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是天賜滿洲的亡國之君

公元1644,滿洲八旗的頭人多爾袞做夢也沒想到,他會成為整個中國的主宰者。

但就在這一年,機會來了。一個天大餡餅重重掉了下來:明亂,滿洲八旗受邀入關。

有人稱,是引他入關的吳三桂成全了他,還有人說,是內亂明朝的李自成幫了他的忙。

朱由檢是天賜滿洲的亡國之君

其實都不完全對,那個對他助攻最大的人,本是他的準宗主——明崇禎皇帝朱由檢。

那一年,朱由檢33歲,多爾袞32歲。後者還比前者小一歲,但其勢前者望塵莫及。一個是開疆拓土的英主,一個是丟了江山社稷的亡國之君。

明崇禎帝朱由檢臨死前,大明土崩瓦解,手下重臣紛紛降了多爾袞。

崇禎帝朱由檢臨死前,寫下一段著名的遺言: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顯然,這位亡國之君把亡國之責算在了大臣頭上。

但這能怪那些重臣嗎?由能臣的命運可見君主的品能。

古人云:“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而崇禎皇帝,這三樣全佔了。他是天賜敵方的亡國之君。論德,他不誠。論智,他沒大略。論才,他不識人。總之他志大才疏,生性多疑,反覆無常,理想和能力嚴重不匹配。要命的是,他又很勤快,是個必須折騰的領導。在這樣領導折騰下,股肱之臣只有兩條路可走:一者犧牲;二者投敵。就是不能伴君太久,否則會死得很難看。

就拿宿將盧象升來說,得到崇禎的重用卻得不到崇禎的信任,崇禎派他打仗卻不放開兵權,盧象升作為堂堂總督,真正能夠完全控制的人馬不過區區六千人,如何能打贏國家級別的大戰役?最後,這個股肱之臣所能做的,就是隻求一死。因為他明白,回到這樣的朝廷,自己也早晚會成為“第二岳飛”,與其窩窩囊囊地回去讓主人整死,不如戰死疆場馬革裹屍。史曰:文官不貪財,武將不畏死,則天下太平矣!而一個皇帝,一旦逼得股肱之臣心死,則天下易人亦不久矣!

即便是洪承疇這樣降了清兵的貳臣,也不排除迫於崇禎的壓力所致。洪承疇自知打了敗仗回去沒好,不會得到崇禎的寬容,不如改換門庭,一降了之。

主子的性情決定臣下的工作作風。在崇禎這個用人不信、用人不專的皇帝手下做事,大臣沒有一點安全感,朝中人人自保、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工作作風也是主子逼出來的結果。在反覆無常的主子手下,只有犧牲能博得最終好評。崇禎皇帝特別希望大臣以犧牲來報答皇恩,如果你不犧牲,就得不到褒獎,甚至很難善終。

在這種幾乎變態的崇拜犧牲氛圍下,大臣不想被皇帝毀掉,就只能一邊應付做準備犧牲狀,一般尋找自己的生路了。這是任何一個不想白白送死人的本能反應,如何怪得了大臣?怪只怪小兒崇禎,不識人事,對大臣們的人性提出了過高的要求。

而多爾袞這邊呢,在識人用人籠絡人心上,絕對是個高手。他在皇太極身邊長大,並受到言傳身教的多爾袞,深深懂得如何利用漢官漢將來達到他的政治目標。他哥皇太極為了勸降崇禎寵臣洪承疇,把老婆孝莊都搭上了。皇太極死後,多爾袞不僅“繼承”了嫂子孝莊,而且把哥哥的籠人術運用得如火純青。他深知,要想征服中國,就必須繼承哥哥皇太極的大略:以漢攻漢、用好漢奸力量。

第一招:封官許願。清兵入關後,多爾袞力促清廷,加封明朝四大降將。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孔有德為定南王,耿仲明為靖南王,尚可喜為平南王,各授予金冊金印、帽頂服飾,並舉行豪華的儀仗,盛大的排場,為四王親自頒獎。

第二招:暖心關懷。在統一大戰進行時中,交多爾袞曾特別囑咐吳三桂,今後遇有戰鬥,只須“發縱指示,不必身先士卒”。要他發號施令,不要親臨戰陣,也不必與士卒一樣衝殺。多爾袞代表朝廷發出的這一指示,只要吳三桂這幫漢人降將明白,清廷對他是多麼關心和愛護。

新主人的器重與關愛,令明朝降將吳三桂等人身價倍增,特別賣力。他們果然不負多爾袞和朝廷的一番苦心與期望,以漢滅漢,迅速打開了新局面。後期在漢中為清打天下的,幾乎都是漢官漢將,他們為新主子能謀能戰,相互配合,協同作戰,終於把難以對付的抗清力量鎮壓下去。一下子就為建州女真人打下近三百年的中國大好河山。多爾袞也就此完成了父兄沒有完成的大業,摘下了甲申年中國政權這顆最大桃。

歷史沒有如果,但可以假設,為了尋找正確答案。

日本近代海防大員渡邊華山曾言:一個人是否安全,和自知之明有關。這句話與其說是給本國日本聽的,不如說是給鄰國中國歷史上那幫自以為是的君主門聽的。

如果朱由檢有自知之明,不瞎折騰,將政務交予士大夫,哪怕是能幹的宦官,大明還會不會亡他手裡?難說。末世強主,預兆亡國。所謂末世,是積重難返之意,而所謂強主,並非強人真雄武,只是權力慾強,卻志大才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