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後情懷時代”的票房收割機

2019的春節電影票房之戰進行到了第八天。《流浪地球》從票房到口碑都無疑成為了這一階段的“頭馬”。

《流浪地球》——“後情懷時代”的票房收割機

片方將《流浪地球》定性為“中國科幻電影的一小步”,這個所謂的“一小步” 本來就是映射了攀登與追逐的艱難和不易。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搭乘的鷹號著陸艙降落在月球表面,當他踏上月球表面時,說道: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科幻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電影工業的最高水準,國產電影在科幻,尤其是硬科幻方面的追逐,用“一小步”來形容《流浪地球》再恰當不過。

看過的觀眾更願意稱其為“中國首部高成本硬科幻電影”、“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等等。

小編認為這部電影可看、耐看,不算完美,但是其完成度已經非常高。至少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在春節這麼一個舉家團圓、歡天喜地的日子裡,掏腰包看一場這樣的電影,不會覺得虧本和窩心。

《流浪地球》——“後情懷時代”的票房收割機

隨著影片的播出,也出現了一些批評之聲,有人認為“吳京在片中演技尷尬”,有人認為劇情過於“家庭糾紛”,也有人說給這部片子最簡單的評價就是“試想著將片中的演員全換成美國人然後再評價”。

無論是讚揚還是批評,小編希望這部作為中國硬科幻電影“一小步”的先鋒隊員都應該兼收幷蓄。

畢竟中國觀眾受外國電影,尤其是好萊塢電影薰陶幾十年,好萊塢大片給中國觀眾留下的深刻印象就如同心理暗示一般,只要看到科幻片、只要看到電影中的高科技,都不自覺的拿出來與好萊塢電影進行比對。

無可厚非,這正是先行者確立下的“標杆”,是強者定下的遊戲規則。

《流浪地球》——“後情懷時代”的票房收割機

回顧近幾年幾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國產電影,他們的所謂“成功”背後,都有著中國觀眾“情懷”的影子。

《大聖歸來》:成千上萬的影迷自發組成“自來水”為影片宣傳,不少觀眾甚至“二刷”、“三刷”對電影表示支持。歸根結底,第一是影片以《西遊》故事為背景,當今觀眾本來就對於“西遊”這種題材有著“無免疫”的情懷,無論多少片子、什麼種類,只要與西遊掛鉤,那就多了一道保險;第二是國產動畫電影的長期疲弱,導致觀眾有種恨鐵不成鋼的“壯志難酬”的情懷,大家都恨不得趕快出一部優秀的國產動畫電影,可以與迪士尼、夢工廠一較高下,在這樣“積怨已久”的市場情緒下,質量中上成的《大聖歸來》成功的點燃了觀眾的熱情。

《流浪地球》——“後情懷時代”的票房收割機

《戰狼2》:強軍強國的情懷作支撐,影片質量無可厚非,完成度極高,敘事方式極易引爆國人的自豪情感。這種代入感本身就極難量化評價,如果借用《流浪地球》的評價方式——換成外國人來觀影,那麼這部電影看上去是否依然能夠讓人熱血沸騰?毋庸置疑,這種愛國情懷和軍事題材在立意之初的定位就是面對本土觀眾、收取本土票房。不過影片由於其過硬的質量引發的所謂“報復性觀影”,是許多人始料不及的,既狠狠地打了一些此前並不看好《戰狼2》影評人的臉,也給那些拍爛片、玩資本、套票房的電影“老炮”們一記當頭棒喝。

《流浪地球》——“後情懷時代”的票房收割機

《我不是藥神》:這部現實題材的商業電影是對於國產電影很大程度上的一個突破,以往我們都在羨慕韓國電影有《熔爐》、印度電影有《摔跤吧!爸爸》,在《藥神》之後,我們終於也看到了國產電影反應國內社會深層問題的可能,《藥神》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已經從大銀幕走進了現實,這應該國內觀眾最希望看到的情況——電影,可以鞭撻現實、可以為民請願。這其中的國民情懷,不言自喻。

《流浪地球》——“後情懷時代”的票房收割機

以上這三部影片,連同《流浪地球》終將計入國產電影的史冊。但是這些電影的內涵千差萬別,儘管有些創造了票房奇蹟,但並代表這就是國產電影的巔峰和終極方向。

相比之下,我更希望《藥神》這樣的電影多一些,而國產電影如果真的想走出國門,得到世界的認可,首先要有更廣大的格局和視野,而不是僅僅盯著本土市場的錢包,希望類似《流浪地球》這樣的“情懷”可以被更加深邃的文化內涵替代,讓無論哪個國家、哪種文化中的觀眾看來,都能由衷體會到電影所要傳達的精神實質,這麼一天的到來,才是國產電影真正的“一小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