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社畜”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經濟學規律?

1930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他的文章《我們孫輩的經濟可能性》中預言,21世紀的人每週工作15個小時,相當於做二休五。但是很顯然,現實的情況很讓人失望,“996”、“社畜”等已經成為了網絡流行語。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包括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普通勞動者的處境就一直朝著更為糟糕的方向發展。事情為何會這樣?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經濟學規律?

自工業革命以來,普通勞動者生存狀況最糟糕的時期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那時,英國的工人階級被稱之為“英國的白奴”,其生存狀況甚至比美洲的黑奴還要悲慘。黑人奴隸主們好歹還會愛惜自己奴隸的生命,因為奴隸主們他們是財產。但資本家們為了利潤卻可以不顧一切地榨乾工人們的最後一滴血。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經過工人階級長期不懈的鬥爭,資本家階級終於妥協了,隨著相關勞動法律、法規的頒佈和實施,工人階級的狀況逐漸地得到了改善。這是教科書上能夠提供的答案,以至於人們都將希望寄託於法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曾經工人階級生存狀況得到改善,在其背後是經濟基礎發生了怎樣的改變?現在普通勞動者們某些方面的生存狀況正在不斷惡化,上層建築已經不怎麼管用,經濟基礎需要怎樣的變化才能使情況得到改善呢?

勞動者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是為了獲取工資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在勞動者出賣勞動力的過程中,工資會給勞動者帶來效用(需求的滿足),勞動會給勞動者帶來負效用(辛苦和受累)。當工資的效用大於勞動的負效用時,勞動者便會願意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工資的效用越大,勞動者所願意承受的勞動負效用也越大。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就越長,勞動強度就越大,工作壓力就越大。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普通勞動者的實際工作時間越來越長,正是因為工資的效用越來越大。工業革命時期,工人階級的生存狀況之所以極為惡劣,是因為當時工資的效用極大。

效用即價值,商品(工資)的效用價值取決於其邊際效用量。所謂邊際,是新增的意思。空氣對人非常有用,人類離不開空氣,但是其價值很低。因為空氣大量存在,其邊際效用很小。珠寶對人類來說除了裝飾作用,其它幾乎沒什麼用處,但其價值卻很高。因為其稀有,邊際效用很大。邊際效用是遞減的,隨著你對某一商品消費量的增加,每一單位商品給你帶來的效用是不斷減少的。

工資效用的大小,最根本的不是取決於實際工資的多少,而是取決於勞動者的“基礎消費量”。勞動者的“基礎消費量”越大,一定實際工資的邊際效用便越小。反之,便越大。

在工業革命時期,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和破產的小手工業者淪為了僱傭工人。如果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他們就極有可能會被餓死。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十多年後可能被累死,但總比餓死要強。所以,他們的生存狀況才會那樣的悲慘。他們的“基礎消費量”非常低,所以極低工資就可以給他們帶來極大的效用,讓他們十分辛勤地工作。

後來,工人階級走投無路時,廣泛建立起了各種各樣的社會互助組織。“社會互助”給工人階級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隨著社會互助力量的不斷壯大,工人階級的“基礎消費量”得到了提高,工資水平開始上漲了,工作時間也不斷地縮短了。在工業革命後期,在英國形成了一股風靡全社會“社會互助”的潮流,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張這股潮流在其它西方國家流行開來。這股潮流,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以後逐漸消退。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新自由主義的泛濫,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經歷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社會公共福利不斷被削減,福利的分配不平等問題日益嚴重,實際的社會保障水平相對經濟發展水平在不斷降低。工資的效用變得越來越大,普通勞動者的工作時間也不斷地被延長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雖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總體來說,社會保障的發展是要滯後於經濟發展的,社會福利的分配也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問題。這就導致了我們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工作壓力越來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