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鼓楼东照相馆拍的全家福

“汾州文化——从一张民国老照片说起”

1

摄影术的发明使得影像的永恒留存成为现实,在过去的一百余年中,很多历史人物、古代建筑、重大事件、民俗风情已经烟消云散,但老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历史,成为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文献史料。近日,笔者淘得一张民国时候的照片,尽管已经斑驳,但依然有研究价值。

这张全家福老照片长20厘米,宽14厘米,衬板长31厘米,宽24厘米,坐者二人为夫妻,站者为二人的四个儿子,一家人着传统马褂中式服装,男者全部头戴瓜壳帽,女主人貌似戴着毡帽,估计季节应为春秋。一家人面相和谐,端庄,或为书香门第,女主人右手腕戴手表,手表在民国为贵重物品,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再加家庭成员衣着也不错,又或为经商之家,家庭经济实力尚可。

汾阳珍贵老照片 | 汾阳鼓楼东照相馆拍的全家福

细细观察该照片还会发现,照片中女主人缠足,“三寸金莲”清晰可见。依面容推测该女人30-40之间,应当生于清末光绪时期。据专家考证,缠足开始于北宋后期,兴起于南宋,明代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清代的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清朝被推翻后,孙中山下令禁止缠足。到了“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曾撰文痛斥缠足对妇女的摧残和压迫,新中国成立后,真正消灭了缠足,妇女得到彻底的解放。

该照片由汾阳“四升堂”照相馆拍摄。据《汾州沧桑》第一卷记载,“四升堂”照相馆,面阔三间,位于汾阳城内鼓楼东街南段,民国12年汾阳雷升堂等人开设,“七七事变”后改设“瑞珍斋”眼镜分店,由此可推测,该照片拍摄于1923—1937年,距今已有八九十年历史。“四升堂”照相馆存在了14年,期间拍摄了大量照片,但能留存至今的照片极为稀少。《北广人物》杂志2019年第7期有一篇专访汾阳籍晋剧大家马玉楼的文章《86岁女须生的晋剧情缘》,文章写到,马玉楼小时候常跑到他家对面的“四升堂”照相馆去听“洋戏盒子”(留声机)里的戏曲。从这里可以侧面反映出,“四升堂”照相馆设备还是挺先进。该照片的发现既是汾阳“四升堂”照相馆的见证,同时也填充了汾阳摄影史资料,具有一定价值。

2

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汾阳,中西文化在这里频繁碰撞,西方一些先进的设施被引进,照相机便是其一,汾阳老照片有不少是当时的外国人拍摄。汾阳城墙上曾铸有“铁双雁”,20世纪50年代移到迎泽公园,后来不知所踪,汾阳人民一直期待“铁双雁”可以重铸于北城墙上,可是苦于没有照片资料,难以复制。直到2003年,中西文化交流,来访的美国卡尔顿大学工作人员把“铁双雁”图片赠送给汾阳中学,“铁双雁”原型才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2010年这对铁双雁重新矗立于汾阳城北城墙上。如果没有照片资料,铁双雁只能存在文字里,存在看过人的脑海中。

除了外国人,汾阳老照片还有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林徽因在汾访古所拍。其中有一张1934年梁思成给林徽因在汾阳小相村灵岩寺一尊明代大铁佛前拍摄的老照片,更是经典一瞬,为此,林徽因还给这张照片配了一首小诗:“你有低眉慈悲,我自温婉无语。静默好似对话,凝望已然千年。”

当然更多的还是汾阳人开的照相馆拍摄,他们分别是:民国初,汾阳人芦实卿开设的“北大”照相馆、汾阳小南关民间艺人王思明在民国9年开设的“思明”照相馆、汾阳人赵有斋开设的“福庆”照相馆……他们默默服务着汾阳的千家万户。

3

现如今,收藏老照片的人越来越多,汾阳人张春桥便是其中之一,今年5月,他的一百余张汾阳老照片展出引发广泛热议,大家纷纷为其努力搜集汾阳老照片的做法点赞。正如春桥先生所说的“透过这些瞬间留影,唤醒人们日渐模糊的记忆,更加珍惜人生之不易,回顾历史,也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修行自我”。

随着科技发展,手机照相功能日趋完善,拍出来的照片可以同照相机拍出来的媲美,每天,不同的人群在各种网络平台晒着照片,分享着各自的美好生活。一张老照片引出如许闲话,引起诸多遐想,生出抚今追昔之慨,这恐怕也是收藏老照片的一种乐趣吧!

汾阳珍贵老照片 | 汾阳鼓楼东照相馆拍的全家福

李勇斌,出生于1986年,中共党员。

目前就职于汾阳市新闻办。

爱好摄影,摄影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省、地市奖项。

喜好收藏,利用业余时间对地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