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修身之術:時常內省,不斷地改正自己的過失

本人原創書籍《曾國藩智慧全集之曾國藩的修身之術》之文章:時常內省,不斷地改正自己的過失


曾國藩的修身之術:時常內省,不斷地改正自己的過失

本人發表的著作《曾國藩智慧全集》


【曾氏名言】


知己之過失,即自認為承認之地。改去毫無吝惜之心。此最難之事。

譯文


知道自己的過失,馬上就敢承認,並且毫不猶豫的加以改正,這是最困難的事情。


《周易》說:君子“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曾國藩的一生是在日日嚴於自律中度過的。他對自己的反省和批判嚴厲而苛刻。


曾國藩的修身之術:時常內省,不斷地改正自己的過失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人這一生,最難的不是認識別人、看透別人、而是認識自己。在認識自己這一環節中,看到自己的優點很容易,但是發現自己的缺點卻很難。生活在當下的每一個人都需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和了解。只有做到日反省,瞭解自己才能提升自己。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比孔子小46歲。嚴格的說,他的年齡足以當孔子的孫子。在孔門眾多弟子中,他的排行也在最後面。可是就詢問而論,他卻無疑是孔子門生中最傑出的一個。所以孔子時常稱讚他。

曾參有一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每天拿三件事情來反省自己,替人家謀事,有沒有盡心盡力呢?和朋友交往,有沒有恪守信諾呢?老師所傳授的課業,有沒有再三溫習呢?”這就是內省。能夠在自我反省中感知自己的人,多數是有作為的人。


曾國藩的修身之術:時常內省,不斷地改正自己的過失

每日學會反省才能進步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改之,過而無恐。勇於改正自己的缺點的人,就是清醒明智的人:知錯不改的人,往往一事無成。只有不斷的完善自己,才能在險惡複雜的環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的機會。這是千古不變的生存法則。


聖賢之所以是聖賢,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坦然的面對自己的過錯,從不虛偽地遮掩和找藉口,並且可以積極的去改正。心裡踏實,糾結也少了,做事也順利多了。要知道,有多少掩飾就有多少醜態。


曾國藩之所以能有所作為,就在於他能不停的磨練自己的志向,日日反省,天天自新。他有強烈的洗心革面的願望,他是自己身軀的猛烈抨擊者,同時這也是他在亂世中的保身之道。他所取得的偉大功業不在於他的道德,也不在於他的文章,而在於他對自己肉體和心靈的永不休止的洗滌和更新,在於他對成就的的謙虛,對己身過錯的嚴與狠。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侷限,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不同的是所犯錯的大與小、多與少。犯錯之後如何用正確而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說有過必糾、有錯必改才是正確的選擇。


曾國藩認為,注重頤養德行的人,會經常不斷的正視自己所犯的過錯,並且常常反省、告誡自己勇於改過,這樣才會使自己不斷走向完善。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總是隻看到別人的缺點,而發現不了自己的缺點。當別人指出的時候,他仍舊不知悔改,甚至巧舌如簧。這樣就永遠不會有進步。正視缺點和不足,設法克服並糾正,這樣才會有所突破。曾國藩就是這樣做的。他提出了“悔缺”之道,並堅決徹底地改正和執行。


曾國藩的性格一生髮生過多次轉變。他早期的個人修養也並不深厚,一遇不順心的事情就勃然大怒,脾氣性格很不穩定。與人交往時善於言談,愛出風頭。但他自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認為知過即改、從善如流對一個人的修身養性至關重要,因此他下定決心改變這種性格,但是卻屢有反覆。俗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性格的養成不是一朝一時的事。

有一天,好友竇蘭泉來拜訪曾國藩。兩位學者商討理學。然而曾國藩並未真正理解竇蘭泉所說的意思,即開始妄自發表見解,且語氣虛驕。事後曾國藩指責自己不僅自欺,而且欺人,沒有比這更厲害的了。說話時語氣強辯、談文所理,以表示自己學理精湛,其實這是一種虛榮心的表現。

由此可知,認識只是一個開始,實際行動才是關鍵所在。他給自己約定法章:大凡往日遊戲隨和的人,態度不能馬上變得孤僻嚴厲;只能減少往來,相見必敬,才能漸改斟酌的惡習。


曾國藩的修身之術:時常內省,不斷地改正自己的過失

知行合一,才能驗證想法


對於自己的言行,他認為一切事情都需要每日檢查;一天不查以後有問題再補救就難了。他昨日檢點,事事檢點,嚴格要求自己,把檢點自己視為事關敬德修業的大事。

內心對人們的心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人世間善惡的界限太過微妙,而自我反省就是打破這個界限的最好的方法。在反省的過程中,感知自己的所作所為,以道德約束自己的行為方向。很多人在內省時,大都感覺內心深處所感知到的自己非常陌生,驚訝於自己的特性而不自知,也會因此而感到懊悔、傷心。但是,當人們不斷內省時,也會逐步認識自我,之後才能更積極的面對自己。因此,在這個反省的過程中,雖然表面上是不斷髮現自己的缺點,而實際上卻是在不斷的進步。


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會做出令人後悔不已的行為。行為發生之後,人們往往會非常痛苦。人在擺脫痛苦。擺脫過去的束縛,反省是一條必然的路徑。在內心中找到所犯錯誤的出發點,感知自己的內心,當行為偏離實際改正過來,這是人們最初整理必經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