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鋁車身——大忽悠,抑或高科技?

全鋁車身——大忽悠,抑或高科技?

全鋁車身的捷豹

全鋁車身,就是使用鋁合金材料,取代鋼用作車身覆蓋件甚至結構框架的技術。

這種技術帶來巨大的輕量化,但在生產工藝和售後維修上會帶來一些困難。目前多款進口車型,尤其是高端進口車型,已經使用或將要使用全鋁車身,儼然已形成一種趨勢。

全鋁車身的優點是,節能減排。一般認為,50~60%重量的鋁合金替代鋼鐵,可達到同等的性能。有人估計,將一輛汽車上的鋼鐵全換成鋁,可為整車減重20%以上。

即使不能做到全鋁,很多廠家也會在車身上局部使用鋁合金,提高用鋁比例。站在技術的角度,材料本身並無貴賤。如三元催化器中使用的貴金屬鉑(白金),在汽車工業中的價值並非因稀少昂貴或璀璨奪目,而是特定的化學特性。鋼鐵和鋁合金也是各有特點。鋼,機械性能和加工性能良好,自然界儲量大且易於提煉,是整個工業的基礎。鋁,儲量更大但提煉成本更高,重量非常輕,機械性能較好,韌性略差,表面塗裝有難度。使用鋁,正是看中了重量輕的特點,但鋁的其它特性會給設計、生產和售後帶來一些問題。

全鋁車身的缺點是:

  • 生產工藝複雜,在整車企業,車身的生產都是重要的核心能力,往往在自己的工廠中完成。在成型、焊接和塗裝這些主要車身工序中,針對鋁合金,都有些工作要做。
  • 鋁合金本身的抗拉和抗剪的強度遠遠不如合金鋼板。鋁材料韌性差,通俗的說就是比較僵硬,傳統工業的觀點是不希望衝壓鋁的。比如你拿紙來包東西,肯定更願意用報紙或牛皮紙,不管窩成什麼形狀,也不會破。但如果讓你用打印紙來包,雖然也可以,但要擔心用力過猛紙會不會破掉。鋼和鋁的衝壓特性也與此類似,要實現鋁板的衝壓,就需要更好的材料和更精細的工藝。材料工業開發出的新型鋁板讓這種生產變成可能,但生產線的改造、工程師團隊的經驗、工藝的控制,一樣都不能少。
  • 焊接方面,鋁對鋁的焊接工藝要求更高。而鋁對鐵的焊接一直被認為是不可能任務,雖然近年某些技術宣稱可以實現,但離普及應該還很遙遠。如果減少焊接的使用,儘量把零件做成整塊或使用鉚接,則要求更精準的設計和製造水平。
  • 塗裝的問題則主要是因為鋁合金表面的緻密氧化膜與鋁本身活潑的化學性質,電鍍的預處理是會讓工程師頭大的。需要生產線的投資改造與精確的控制。
  • 還有一個缺點,售後成本增高。上面所講的生產問題,在售後中一個也少不了,因為維修本身就是一種再生產。

當年奧迪引以為傲的全鋁車身吹了很多年,200萬的奧迪R8發生了一起碰撞事故,在與雪佛蘭景程碰撞的過程中,全鋁車身的缺點展現的淋漓盡致,景程被評為最不安全的美國車,其實還是韓國大宇的底子,就是這個糟糕的美系車,都把奧迪R8的全鋁車身撞的潰縮一團。

當然全鋁車身也有自己的優點,那就是抗腐蝕性強,聽過普通車身生鏽,還真沒聽過鋁合金車身生鏽了,因為其材料組成的特殊性,鋁合金車身車身輕、耐腐蝕這些優點,曾經都是車企宣傳的賣點,如果留心的小夥伴們會發現,“全鋁車身”目前已經不是賣點,很多車企也都不在吹噓了,比如說奧迪、奔馳等當年熱衷全鋁車身的企業,現在都在宣傳鋁車身+合金鋼車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