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為何“重女輕男”?一個邊陲小國躺槍,背後真相讓人痛心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這是詩聖杜甫的名篇《兵車行》,原文比較長,這裡就簡單的摘錄幾句。整首詩語言平實,氣象沉鬱,是杜甫詩中不可多得的上佳之作。

杜甫為何“重女輕男”?一個邊陲小國躺槍,背後真相讓人痛心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杜甫在詩中寫到了一句“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雖然唐朝女性地位比較高,但是總體上還是重男輕女的,為什麼杜甫會寫下這樣“重女輕男”的句子呢?這就和這首詩的背景有關了。

關於這首詩的創作背景,現在一般有兩種說法。

一種觀點認為是諷刺唐玄宗對吐蕃的用兵(見單復《讀杜甫詩愚得》卷一)。《杜臆》雲:“舊注謂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此當作於天寶中年。”當時唐王朝對西南的少數民族不斷用兵。《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於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杜甫為何“重女輕男”?一個邊陲小國躺槍,背後真相讓人痛心


另一種觀點認為是諷刺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對南詔的用兵,此時楊國忠專權,謊報軍情,弄得民怨沸騰(見錢謙益《錢注杜詩》卷一)。

上述兩種觀點,無論哪一種都是說的通的,而且這兩個觀點都有一個極大的重合,那就是天寶年間對南詔的用兵。

雖讓當時唐朝由楊國忠為相,加上玄宗越來越昏庸,唐朝的國力雖然大不如前,但是對於周邊的國家還是有著相當大的優勢的。而這個南詔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竟然能讓強大的唐朝付出如此慘重的傷亡!

杜甫為何“重女輕男”?一個邊陲小國躺槍,背後真相讓人痛心


在隋末唐初洱海地區小國林立,互不役屬,其中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被稱為六詔,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蒙舍詔在諸詔之南,所以稱為“南詔”。後來蒙舍詔首領皮邏閣在位期間,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併吞了其他五詔,使洱海地區統歸南詔管轄,皮邏閣自然也開始臣服於唐朝。

本來唐朝支持南詔是為了和吐蕃奪取洱海地區的控制權,由於南詔是被唐朝扶持才有能力統一洱海地區,所以對唐朝的態度也極為友好。但是好景不長,在天寶七年的時候,皮邏閣去世之後,其繼子閣羅鳳即位,唐朝與南詔也徹底決裂了。

杜甫為何“重女輕男”?一個邊陲小國躺槍,背後真相讓人痛心


但是這個決裂可不是因為閣羅鳳不是什麼親唐人士,而是由於當時唐朝劍南節度使使鮮于仲通、雲南南郡太守張虔陀狂妄昏庸,無視吐蕃咄咄逼人的威脅,只知道一味抑制南詔,從致使矛盾激化。

當時南郡太守張虔陀以閣羅鳳為皮邏閣的繼子,企圖干涉南詔王位承襲,還派人辱罵前來謁見的閣羅鳳,甚至侮辱隨同前來的閣羅鳳妻女。閣羅鳳又聞鮮于仲通已率兵8萬分3路進軍雲南,終致逼反閣羅鳳。

杜甫為何“重女輕男”?一個邊陲小國躺槍,背後真相讓人痛心

於是閣羅鳳決定先發制人,於是率軍攻入南郡,斬殺了張虔陀。此時閣羅鳳並沒有和唐朝決裂的意圖,出兵不過是為給自己爭取生存的籌碼。這時閣羅鳳立刻向鮮于仲通謝罪請和,並且言明瞭此時唐朝和南詔鷸蚌相爭,吐蕃則漁翁得利的利害關係。

但是鮮于仲通完全不顧吐蕃的威脅,繼續對南詔用兵。閣羅鳳無奈之下,只得向吐蕃稱臣以求自保。吐蕃自然想看到這一局面,自然是大喜過望,於是派兵支持南詔,在吐蕃和南詔聯軍的夾擊之下,唐軍幾乎全軍覆沒。

杜甫為何“重女輕男”?一個邊陲小國躺槍,背後真相讓人痛心

這樣一來,不僅使得唐朝西南邊境兵力空虛,也讓當時的宰相楊國忠大為驚慌,深恐自己的相位不保。於是為了掩蓋鮮于仲通的失敗,就是發生了楊國忠仍然謊報戰功並且“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的情形。

但是這些抓來的士兵可不是隻為了充實西南的防務,其實是為了再次攻打南詔。果然,在天寶十三年,楊國忠又命李宓領兵十萬再次攻打南詔。這些天南海北抓來的兵哪裡受得了南詔的水土,軍中疫病橫行。李宓又孤軍深入,糧草難以供給,使得唐軍還沒和敵人作戰,就已經潰不成軍了。最後在吐蕃南詔聯軍的攻擊之下,唐軍有一次全軍覆沒,李宓也戰死。

杜甫為何“重女輕男”?一個邊陲小國躺槍,背後真相讓人痛心


這兩次對南詔的作戰,使唐軍損失20萬人,使得唐朝元氣大傷,加之後來的安史之亂爆發,南詔之事,便再也無暇顧及了。

而杜甫之所以這樣“重女輕男”,就是表達了對這些傷亡慘痛的戰爭的強烈反對,是一種愛國愛民的精神。畢竟20萬人的傷亡背後就是20萬個家庭,是無數的孤兒寡母,是無數的白髮人送黑髮人,是哀天慟地的哭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