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民生“鑰匙”開啟幸福之門

我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懈努力和付出,讓人民群眾生活更加有幸福感、獲得感。

亳州:民生“鑰匙”開啟幸福之門

  寺後村村民在小廣場健身

亳州:民生“鑰匙”開啟幸福之門

  寺後村一角

  從稅費改革到取消農業稅

  上世紀90年代,渦陽縣新興鎮在全國率先自發進行了稅費制度改革的實驗,按照全鎮每年的支出總額確定農民的稅費總額,稅費一併徵收,分攤到畝。

  渦陽縣新興鎮寺後村黨支部書記劉震,作為親歷者,見證了當年新興鎮自發開展“稅費提留30元一次到位”的改革探索,也見證了稅費改革給村民帶來的巨大變化。

  “30年前,農民除了要交農業稅,還要交公益金、集體管理費、計劃生育、優撫、民兵訓練、鄉村道路建設和民辦教育方面等十幾項提留款。”劉震說。

  農業稅就是常說的公糧。

  劉震還記得當時交公糧的情形。“那時交公糧都排起長隊,有時甚至要排幾個小時。卻有時候水分超標不合格,還要拉回去重新晾曬。”

  “那時候要求種菸葉,一人有3分地的菸葉種植任務,我們家種了兩畝多,但菸葉技術含量太高,雖然縣裡給每個村都請了技術員,但還是掌握不好。”劉震回憶說,當時有三分之一的人種菸葉等於“白種”,因此很多人“寧願交罰款也不種”。

  據劉震回憶,1990年到1992年,村民人均負擔每年有170元左右,而當時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還不到600元。

  劉震說,一些村民為了提高收益,在菸葉地裡套種其他作物,因不符合規定,村幹部就要去給村民講道理,甚至下地把套種的作物拔掉,因此還經常與村民發生衝突。

  新興鎮在全國率先自發進行了稅費制度改革的實驗,改變了農民的生活。

  1992年12月20日,渦陽縣新興鎮人民政府張貼政府佈告,宣稱“決定在1993年試行土地承包稅(費)制度”,農民每畝承包地全年上交30元(夏秋各半)。不準任何單位和個人擅自向農民攤派或增加提留款。

  劉震清楚地記得,那一天村裡廣播召集全體村民開會,當他告知大家這一好消息時,95%的人並不相信,另外5%的人持懷疑態度。

  然而當交農業稅的日子到來,當發現村裡確實是按照佈告的內容實行,大家積極性高漲起來,提前4天就完成了農業稅的收取任務。“以往一年到頭反覆催要也難收齊的稅費,變成了農民自覺上交。全鎮沒有敢亂收費的,群眾見了幹部都有說有笑了。”劉震說。

  2004年,國務院開始實行減徵或免徵農業稅的惠農政策。2006年1月1日,新中國實施了近50年的農業稅條例廢止,延續了2600年的“皇糧國稅”走進歷史,進一步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大家種糧都積極了,我們村裡開始出現種糧大戶,也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劉震說。

  從取消農業稅到實施民生工程

  今年8月底,記者走進寺後村,看到綠樹環繞、白牆紅瓦,寬敞的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門口,每個巷口都有一個垃圾桶,村裡村外乾淨整潔。

  村子道路兩旁,村民房前屋後,種滿了桃樹、櫻桃樹、石榴樹等果樹。這時正是石榴成熟的季節,累累果實壓滿枝頭。“每家我們都免費發了果樹苗子和花種,有石榴樹、桃樹、櫻桃樹,還有櫻花、紫薇花等等,現在家家都果樹環繞,花香四溢。”劉震說,美好鄉村建設扮靚了新農村,民生工程建設開啟了村民的幸福生活。

  2007年起,我省實施民生工程。當年實施12項民生工程,包括農村低保、新農合、農村飲水安全等。

  說到民生工程帶來的變化,寺後村村民趙成雲感觸最深的就是“醫療”。他還記得30年前流行在村裡的幾個順口溜——“大病養,小病拖,不淌眼淚不吃藥”“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住了一次院,一年都白乾”。

  “現在群眾看病越來越方便,也得到了更多的實惠。”趙成雲說。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很少村民有自行車,大部分人去渦陽縣城都只能靠兩條腿。”劉震說,過去的班車一天只有一班,而且還是永城至渦陽的過路車,所以乘班車往返縣城的機會非常少。而且一到下雨天,村裡的道路就變成“水泥路”,有自行車也出不了門。

  2000年以後,寺後村裡通了水泥路,不僅修了16公里的主幹道,60多座橋涵,還將水泥路修到了村民的家門口。直通渦陽的班車一天多趟,一些村民還開上了私家車。

  “以前太陽一落山,村裡就一片漆黑,現在不僅安裝了路燈,還建了幾個小廣場,晚上大家到廣場跳跳廣場舞,用健身器材健健身,幸福感也增加了。”村民葛梅花說。

  過去的土房變成平房,再變成現在綠水環繞的樓房,新農村建設更是讓這座村莊換了新顏。

  近年來,寺後村還建立了綜合服務中心,村民不出村就能取款存款,辦理醫保、社保繳費等各項事務;建立了電商便民網點,村民可以在這裡繳納水電費、電話費、收發快遞……劉震說,村裡目前正在規劃將老村部利用起來,改建成養老院。“第一批規劃20個床位,以後會慢慢增加。”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村裡的變化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寺後村能變成現在這麼美,是我們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回憶起村莊的變化,劉震感慨萬千。

  寺後村一個個看似細微的變化,卻折射出民生大文章,傳遞著熱乎乎的民生“溫度”。

  從12項民生工程到33項民生工程

  寺後村村民的幸福生活,只是我市實施民生工程後帶來變化的一個縮影。

  百姓為上,民事為先。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按照“奮力走在皖北振興前列,深入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總要求,在民生工程工作中做到“抓早、抓實、抓細”,把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實施成效的根本標準,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民生工程持續深入實施。

  民生工程也隨著發展在不斷調整完善。2019年我市實施33項民生工程,新增智慧學校建設等6項,退出政策性農業保險等5項。

  截至8月底,我市組織實施的33項民生工程,累計支出資金148.3億元,資金支出率76.8%,有9項工程完成任務,分別是貧困殘疾人康復、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農村危房改造、農村電商優化升級工程、農村環境“三大革命”、美麗鄉村建設工程、技工大生技能培訓工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程、“四帶一體”產業扶貧工程。

  記者從市民生辦瞭解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截至2018年底,我市累計投入資金756.4億元,民生工程投入的平均增幅超過了財政收入增幅,惠及全市640多萬城鄉居民,人均受益萬餘元。在全省社情民意調查中,我市群眾滿意度連續五年位居全省前列。

  我市已累計實施了49項民生工程,其中工程類項目22項,累計實施項目點5萬多個,建成了如農村道路村村通、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村衛生室、美麗鄉村、農村危房改造、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等一大批民生工程。這些工程點散佈在全市各縣、區,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中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工程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我市將認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落實好各項政策,實施好各項工程,致力於讓廣大群眾早受益、多受益。”市民生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