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象自然——著名畫家朱全增及其山水創作

“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茅屋還堪賦,桃源自可尋----”(杜甫《春日江村》)

心象自然——著名畫家朱全增及其山水創作


杜甫晚年在江村,覽物有得,遂有這首借景抒情的佳作。其中,也喻示文藝創作者對詩意棲居的尋覓和嚮往,體現出一種可貴的時空意識和宏大的審美格局。對此,當代著名畫家朱全增先生擁有自己的品讀心得,並將這種審美心得融入其山水畫創作中,從而造就自己清峻朴茂、泠然和雅的山水寫意文本,顯示出較高的審美格調。

心象自然——著名畫家朱全增及其山水創作

從藝數十年來,朱全增先生一直立身在深於探索、勇於嘗試的學術前沿,主攻花鳥的他,亦擅長山水。在他心目中,花鳥和山水雖然題材有別,但在審美的內在意義上並無二致,畫到高度都是心象自然,傳神寫照,全然可以相互借鑑,兩相貫通而為之。於是,他創造性地致力於花鳥和山水的結合,將山水畫的構圖、筆法、空間處理等要素巧妙地融入花鳥畫,開拓了其花鳥畫的格局;同時,他又以花鳥畫的狀物專精、細緻傳神之長,運用於畫山水,獨具一種會心造化、寫我心象的崢嶸與巍峨,這就使他在花鳥畫領域之外別構一種大氣而靈奇的寫意山水氣象。對他而言,花香鳥語與水色山光相映成趣,各盡奇妙。

心象自然——著名畫家朱全增及其山水創作

在朱全增先生的山水精品《幽居》中,我們看到他為山水寫照,是以生態美學的整體觀來統籌一切立意佈局和筆墨操作的。遊目騁懷,力求心靈與造化之間的交接與與融通,別造情景合一之境;而觀物取材,巧於取捨、提煉,儘量捕捉那種蓊蓊鬱鬱、淡冶高華而的生態亮點,以精微筆墨,得意境整合、昇華之妙,從而透出多維的時空格局,進而凸顯出一種燦然盈然的生命氣象,帶有心象自然的審美況味,彰顯自我繪畫語言,耐人品讀。

心象自然——著名畫家朱全增及其山水創作

心象自然——著名畫家朱全增及其山水創作

大自然事物新陳代謝,生生不息,昭示著一種蓬勃遒勁的生命力。朱全增先生長年遊走於南北各地,對觸動其心靈的諸多山水風光,力行審美內蘊的挖掘。他先是把目之所見,貯於胸間,再通過契合其意念的有講究的筆墨手法,化為心象,力求心象傳達。如此以來,他進行線性寫意,在技法上以筆線造型為主,以皴擦為輔,由骨法用筆而帶動線條的自由開合、組織、暢舒,輕逸,宛轉,而不露劍拔弩張,無荒率粗糙之弊。根據具體的主題表達的需要,其線質或叢聚一片,或單線出入;或空勾夾葉,墨氣鋪排,或青綠淺絳,雜色渲染。在構圖上,有的跡象繁複,雜而不亂;有的意象簡淡,層次分明,總體上做到意象連綴而分層,由高轉深,由深轉近,再由平遠橫向延展,顯得虛實相生,明晦氤氳。畫面意象,或林梢出沒,或灌木叢生,或水流潺潺,從中看得出其置陳佈勢,一般是三進向乃至多進向,意味深厚,氣象博大,總體上順其自然地構造出一種輕煙淡巒、平淡天真、深遠空濛的美學佳境,給讀者以較大的心靈的震撼和想象,也拓展了審美空間。

心象自然——著名畫家朱全增及其山水創作

心象自然——著名畫家朱全增及其山水創作

《十里山泉起清風》、《林深泉幽》、《瀟灑紅河》、《騷人胸中有渭川》等畫,是朱全增先生在雲南紅河、隴川一帶採風多日之後所畫的竹海圖景。那裡,少數民族聚居,動植物資源豐富,具有獨特的原始生態美,彷彿一個世外桃源。創作時,作者不是刻意的大破大立,逞露才氣,而是悠然漫然地述其耳聞目睹、神馳意飛。通過拿手的寫之能事,他從寫生到創作,由寫實到寫意,以狀物寫實蘊藏於寫意的水暈墨彰之間,其色彩格律介於筆線之動,畫得精微點化與磅礴之勢兼備,渾厚而淡蕩,鬱郁而空靈,動靜而相成,詩情綿渺,以意韻為勝。顯然,這是經作者真情投入、詩心熔鑄而成的一道活潑潑的氣機泠然的生命景觀,可品味到一種蒼茫潤澤之氣,升騰欲動。而那藏匿於意象間的作者的獨到體悟,可視為其豁達開朗的人生境界的寫照。這,就形象地詮釋了一句論畫格言——“山形樹態,受天地之生氣而成;墨滓筆痕,詫心腕之靈氣以出,則氣之在是也……灑然出之,有自在流行之致,迴旋往復之宜。”(清·沈宗騫《芥周學畫編》卷二”)

心象自然——著名畫家朱全增及其山水創作

心象自然——著名畫家朱全增及其山水創作

談起山水畫的創作體會,朱全增先生說:“作品一定要有依據,來自於生活,來自於大自然,通過出去寫生也好,還是蒐集這方面的素材也好,回到自己的畫室,真正地把它重新整理,用自己的語言把它表現出來,不是有意講求的是學習古人的那些技法,什麼披麻皴,什麼斧劈皴,什麼雨點皴,光學那些東西是不夠的,關鍵的是如何出新,把畫面畫得接地氣,來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喜歡,這是一個畫家真正要做的事情。”

心象自然——著名畫家朱全增及其山水創作

心象自然——著名畫家朱全增及其山水創作

中國山水畫體量浩大,觀象天地,包蘊山海,以筆墨之功攬萬千氣象於畫面。而山水畫傳世傑作的獨特魅力,在於寫意精神。對此,朱全增先生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因其“心象自然”的美學旨趣使然,他的筆墨施為渾然是圍繞寫意精神來展開的,追求景與神會,抒懷心象,象顯心境,從而逐漸突破傳統定式,達到生活與藝術的和諧交融。可見,朱全增先生會佳景,寫心象,氣遒舉的表現,是他一生的追求。(上官爵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