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論美》:人為什麼可以判定一個事物是美的存在?

導言:培根:想象是美的基礎

在培根的整個哲學認識論當中,認識的客體就是現實的感性的自然,但作為認識的主體人本身而言,卻具有這兩種方面的能力。一個是理性認識能力,另一個是感性的認識能力。而哲學所能夠研究的對象只能是感性的認識能力,在人的感性認識能力當中,理性會形成判斷和發佈命令,只會發動人本身的行為,去執行自身所獲得的命令,而想象本身則是在這一過程當中形成了一個使者類型的角色,是整個理性和意志之間的聯繫人。

人們在接觸外在世界的時候,首先得到的是對於客觀事物的直觀的印象,然後通過想象傳達給了理性。理性對這些外在事物的感性認識重新作出整理、判斷和選擇,然後通過想象來重新返歸於行為,這是整個人的認識和行為活動的一整個完整的過程,因此在這一過程當中作為美學概念的想象,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如果沒有想象,一個人的思考遠遠不能達到真實的意義。

弗朗西斯·培根《論美》:人為什麼可以判定一個事物是美的存在?

培根關於想象的追問,其實就是對於美學的最早的思考方向。想象,也是現實的文學形式的根本來源,又和直接的人的理性能力和意志能力之間存在著連接關係。

1.培根:美是自由的創造

培根認為,每一種美的事物,都是因為一時的靈感的創作才顯現出來。每一個事物的美的特徵都是因為其整體上的美的感官享受才能出現,因此在培根論人的每方面的時候,他認為自然的美相比於容貌的美更為的重要。

一個人的美德遠遠比他的所有的外在形式上的美更為現實和重要,並且美德能夠作為根本的東西呈現。

另一方面,在具體事物,例如像建築的美的狀態方面,培根認為,每一種建築最為重要的是在其實用方面的功能,如果沒有實用目的的話,就意味著這個建築不應該稱之為建築,第2種目的才是建築本身的鑑賞和欣賞的功能,在現實的建築物當中,最好這兩者都能夠統一,並且如果不能兼顧的話,還是實用性更為的重要。

弗朗西斯·培根《論美》:人為什麼可以判定一個事物是美的存在?

如果一個建築沒有實用性而只有鑑賞性的話,就意味著這個建築失去了真實性,而成了詩人手中的畫筆。

在培根這裡,很多時候都打破了原來的形式主義的美學觀點,突出強調了一個人類主體所產生的創造性的精神。

原來的傳統的理性的追求,極大的限制了人的想象力的發展,也為了藝術發展當中的自由品格,產生了極其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培根的這一觀點和對於規則的反對,對藝術家創造才能解放,已經具有極其巨大的意義。並且培根關於美的觀點方面,其實也展示了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的大多數開明人群本身的觀點。

弗朗西斯·培根《論美》:人為什麼可以判定一個事物是美的存在?

2.培根:美是美德與外在的統一

培根把一個人的美和一個人的善統一了起來,但是這種統一,是在具體的人類知識的發展上面,人類內在的善是因為其才能,而這種才能就是人類所追求的求知的精神和知識的能力,真是能夠塑造一個人的所有方面。

培根認為,最高的美就是把知識的美和外在的美結合起來,產生一種更為嶄新的面貌,這才是真實的對於新時代來講的美的觀念。

培根在對於人類理性原則方面,把所有的知識劃分成了三種知識,一種是歷史,一種是詩歌,一種是哲學,分別對應著人的三種能力,在這其中。作為藝術的詩歌,其最為根本的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但是這種自由也是具有限度。首先,詩歌本身就是用文字所描述的人的想象的外顯,但是,它在形式上完全會受到文字的侷限,因此有很多時候,表達工具對於美的表現還是極其的具有矛盾性,只有思考本身沒有界限。

在培根的著作《論美》當中,就寫道: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在這裡,就可以發現培根的。關於美德方面的意義來講,他認為真正的美並不是容貌上的美,而是一種美德,並且這種美德可以震撼人心,令人肅然起敬,從整個美學的範疇來講,這是不同於整個外界的視覺感知和和諧優美的一種崇高的美。

弗朗西斯·培根《論美》:人為什麼可以判定一個事物是美的存在?

3.培根:美是優美和崇高的情感

而我們在說某一個東西優美,其實是指其形態包括了典雅,高貴,飄逸等等各式各樣的,形態特徵狀態之下所呈現的現象。就整體而言,優美其實就是指的內外關係的和諧,是人對於美的最一般的狀態。

而隨著人們對於美的感官認識的深入,一種更為深入的美就開始出現,這種美就是崇高的美,其特徵就是一種更為壯闊和奇特的狀態,是整個事物的形式和品質合二為一,才具有的美的方式,例如在西方的時候,就有人寫過《論崇高》一文而在近代以來,英國的美學家博克也曾經寫過一本《論崇高與美兩種觀念的根源》這一著作來闡釋崇高美的觀念。

崇高的美,最為巨大的力量就在於給人的心理和直接的感官刺激極其的強大。在這種美的表現形式上,首先人本身會出現主體的內在壓抑和震驚,進而體會到一種更為龐大的莊嚴之感,這種內心活動很多時候,都是在自身與他物之間的關係當中顯現,只有在獲得自身與他物的對比當中才能產生這種情感上的波動。

在這種情感波動過去之後,人本身在內在上就會出現一種新的力量,這種新的力量使人產生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也就是比優美的感受要更為的深刻,並且長久,這種美就是一種崇高美的興奮。

弗朗西斯·培根《論美》:人為什麼可以判定一個事物是美的存在?

4.培根:美是自然和社會的統一

另一方面在《論美》的下一段,培根就談到了外在與內在之間的關係。培根指出:

美貌的人並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為造物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會再給予彼,因此,許多容貌俊秀的人卻一輩子一無所為,他們過於追求外形的美而放棄了內在美。

在這裡培根所說的內在美,其實並不是指的心靈美,而更大意義上是其自身的才能,而這種才能當中也包括在這之前所提到的道德上的崇高感等等內容。人產生美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然的美感與社會的美感統一產生的一方面。兩者相比的話,內在的美感感受比外在的美感感受更為的重要。人的才能和自由,思考能力在整個內在的精神的美當中直接的體現出來。

而在另一方面,其組成部分自然的美感和社會的美感也有著自身的具體的現實意義。很多時候一個完整的具有美感享受能力的人類,應該是內在與外在的統一,而並不是兩者分開。在外在美方面,在這一文章當中,培根又認為外在美本身也有這幾種類型,例如像容貌方面的美和形體方面的美和行為上的美,而如果一個人沒有優美的美的德性,而僅僅具有著美的容貌,其實遠不足以達到美的程度。

弗朗西斯·培根《論美》:人為什麼可以判定一個事物是美的存在?

結語:培根與亞里士多德:整體美與部分美

接著,在這一文章當中,談到了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從古希臘到現今時代,這一對關係,從來都被討論不止,例如亞里士多德就曾在《物理學》當中指出,整體都是由部分構成。而這種關係在亞里士多德那裡,很多時候都是通過生物學的角度入手,他認為每一個構成生物的各個部分,都有一些是單純、有一些複合的。

在亞里士多德那裡,直接的體現出他認為的觀點,即整體是由若干個部分組成,但是部分的總和並不是直接形成整體,而整體本身也和部分是具有著不同的狀態。因此在這一方面來講,亞里士多德的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很多時候都是通過分開的趨勢來理解的。

並且在亞里士多德的另一個著作《詩學》當中,也在整體方面談了另一種觀點,每一個整體都是有機的部分的組成,而並不是直接的累積。

參考文獻:

[1]章輝.培根的美學思想[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04):93-97.

[2]何炬.培根《論美》的美學原則及其哲學基礎解讀[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2):33-35.

[3]章啟群.論培根的美學思想[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1(02):86-93+126.

[4]趙仲牧.“詩是虛構的歷史”——論培根的美學思想[J].昆明師專學報,1987(03):26-31.

[5]西方美學史[M]. 上海譯文出版社 , [美]凱·埃·吉爾伯特(K·E·Gilbert),[德]赫·庫恩(H·Kuhn) 著, 1989

[6]培根及其哲學[M]. 人民出版社 , 餘麗嫦著, 1987

[7]培根論說文集[M]. 商務印書館 , [英]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著, 198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