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鼓樓東照相館拍的全家福

“汾州文化——從一張民國老照片說起”

1

攝影術的發明使得影像的永恆留存成為現實,在過去的一百餘年中,很多歷史人物、古代建築、重大事件、民俗風情已經煙消雲散,但老照片真實地記錄了歷史,成為反映當時社會面貌的文獻史料。近日,筆者淘得一張民國時候的照片,儘管已經斑駁,但依然有研究價值。

這張全家福老照片長20釐米,寬14釐米,襯板長31釐米,寬24釐米,坐者二人為夫妻,站者為二人的四個兒子,一家人著傳統馬褂中式服裝,男者全部頭戴瓜殼帽,女主人貌似戴著氈帽,估計季節應為春秋。一家人面相和諧,端莊,或為書香門第,女主人右手腕戴手錶,手錶在民國為貴重物品,不是一般人可以擁有,再加家庭成員衣著也不錯,又或為經商之家,家庭經濟實力尚可。

汾陽珍貴老照片 | 汾陽鼓樓東照相館拍的全家福

細細觀察該照片還會發現,照片中女主人纏足,“三寸金蓮”清晰可見。依面容推測該女人30-40之間,應當生於清末光緒時期。據專家考證,纏足開始於北宋後期,興起於南宋,明代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清代的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清朝被推翻後,孫中山下令禁止纏足。到了“五四”時期,陳獨秀、李大釗等人都曾撰文痛斥纏足對婦女的摧殘和壓迫,新中國成立後,真正消滅了纏足,婦女得到徹底的解放。

該照片由汾陽“四升堂”照相館拍攝。據《汾州滄桑》第一卷記載,“四升堂”照相館,面闊三間,位於汾陽城內鼓樓東街南段,民國12年汾陽雷升堂等人開設,“七七事變”後改設“瑞珍齋”眼鏡分店,由此可推測,該照片拍攝於1923—1937年,距今已有八九十年曆史。“四升堂”照相館存在了14年,期間拍攝了大量照片,但能留存至今的照片極為稀少。《北廣人物》雜誌2019年第7期有一篇專訪汾陽籍晉劇大家馬玉樓的文章《86歲女鬚生的晉劇情緣》,文章寫到,馬玉樓小時候常跑到他家對面的“四升堂”照相館去聽“洋戲盒子”(留聲機)裡的戲曲。從這裡可以側面反映出,“四升堂”照相館設備還是挺先進。該照片的發現既是汾陽“四升堂”照相館的見證,同時也填充了汾陽攝影史資料,具有一定價值。

2

清末和民國時期的汾陽,中西文化在這裡頻繁碰撞,西方一些先進的設施被引進,照相機便是其一,汾陽老照片有不少是當時的外國人拍攝。汾陽城牆上曾鑄有“鐵雙雁”,20世紀50年代移到迎澤公園,後來不知所蹤,汾陽人民一直期待“鐵雙雁”可以重鑄於北城牆上,可是苦於沒有照片資料,難以複製。直到2003年,中西文化交流,來訪的美國卡爾頓大學工作人員把“鐵雙雁”圖片贈送給汾陽中學,“鐵雙雁”原型才再次展現在人們面前,2010年這對鐵雙雁重新矗立於汾陽城北城牆上。如果沒有照片資料,鐵雙雁只能存在文字裡,存在看過人的腦海中。

除了外國人,汾陽老照片還有著名建築家梁思成、林徽因在汾訪古所拍。其中有一張1934年梁思成給林徽因在汾陽小相村靈巖寺一尊明代大鐵佛前拍攝的老照片,更是經典一瞬,為此,林徽因還給這張照片配了一首小詩:“你有低眉慈悲,我自溫婉無語。靜默好似對話,凝望已然千年。”

當然更多的還是汾陽人開的照相館拍攝,他們分別是:民國初,汾陽人蘆實卿開設的“北大”照相館、汾陽小南關民間藝人王思明在民國9年開設的“思明”照相館、汾陽人趙有齋開設的“福慶”照相館……他們默默服務著汾陽的千家萬戶。

3

現如今,收藏老照片的人越來越多,汾陽人張春橋便是其中之一,今年5月,他的一百餘張汾陽老照片展出引發廣泛熱議,大家紛紛為其努力蒐集汾陽老照片的做法點贊。正如春橋先生所說的“透過這些瞬間留影,喚醒人們日漸模糊的記憶,更加珍惜人生之不易,回顧歷史,也是為了啟迪今天,昭示明天,修行自我”。

隨著科技發展,手機照相功能日趨完善,拍出來的照片可以同照相機拍出來的媲美,每天,不同的人群在各種網絡平臺曬著照片,分享著各自的美好生活。一張老照片引出如許閒話,引起諸多遐想,生出撫今追昔之慨,這恐怕也是收藏老照片的一種樂趣吧!

汾陽珍貴老照片 | 汾陽鼓樓東照相館拍的全家福

李勇斌,出生於1986年,中共黨員。

目前就職於汾陽市新聞辦。

愛好攝影,攝影作品多次榮獲國家、省、地市獎項。

喜好收藏,利用業餘時間對地方歷史文化進行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