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時代的錄音機

夜深人靜,躺在床上,睡意遲遲不來,打開手機播放一曲輕音樂,樂聲悠揚婉轉。這個場景無比熟悉,把我帶回了少年時期。

記不起哪歲哪時,也許也是是一個溫暖的春夜吧,我躺在原來老樓上自己的房間裡,床邊擺著書桌,桌上有一臺雙卡錄音機,那是屬於我的“高科技”。睡不著,挑了一盒當時最喜歡的磁帶放進翻開卡盒裡,推上門,按下順數的第二個按鍵,磁帶帶著微微的電流聲轉動起來,一會兒熟悉的歌聲按照熟悉的順序播放出來。我記得裡面有一首蘇有朋的《揹包》很抒情,很溫馨。我喜歡很多電視劇的金曲,《新白娘子傳奇》《還珠格格》《少年包青天》《康熙大帝》,還有很多其他當時流行的歌曲。磁帶盒都有一張封面紙,上面排著歌曲名,背面還會附帶歌詞,當時我還跟著上面的歌詞,聽著磁帶,學習第一首英文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學的結結巴巴。現在每次去ktv唱歌,我基本上都會點這首歌,感覺唱的還可以,都是那些夜晚對著磁帶、錄音機練出來呢。

錄音機是爸爸買的,初見它時,驚為天人,中間的播放主機加上兩邊並排的音箱,差不多一米長,厚度大約二十釐米,是個大傢伙。但提起來並不重。機頂上除了提手,還有根銀色的天線,可以當收音機用。兩個卡盒上當中間錄音機的點睛之筆,在透明的塑料層後面是一個縮小版的舞廳,用反光材料做成的地板和天花板極有透視效果,正中間立著一個多面體鏡面拼出球,球體外還圍繞著一個圓環,“舞廳”四周安裝了五顏六色的小燈,一打開錄音機,燈光就閃爍起來,鏡面球體也緩緩轉動起來,燈光在它身上旋轉反射,真有種燈紅酒綠、如夢似幻的場景感。

爸爸那時喜歡聽一些“靡靡之音”例如《舞女淚》《美酒加咖啡》,聽的我耳朵起繭,媽媽做家務有時也放點背景音樂,但她沒表現出特別的音樂愛好,等我有了自己的音樂審美時,便徵用了錄音機,放自己喜歡歌。

這錄音機還曾見過大場面,被我帶到學校操場作為六一兒童節匯演的唯一音響設備,我還用它配備的塑料話筒清唱了一首歌,不知那時哪來有膽量,明明技術不怎麼樣,還敢當眾唱歌。我也曾用它配樂來編舞跳舞。沒錯,在那個藝術細胞匱乏的農村,我曾是班上的編舞,和舞蹈主角。還奉班主任的法旨,拿著樹枝“教訓”那些不聽話的“舞蹈演員”。擁有這樣的特權,恐怕還是少不了家裡錄音機的加持吧。

後來我有了單放機,也買了mp3、mp4,再後來就簡化為一部手機,聽音樂更加隨意自在,我不是音樂發燒友,也不懂音響質量,但少年時的那臺錄音機伴我走了很久,那時的悲傷、歡樂、期待、彷徨最終都留在那些歌曲裡、那些不見蹤影的磁帶裡。曾經以為過不去的坎,現在已經不記得是什麼模樣了,只留下一些渡了一層暖色調的朦朧回憶。錄音機現在去哪了呢?搬家時可能都當破爛賣了,如果留著它,說不定許多年後能成為收藏品!

歌曲悠揚,彷彿少年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