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何“重女轻男”?一个边陲小国躺枪,背后真相让人痛心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这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兵车行》,原文比较长,这里就简单的摘录几句。整首诗语言平实,气象沉郁,是杜甫诗中不可多得的上佳之作。

杜甫为何“重女轻男”?一个边陲小国躺枪,背后真相让人痛心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杜甫在诗中写到了一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虽然唐朝女性地位比较高,但是总体上还是重男轻女的,为什么杜甫会写下这样“重女轻男”的句子呢?这就和这首诗的背景有关了。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现在一般有两种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对吐蕃的用兵(见单复《读杜甫诗愚得》卷一)。《杜臆》云:“旧注谓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此当作于天宝中年。”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杜甫为何“重女轻男”?一个边陲小国躺枪,背后真相让人痛心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对南诏的用兵,此时杨国忠专权,谎报军情,弄得民怨沸腾(见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一)。

上述两种观点,无论哪一种都是说的通的,而且这两个观点都有一个极大的重合,那就是天宝年间对南诏的用兵。

虽让当时唐朝由杨国忠为相,加上玄宗越来越昏庸,唐朝的国力虽然大不如前,但是对于周边的国家还是有着相当大的优势的。而这个南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竟然能让强大的唐朝付出如此惨重的伤亡!

杜甫为何“重女轻男”?一个边陲小国躺枪,背后真相让人痛心


在隋末唐初洱海地区小国林立,互不役属,其中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所以称为“南诏”。后来蒙舍诏首领皮逻阁在位期间,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并吞了其他五诏,使洱海地区统归南诏管辖,皮逻阁自然也开始臣服于唐朝。

本来唐朝支持南诏是为了和吐蕃夺取洱海地区的控制权,由于南诏是被唐朝扶持才有能力统一洱海地区,所以对唐朝的态度也极为友好。但是好景不长,在天宝七年的时候,皮逻阁去世之后,其继子阁罗凤即位,唐朝与南诏也彻底决裂了。

杜甫为何“重女轻男”?一个边陲小国躺枪,背后真相让人痛心


但是这个决裂可不是因为阁罗凤不是什么亲唐人士,而是由于当时唐朝剑南节度使使鲜于仲通、云南南郡太守张虔陀狂妄昏庸,无视吐蕃咄咄逼人的威胁,只知道一味抑制南诏,从致使矛盾激化。

当时南郡太守张虔陀以阁罗凤为皮逻阁的继子,企图干涉南诏王位承袭,还派人辱骂前来谒见的阁罗凤,甚至侮辱随同前来的阁罗凤妻女。阁罗凤又闻鲜于仲通已率兵8万分3路进军云南,终致逼反阁罗凤。

杜甫为何“重女轻男”?一个边陲小国躺枪,背后真相让人痛心

于是阁罗凤决定先发制人,于是率军攻入南郡,斩杀了张虔陀。此时阁罗凤并没有和唐朝决裂的意图,出兵不过是为给自己争取生存的筹码。这时阁罗凤立刻向鲜于仲通谢罪请和,并且言明了此时唐朝和南诏鹬蚌相争,吐蕃则渔翁得利的利害关系。

但是鲜于仲通完全不顾吐蕃的威胁,继续对南诏用兵。阁罗凤无奈之下,只得向吐蕃称臣以求自保。吐蕃自然想看到这一局面,自然是大喜过望,于是派兵支持南诏,在吐蕃和南诏联军的夹击之下,唐军几乎全军覆没。

杜甫为何“重女轻男”?一个边陲小国躺枪,背后真相让人痛心

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唐朝西南边境兵力空虚,也让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大为惊慌,深恐自己的相位不保。于是为了掩盖鲜于仲通的失败,就是发生了杨国忠仍然谎报战功并且“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的情形。

但是这些抓来的士兵可不是只为了充实西南的防务,其实是为了再次攻打南诏。果然,在天宝十三年,杨国忠又命李宓领兵十万再次攻打南诏。这些天南海北抓来的兵哪里受得了南诏的水土,军中疫病横行。李宓又孤军深入,粮草难以供给,使得唐军还没和敌人作战,就已经溃不成军了。最后在吐蕃南诏联军的攻击之下,唐军有一次全军覆没,李宓也战死。

杜甫为何“重女轻男”?一个边陲小国躺枪,背后真相让人痛心


这两次对南诏的作战,使唐军损失20万人,使得唐朝元气大伤,加之后来的安史之乱爆发,南诏之事,便再也无暇顾及了。

而杜甫之所以这样“重女轻男”,就是表达了对这些伤亡惨痛的战争的强烈反对,是一种爱国爱民的精神。毕竟20万人的伤亡背后就是20万个家庭,是无数的孤儿寡母,是无数的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哀天恸地的哭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