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看到這個標題,你肯定在琢磨:到底答案是李白、杜甫還是屈原呢?

你肯定聽過“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聽過“爾輩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從懂事開始,一直到高考,這幾位都是古詩文背誦界的噩夢大佬,這不是名垂青史,什麼是名垂青史?

然而,歷史學家還真不一定這樣看!

比如,這三位響噹噹的大文豪,煌煌史書《資治通鑑》里居然連他們的影子都沒看見,另一位文豪司馬相如倒是頻頻出現——想不到吧?

司馬光為什麼這麼“雙標”?司馬家的文豪倒是寫進《資治通鑑》了,卻提都不提李白杜甫屈原?弄明白了這個,就能輕鬆地在歷史小白麵前顯擺又一個高級的知識點了。

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噹噹噹當,下面就請各位大文豪講一講他們的史書選秀血淚PK史!

PART 1

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有道是,“相看兩不厭,我不入《通鑑》”。

回想當年盛唐氣象,找我要簽名的粉絲從長安排到洛陽,找我喝酒的姑娘從白天等到晚上,大唐名人榜我排第二誰敢排第一?

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我李白不僅活著的時候受歡迎,死了更招人喜歡,就問你們誰沒背過“床前明月光”。但粉絲多有個錘子用?

我這麼一個大腕兒,《資治通鑑》連個標點符號都沒分給我。真的,我把《資治通鑑》翻了七八遍,連“李白”這兩個字都沒看見。

這事也就是讓我攤上了,要換作杜甫,估計他早哭了。

要說沒我也就算了,可憑什麼不如我的那些小人物都被寫進《資治通鑑》了!

高力士,身體零件不完整的太監;

薛懷義,靠臉上位的武則天男寵;

王焊,智商低下的反社會分子(戳這兒瞭解王焊往事)。

這號人物都進《資治通鑑》了,我怎麼就沒想明白我差在哪呢?

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最可氣的是,要不想寫我,就乾脆從頭到尾都別寫我,司馬光可倒好,把我寫進了《資治通鑑考異》裡面,感覺他在瘋狂暗示——李白只能進這種邊角料。

Tips:

《資治通鑑考異》是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鑑》的"副產品",共三十卷。

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在編《資治通鑑》的時候,經常會碰到一些難題,比如由於史料的缺乏,時間、地點、人物等元素含糊不清,司馬光他們就要把這些事情考證清楚,再寫進《資治通鑑》。

我們在《資治通鑑》裡看到的,已經是考證完成後的結論,為了向讀者證明,《資治通鑑》對一些疑難問題的解釋、取捨是有依據的,他們就把那些用於考證的資料、證據,另外匯編成一部書,就成了《資治通鑑考異》,供讀者翻閱、檢驗。

牢騷算是發完了,下面帶大家看看司馬光是怎麼把我寫進《資治通鑑考異》裡的。

公元755年,300多斤的安祿山起兵造反。

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面對昔日胡旋舞者的反戈一擊,唐玄宗連半年都沒堅持住就被打出長安。

馬嵬坡下,軍士譁變,李隆基個人聲望值降到了生涯最低。太子李亨見狀,順勢請老爹光榮下崗,自己撈了個皇位坐坐,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

李隆基不甘心做空領退休金的下崗老職工,心想搞個大新聞。於是下令,讓自己的幾個兒子散作滿天星,分別到各地去招兵買馬,一方面抵抗安祿山,另一方面,也不排除這是反擊李亨的制衡方式。當時,第十六子李璘被派到江陵,我李白當時就是跟著他混的。

這樣一來,我的小主人李璘的定位就很尬了,一面是他的太上皇老爹,另一面是他新晉的皇帝老哥,李璘現在到地方上搞小團體,這不是和他對著幹嗎?你們最喜歡看的《長安十二時辰》裡,太子和永王之間的矛盾,其實就是根據這段歷史瞎編的。

永王李璘到了江陵(今隸屬湖北荊州)後,一手搞軍備競賽,一手搞基礎建設,不知是誰給了他自信,李璘居然逐漸有了“做皇帝也沒那麼難”的錯覺,於是萌生了割據一方,自立為王的想法。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756年年末,李璘親自率水軍東下,感受了一把真男人的快樂。可水軍還沒游出去多遠,李璘就收到了鄰居吳郡太守李希言的質問信。

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倆人一言不合就開打,結果以李璘的小勝為告終。偶然的勝利比必然的失敗更可怕,李璘的小勝震動江淮後,他的皇帝哥哥就派出了圍剿部隊。757年二月,李璘被朝廷的軍隊打的找不著北,即便心裡想著“爸爸再愛我一次”,但他最終還是死於亂軍之中,沒能活著見到自己親愛的老爹。

李璘被幹掉了,跟著他混的我自然也不會過得很好,真是女怕嫁錯郎,男怕跟錯王,“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這組詩就在這一期間寫下來的哦)

下面就輪到我正式登場了。

永王著實是慘,貴為皇子,死於亂軍之中就不說了,最後連死在哪裡都不知道,多虧出口成詩的我做了現場見證人。

關於永王的死亡地點,《資治通鑑考異》引了我的兩句詩——“龍盤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初從雲夢開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用此來說明當時永王已經佔據了金陵一帶。看著沒,詩寫得好,不僅會被選入初高中必背名單,還會被拿去當史料用。名偵探司馬光接著又分析,說李璘從金陵(今南京)出來,先佔據了丹陽(今隸屬江蘇鎮江),然後在丹陽城上遙望到朝廷的部隊,緊接著又跑到鄱陽(今隸屬江西上饒),最後應該就是死在這了。

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李白永王東巡歌雲:「龍盤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又云:「初從雲夢開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如此,似已據金陵。但於諸書別無所見,疑未敢質。餘詳考下文,璘所登以望瓜步、揚子者,蓋登丹陽郡城也。璘自當塗進兵,擊斬丹陽太守閻敬之,遂據丹陽城,然後可以望見揚子及瓜步江津之兵。及其敗也,自丹陽奔晉陵以趣鄱陽。其道里節次可驗。

——《資治通鑑考異》

故事是講完了,但作為當事人,我格外不爽。想我李白一輩子不說轟轟烈烈,那也是光彩耀人吧,怎麼到《資治通鑑》的邊角料裡還扮演一個比不上路人甲的配角呢?

PART 2

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活著的時候,日子沒李白過得滋潤,死了的時候,寫的詩也沒李白受歡迎。但在入選《資治通鑑》這事上,無疑是我贏了。

哪怕我的名字只出現了一次,哪怕只是我的詩句被引用了,哪怕還是被一個失意的政治家引用的……

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下面我就和大家詳細說說,我是怎麼沾光出場的。↓↓↓

唐德宗年間,有一個公務員叫王叔文,不僅棋藝高超,略知詩書,偶爾還愛扯扯治國方針。

唐德宗得知後,就讓他去陪太子李誦玩。這王叔文不僅棋藝好,嘴皮子也不賴,平日裡就陪著李誦一起侃大山,一來二去,兩人越侃越投機,居然成了一對好基友。

公元805年,唐德宗到閻王辦事處報道,李誦順利升級為皇帝(唐順宗)。

李誦即位後,王叔文鯉魚躍龍門,一舉成為皇帝身邊的大紅人。不過這位新皇帝有輕度自閉症,更糟糕的是,他前些年又患中風,口眼歪斜,連話都說不出來。

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心理和生理的雙重打擊讓李誦頓覺人間不值得,他把重大事項的決策權交給身邊的好基友,王叔文便是其中之一。

幸福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王叔文活了半輩子突然發現有權是一件這麼爽的事情,於是在半年多的時間裡,瘋狂操作,激進革新,試圖鎮壓藩鎮和宦官勢力。

奈何反對派實在太猛,王叔文和他的好基友實在太弱,這次改革連一百五十天都沒能堅持上。再加上新皇帝是個病秧子,很快,廣陵王李純被手握重權的宦官們立為太子,為取代他爹做皇帝做好了準備。

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李純被立為太子,也宣告著王叔文的革新失敗,因此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王叔文不禁整了一句名言——“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自杜甫《蜀相》)

很快,李純登基,王叔文一派被流放到沒有wifi沒有麥當勞的偏遠地區。同他一起被流放的小夥伴被統稱為“二王八司馬”,其中就包括劉禹錫、柳宗元等人。

對,你沒有看錯,王叔文吟了我的一句詩,這就是我——詩聖杜甫,在《資治通鑑》中的全部出場。

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乙巳,上御宣政殿,冊太子。百官睹太子儀表,退皆相賀,至有感泣者,中外大喜。而王叔文獨有憂色,口不敢言,但吟杜甫題諸葛亮祠堂詩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聞者哂之。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PART 3

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李白和杜甫的故事到此結束,下面來到了司馬相如的發言時間:

鄙人不帥,不如李白放蕩灑脫,只有家中醜妻卓文君。

鄙人不才,不像杜甫政治經歷那麼豐富,只能在漢武帝朝擔任幾年郎官,出使幾次西南夷。

鄙人不夠有資歷,在《資治通鑑》裡也就出現了七八次,外加一篇《諫獵賦》被全篇引用。剛才查了一下,《諫獵賦》不過321個字,字數也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20倍嘛。

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說起這篇《諫獵賦》,算是我寫的這麼多賦裡面文采最不好的一個了。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講講,這篇文章是怎麼寫出來的。↓↓↓

公元前138年,19歲的漢武帝不好好上班,整天就想著跑出宮外。

現在的年輕人熬夜蹦迪,以前的漢武帝月下打獵。

想當年,他總喜歡偷摸地帶著一群小兄弟到終南山裡面抓兔子。要說打打獵也沒什麼,但奈何漢武帝的破壞力太強了。

據現場傳來的報道,漢武帝為了追上一隻兔子,隻身打馬過耕田。這一過不要緊,皇帝胯下的寶馬把莊稼都快踩爛了,野豬要是看了案發現場都會自嘆不如。

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旦明,入南山下,射鹿、豕、狐、兔,馳騖禾稼之地,民皆號呼罵詈。

——《資治通鑑》卷十七

當時沒有新聞聯播,自然也沒有多少人知道當朝皇帝長什麼樣,所以當地方官員趕到漢武帝的打獵party現場時,腦袋裡只有一件事——幹掉這個騎馬不長眼的殺馬特少年。

漢武帝身邊的小兄弟們一看地方官員都來了,生怕事情鬧大,趕緊把象徵皇帝身份的物件拿出來。這一次,漢武帝就這樣化險為夷了。

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鄠、杜令欲執之,示以乘輿物,乃得免。

——《資治通鑑》卷十七

年輕人追求的就是刺激,上一次的化險為夷換來了下一次的再接再厲。

沒過幾天,漢武帝又帶著小夥計們出宮打獵,這一次不僅要辦打獵party,還要在民宿裡搞團建。

當天夜裡,漢武帝和隨從衛士們住進一家旅店後,覺得口渴,就管店家要飲料喝。店家是個老頭,他覺得這群社會青年又來糟蹋糧食,想要教訓他們一番,於是發生了下面這一幕。

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投逆旅宿,就逆旅主人求漿,主人翁曰:“無漿,正有溺耳!”

——《資治通鑑》卷十七

兩次出行,一次差點被抓,一次被老頭羞辱,漢武帝著實覺得不爽,於是決定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要想在打獵的同時不損壞莊稼,那麼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這片土地上沒有莊稼。

同理,要想在遊玩的同時不擾民,那麼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這片土地上沒有百姓。

邏輯鬼才漢武帝這麼推理一番後,順理成章地得出一個結論——必須把終南山一帶劃歸為皇家林苑,把原住民全部遷走。

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現代社會中,“拆遷”,對於原住民而言是多麼金燦燦的兩個字,但對於漢朝百姓而言,那就是實打實的悲劇了。

第一,拆遷意味著失業。終南山一帶要山有山,要河有河,不管是採礦工人還是魚蝦捕手,都能憑藉“第一產業”活下去。集體搬遷後,他們靠啥吃飯?

第二,在終南山住下的不只是這一代人,還有他們死了的先祖。現在要把人家先祖的老墳都推了,骨渣都揚了,在上面遛狗跑馬,這麼扎心的事兒沒人能頂得住。

大臣東方朔就拿上面兩條理由和漢武帝battle,結果不出兩回合就被漢武帝KO。在這樣的情況下,終南山皇家五星級打獵園很快就建成了。

你猜,中國“名垂青史”最成功的文學家是誰?

打獵園建成後,漢武帝每天下班後就化身為野獸殺手,殺鹿獵熊,刀刀見紅。

在大家都覺得漢武帝這小孩學壞了的時候,我,嘴強王者司馬相如正式上線,寫了這篇《諫獵賦》,勸他好好工作,別太貪玩。

不曾想一不小心就被收錄到《資治通鑑》裡去了,早知道當時就應該多花五分鐘把文章再潤色潤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