦虑中。深层原因在于,这类人既自卑又自恋。

正如书中所言:自卑感和自恋纠缠在一起,他就会想变成“比其他人都优秀的闪闪发亮的人”。对于他来说理想的自己就是“比其他人都优秀的闪闪发亮的自己"。于是他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中的自己会非常辛苦地与生活斗。

德摩斯梯尼天生口吃,有点自卑,为了克服这种自卑他才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最终成了雄辩家。他为了克服自己无法流利表达以及R的发音不准确的问题,在嘴里含上小石子练习发音,或是在海岸边用比海浪声更大的声音来练习说话,抑或是一边爬山边朗读荷马的诗。他通过这些艰苦的训练,终于成了大雄辩家。他的内心由于口吃而自卑,他一生都在努力克服这一缺陷,想要把自己的弱项变成强项。而他的内心并不痛快,而他最终也因为一场运动的失败而自杀。

内心缺乏安全感?焦虑不安?试试“稳”这种全新的生活态度


二、 缺乏自我同一性

确立了自我的人,获得了自我同一性的人,能够把内心的能量用在外界的事物上,所以白天会感到很轻松,夜晚也很容易熟睡。而没有确立自我同一性的人,内心就很纠结不安。

比如,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就很容易不安。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的根本问题就是,在不断扩展的社交世界之中,在不同的角色扮演而造成的乱之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即自我同一性。解决有关自我同一性的问题能够帮助一个人到自我的连性。

因此,我们应该尽快给自己定位,找到一个合适的目标。适合一个人的目标,是应该能够让他感到心里很平静,能够让他真的有发自内心的热情的事物。

区分自己心中的目标到底是不是适合自己有两个标准:首先,可以想一下自己努力的时候快不快乐;第二,自己是否神经过敏,是否心理上很容易受仿,情感的平衡是不是很容易被破坏,是不是易怒,自己是感到焦躁还是平静,批评起他人来非常固执还是很爽快,也可以通过这些事来判断。

《稳:自洽的接住生命中所有的未知》教会我们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它人我们可以从容面对生活中的诸多考验。从容地生活,从容地工作,从容地恋爱,从容地对待他人,从容地对待自己……

内心缺乏安全感?焦虑不安?试试“稳”这种全新的生活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