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投名狀》故事原型,清末奇案刺馬案

相信很多人應該都看過陳可辛執導,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主演的《投名狀》,全篇電影通過描寫三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的感情糾葛,用兒女情長向觀眾描繪了一個心狠手黑的大哥從崛起走向滅亡的故事。該片是根據歷史上真實發生的刺馬案改編而成,然而真實歷史上的刺馬案,遠遠要比這些所謂的兒女情長要複雜,同時其牽扯的背景之多更是十倍精彩於電影所講的故事。

劉德華《投名狀》故事原型,清末奇案刺馬案

電影《投名狀》劇照

“刺馬案”,即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殺案,本案在當時就上達天聽、天下傳聞,後來還成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與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案”和“太原案”並列。

同治九年,也就是1870,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馬新貽在其官署門口被一個叫張汶祥的人用刀刺中腋下,馬新貽重傷,第二天因傷重不治身亡。清朝的兩江總督,不是什麼知府、巡撫等小角色可以相比的,而是總管江蘇、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四地的軍民政務的封疆大吏,竟被輕易刺殺,更令人捉摸不透的是,刺客行刺完後好像並不急於逃走,而是走向那些來抓他的士兵,宣佈他們總督的罪行,並且還有條不紊的慢慢陳述。

劉德華《投名狀》故事原型,清末奇案刺馬案

案子發生以後,清廷十分驚恐,慈禧太后為了維繫她搖搖欲墜的統治,親自出面處理此案,把正在天津處理教案的大員直隸總督曾國藩調來審理這個案件,並面授機宜,說:馬新貽辦事很好。為此案定了調子,這還不放心,一週之內又連連派出大員參與審案,刑部尚書鄭敦謹也奉旨與曾國藩同審。經過長達半年的審理,終於為張文祥定了一個漏網發逆,復通海盜的罪名,將張汶祥處決,剜了張汶祥的心,去祭奠馬新貽,又厚厚地予以撫卹。

如果此案到此為止,恐怕這刺馬案也算不上什麼奇案了,審理長達半年之久得出的結論竟是張汶祥曾經做過海盜,被馬新貽鎮壓,同夥被殺,懷恨於心,後來他又做非法小額典當生意,又被馬新貽出告示禁止,斷了財路,因為這些原因挾私報復,刺殺了馬新貽。但事情恐怕沒有那麼簡單,一時間坊間流言四起。

主要說法有兩個,一是馬新貽之所以官運亨通,靠的是假報軍功,結納權貴而來。他在與太平軍的戰鬥中,原來是一個敗軍之將,被俘以後與有意投靠清廷的太平軍將領義結金蘭,成了拜把兄弟,再由他的把兄弟導演一幕馬新貽收復失地的鬧劇,欺瞞朝廷,以至爬上封疆大吏的寶座。飛黃騰達以後,馬新貽居然不顧兄弟的生死情誼,與把兄弟的妻子私通,還設計害死了把兄弟,張汶祥因偶然的原因逃脫了他的魔掌,才計劃出了這麼一出刺馬的大案來。這也是電影《投名狀》的改編背景。

還有一種說法是馬新貽死於湘軍集團策劃的政治謀殺案。在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曾國藩的湘軍實力逐步做大,並在江南地區經營多年,盤根錯節。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湘軍成為了慈溪太后的心腹大患,於是慈禧把曾國藩調離兩江總督的位子,派馬新貽擔任,以牽制湘軍勢力,並對湘軍進行試探。另外,馬新貽還肩負著調查太平天國財寶去向的慈禧密令。馬新貽的到任觸動了湘軍集團的利益或者經過兩年的調查已經查到了什麼對湘軍極其不利的信息,所以湘軍指使張汶祥刺殺了馬新貽。


劉德華《投名狀》故事原型,清末奇案刺馬案

曾國藩畫像

此案牽扯麵太廣,傳奇因素眾多,真相已被淹沒,但不管怎麼說,這些都是清廷官場腐敗的縮影,預示著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朝統治行將覆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