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心城市、北方第四城,鄭州實至名歸!


看好鄭州近期未來(10年內)發展,但長期發展看也有可見的天花板。

目前排名來看,全國GDP16-12名競爭激烈,整個區間相差不到500億,相鄰名次相差最低為15億。現在來看,經過短期發展(5年內),鄭州較為現實的排名為12名;長期發展後(10年左右),或許有望進入全國前十,這主要依賴於城市的開放程度、產業結構調整、人口吸引與政策支持等。而前十的競爭,更重要的是找準與強化自己的定位,是站定在國家層面的、獨一無二不可或缺的位置,如北京的文化與政治中心、上海的經濟中心等。找到這樣定位的城市,才能穩穩站在城市前10,乃至進入前5,通過劃定人口腹地與區域協調發展,才有可能使排名更進一步。這對目前鄭州來說,是難以預測的。

在過去的十幾年的發展中,即從2005年到2019年,鄭州幾乎每一年都能實現一個或兩個全國位次的穩定前進,不存在激進的大跨越,也就是基礎較為牢固。這得益於這座城市本身的努力,其寄託了全河南人的期望。另一方面,得益於政策上的鬆綁以及國家戰略上對內陸,對河南的重視。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背後省份的大力支持,離不開自己賴以生存的人口腹地與城市群。這裡可以統計一下河南所獲得比較重大的幾個國家級政策支持,這與之前極其苛刻的耕地政策形成宣明對比。主要包括:航空港、米字型高鐵、中原城市群與國家中心城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首先是航空港: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是我國首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目前唯一一個由國務院批准設立的航空經濟先行區,規劃面積415平方公里,規劃人口260萬人,定位於:國際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經濟為引領的現代產業基地、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重要門戶、現代航空都市、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

值得一提的是,航空港行政級別是正廳級,與鄭州市區同級,是鄭州乃至河南未來在不沿海情況下重要對外開放平臺經濟發動機以及增長極。鄭州大都市的一個核心目標就是發展成國際性的,以機場為核心的航空大都市,這裡可以參考:

航都院(中國)Aerotropolis Institute(A.I.)是全球領先的臨空經濟研究及諮詢機構,1980年由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經濟學終身教授約翰·卡薩達先生創立。約翰·卡薩達教授的“航空大都市”理論模型被《時代週刊》譽為改變世界十大構想之一[1]。


2013年3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作為中國首個以航空經濟為引領的戰略舉措,被賦予了促進河南——中國最大的省份(將近9600萬人口)以及省會鄭州(將近990萬人口)融入全球一體化,實現經濟轉型和發展的重要使命。同時,通過國家全面規劃,致力於打造成為中國第一個航空大都市。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是中國首個也是最成功的航空大都市,它將產業發展、地面交通、機場和城市發展充分融為一體,帶動了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擁有巨大的商業潛力和產業吸引力[2]。

作為未來城市核心的航空港,其意義可能超越現在的想象。航運是高附加值產品的最佳載體,是相關高科技產業的集聚地。其核心部分,新鄭機場(4F)的規劃也讓人驚歎。在2018年省政府與中國民用航空局聯合發佈的《鄭州國際航空貨運樞紐戰略規劃》中,提出“建立形成4小時覆蓋全國、 20小時服務全球的機場貨運綜合交通體系”。機場未來規劃5條跑道,4座航站樓,4條地鐵,1座高鐵站,形成航空與高鐵的無縫連接。目前只有上海浦東國際機場(4F級民用機場)是我國唯一一個有5個跑道的在用機場。

第一階段 (2018-2020年):樞紐建設起步期。2020年建成投用北貨運區工程。加快開展第三跑道建設前期工作。
第二階段 (2021-2025年):樞紐功能形成期。2022年建成投用第三跑道,2024年建成投用第四跑道並完成第一跑道 改造,2025年建成投用 T3航站樓、衛星廳和南貨運區一期等。
第三階段 (2026-2035年):樞紐功能完善期。2028年 力爭建成投用第五跑道。適時實施航站區、南北貨運區擴容等項 目。形成 “八進八出”進離場航線結構。優化跑道運行模式和開 展技術創新,實現三條跑道獨立進近、四條跑道獨立離場的多跑 道運行模式。

國家中心城市、北方第四城,鄭州實至名歸!

國家中心城市、北方第四城,鄭州實至名歸!

其次是米字型高鐵:

鄭州傳統的交通樞紐地位就不多說了。毫無疑問,現在各個城市的基建已經進入了高鐵時代。而河南的米字型高鐵佈局較早,標準高,享受了較多的高鐵福利,350建設與規劃里程全國第一。高鐵對經濟與人口的流動至關重要,但其建設成本相當高,尤其是350。因此在其他城市正在大力規劃高鐵的時間,鄭州以及河南已經走在了前列,並有更多的空間與時間去補短板。另一方面,高鐵也將城市緊緊結合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城市間競爭也會越來越大,人才和資本會選擇會更多。

對鄭州來說,不論是高鐵還是地鐵,或是其他基建,其未來規劃都有相當標準。與競爭對手比較,未來雖說不一定能在競爭中取得優勢,但拉後腿的可能性不大。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委副書記、省長謝伏瞻在發言中建議,國家儘快批准鄭萬快速鐵路河南段、鄭合快速鐵路開工建設,將鄭太、鄭濟快速鐵路列入“十三五”鐵路建設規劃。全國人大代表、省發改委主任孫廷喜發言時,用一張規劃圖介紹了河南省“米”字形高鐵建設情況。聽了介紹,張高麗說:“河南這個‘米’字形高鐵規劃得好,把鄭州航空港實驗區、中原經濟區、糧食生產核心區國家三大戰略都連接起來了,會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庚茂書記,請你把這張圖送給我,我要帶回去好好研究。


孫廷喜說,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啟動實施中西部鐵路等一批新的重大工程項目,加快中部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和網絡建設。對河南來說,關鍵就是要圍繞構建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建設以鄭州為中心的“米”字形快速鐵路網。他呼籲國家多支持“米”字形快速鐵路網建設,儘早開工。
“米”字形快速鐵路網建成後,將與國家快速鐵路網有機銜接,形成京津冀地區經鄭州至港澳,長三角地區經鄭州至西北邊界口岸,環渤海地區經鄭州至西南地區乃至孟加拉灣、東南亞各國,東南沿海地區經鄭州至西北內陸地區的快速運輸通道,以鄭州為中心連南貫北、承東啟西的“四面八方”軸帶發展格局。
“‘米’字形高鐵建設,將鄭州從‘四通’升級到‘八達’,讓更多城市享受到2小時經濟圈帶來的資源配置優勢,迎來重要發展機遇,從而提升全省整體經濟實力。”谷建全表示,“同時,還將使中原經濟區和周邊的珠三角、長三角、皖江經濟帶、成渝經濟區有機銜接,對全國經濟的快速融合起到重要作用。”

國家中心城市、北方第四城,鄭州實至名歸!

然後是中原城市群與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獲批:

中原城市群的獲批直接劃定了鄭州未來發展的人口腹地,包括河南全省以及跨省的其他地市。而國家中心城市的獲批,則相當於拿到未來城市競爭的門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足之處則是鄭州無論面積還是全省首位度上,相比其他國家中心城市還是有較大進步空間。向國家中心城市看齊的區劃調整可能也是為未來工作的重中之重。

國家中心城市是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層級之上出現的新的“塔尖”,集中了中國和中國城市在空間、人口、資源和政策上的主要優勢。
國家中心城市對外要具有相當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對內則是經濟活動和資源配置的中樞,是國家綜合交通和信息網絡的樞紐,是科教、文化和創新中心,具備引領、輻射和集散功能。

國家中心城市、北方第四城,鄭州實至名歸!

最後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會議在鄭州召開,政策為國家第五大發展戰略,其核心是黃河的因地制宜與區域協調發展。比如上游生態保護的意義重大,那就不宜大力發展經濟,要專心生態保護;中游一部分平原適宜發展農業,就要大力發展農業;一部分中心城市發展條件好,則要專心經濟發展。從之前的點名可知,這裡的高質量發展主要強調鄭州西安兩座國家中心城市,兩城也是黃河流域與黃河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沿黃河各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三江源、祁連山等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就不宜發展產業經濟,主要是保護生態,涵養水源,創造更多生態產品。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區要發展現代農業,把農產品質量提上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區域中心城市等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要集約發展,提高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貧困地區要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國家中心城市、北方第四城,鄭州實至名歸!

不論是春晚鄭州分會場,還是座談會的召開,都可以看出黃河流域發展與鄭州、河南的緊密聯繫。今年全省一直在佈局黃河文化與生態保護,例如博物館和溼地公園等,要在這一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尤其是文化方面,不得不提一直強調的洛陽副中心。有了位置,才好說話。作為國家級戰略的核心發展城市,這是鄭州乃至河南未來發展的底氣所在。

未來的城市發展不在是一個城市的單打獨鬥,不會單獨計較一個經濟指標的高低。由中心城市帶動的城市群協調發展,強化地理優勢與城市特色,會帶動城市與城市群飛躍的發展。鄭州背靠一億人口、全國GDP第五的河南省,擁有廣闊的發展腹地與高起點的基建佈局、以及有力的政策支持,未來可期。但想要突破天花板,還要不斷提升開放與服務水平,找準在全國乃至世界上的城市定位,彌補科教文衛等短板,在某一城市特點上佔據壓倒性的優勢與不可替代的全局戰略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