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個生涯工具,解決個人的成功與幸福!

上篇因為我自己遇到職業生涯問題,所以真的跑去學了生涯規劃,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愛的原因:一是因為解決了我自己的困擾,二是又可以為他人解惑,這種感覺不要太美好!

同時,也開啟了除了本職工作(美妝培訓)之外的另一條探索之路!

但是因為篇幅有限,有些內容沒辦法展開,今天就想把能力四象限這個模型再深入聊聊......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模型,它可以解決無論職場新人還是老司機在不同階段的問題,應用極其廣泛!

用一個生涯工具,解決個人的成功與幸福!

看圖說話:

中間是自我,左右兩邊是職業,自我有需求和能力,職業有要求和回饋。

先站在自我這個維度來分析,相信大家經常會思考兩個問題:能力、需求

① 我有什麼能力,哪個方面能力很強?強到他人一提到,第一時間能夠想到的能力,能力版塊這裡不細說了,下次分享能力三核再細聊哈。

② 我的需求是什麼,我想要什麼?要賺錢還是穩定?是可以無所牽掛的賺錢還是要有同時陪伴家人的需求,當然,我們都希望找個錢多事兒少離家近的工作,但現實的骨感告訴我們,魚和熊掌在某些時候,很難兼得。那就要考慮,當下,目前,你的需求是什麼?

比如單身的時候,我們可以全身心追求事業,但如果有了男朋友,結了婚,有了寶寶,家人就需要陪伴了,尤其是女人!

剛剛說到職業的本質是什麼?其實就是交換,拿我會的我有的交換我想要的。


我們跟誰換呢? 跟企業,跟職業,這裡也有兩個要點:是要求、回饋

企業一定對你應聘的職位有年齡、能力、學歷等各方面的要求;

同時也會滿足你的薪資、職稱等部分需求,是不是這樣?

這就是回饋!

看回圖片,上下還有兩條進化的線,一個是幸福,一個是成功,哇,這個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吧~事業成功,家庭幸福!人生圓滿!

看進化路線,從能力到要求。

當能力達到崗位要求的時候,是個人更滿意還是組織更滿意?

組織更滿意吧,這個崗位有一位得力干將,反過來,這個崗位的人,不得力,企業或領導是不是會有些惱火,我們把他叫做成功線,組織滿意度;

看另一條進化路線,從回饋到需求。

當你的職業回饋滿足職業需求的時候,是組織更滿意還是個人更滿意?

一定是個人更滿意了,我的付出有拿到應有的回報,自我有價值,有收入,個人滿意,如果反過來,我的付出這個職業沒有給我應有的回饋,個人會怎樣?會鬱悶,然後會怎樣?然後會想找一個能夠給你回饋的地方,我們把他叫做幸福線,也叫職業滿意度。

這裡有個前提,就是自我能力無法滿足組織的要求,又想要足夠高的組織回饋,也是不可能和不現實的。

做個小結,模型中涉及到2個點,4個角和2條線:

兩個點,中間是自我,用能力換得需求;左右兩邊是職業,給予回饋換來員工完成崗位要求。

四個角,個人的工作能力,個人的需求,職業的要求,職業給予的回饋。

兩條線,4個要素之間的匹配程度,決定了自我與職業的適應程度。一條是成功線,一條是幸福線!


一個人想要發展得好,既要組織有滿意度,也要個人有滿意度,所以我們也就達成成功線和幸福線;

所以職業生涯發展的核心,也就是兩條線平衡發展;

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滿足組織更高的要求,組織會提供匹配的回饋,個人滿意,會更有動力去努力提高自己以挑戰更大的崗位。

模型中的兩條線是動態的,當某個點發生變化的時候,隨之其它的也要發生改變。

所以,CD模型有兩種動態循環。一個外圓,一個是內方~它們也對應了兩種應對策略:

  • 當我們剛剛大學畢業,或者剛剛進入一個新的崗位時,就是當能力達到一個更高的崗位要求,就會進入這個新的崗位,這時很難做到兩條線都平衡,從哪條線開始平衡呢?

如果在職業發展生存期,從自身的需求出發,很可能都是卡在能力不匹配上,不如從能力出發,看看我會什麼,哪兒要我,人家的要求是什麼,給我大概多少錢,滿足生存需求,好好幹,不斷強化個人能力。

這就是CD模型的外環策略:能力為導向,有啥做啥,先把崗位工作做好,先平衡成功線,讓組織滿意。大學生、職場新人、崗位新人都屬於follower模式。


  • 如果工作已經有3、5年,進入職業的發展期,清晰自己的需求,我想做什麼,什麼樣企業崗位能提供,企業的要求是什麼以及需要我的什麼能力,這時,我們就要換策略了。

如果已經能夠得心應手的完成組織交待的工作,一直這樣,我們很可能會喪失興趣和鬥志。

這時就要以自我需求為起點,從’我想要做什麼‘出發。找到能滿足自我需求回饋的職業,可以是更高的職位,也可以是穩定,這個階段的策略我們稱之為leader模式,經理、總監、高管等都屬於leader模式。


  • 工作10年或者20年之後,進入自我實現期,這個時候策略’內外兼修,外方內圓;日常工作,就是外環,是為了生存;想要活得更好,得靠內環,業餘時間學更高崗位需要的能力,內外兼修,動態平衡不斷被調整,終生學習不被淘汰。


如果有困擾,可以通過回答以下3個問題來梳理自己,看看到底哪條線上的哪個點出了狀況?

Q1:你希望更加成功還是更加幸福?你感覺現在上是不夠成功還是不夠幸福?

Q2:目前哪一個是重心?先解決哪一條線你會更滿意?

Q3:

a.成功線:到底是能力沒有滿足需求?還是職位需求不清?

b.幸福線:到底是職業無法滿足需求?還是自我需求不明?


自我能力和需求,職業需求和回饋四個方面的對應的4S解決方案:

用一個生涯工具,解決個人的成功與幸福!

能力:定目標、找差距、做計劃、調結構

需求:明需求、找重點、調方式、找資源

要求:勤溝通、深觀察、看趨勢、跟導師

回饋:觀全局、看長遠、先調查、再要求


多數還是要從個人能力為出發點,不斷提升,探索,肯定,再進入否定,猶疑,厭倦,再重新開始新的探索,從一條成長曲線,到另一條成長曲線,形成有個人特色的【第二曲線】

用一個生涯工具,解決個人的成功與幸福!

第一曲線中的極限點(失速點)就是我們 所在某個領域崗位的厭倦點,在這個崗位或職位時間久了,工作完全得心應手,這時就必須要提高警惕,再繼續下去,個人的價值就會往下走,繼續沒有任何改變,時間越久,人越有惰性,進入舒適圈,很難出來。


極限點就是破局點!失速點就是厭倦感!

一旦處於這樣的狀態,就是要改變的時候,一定一定要記得,這個非常重要。

我遇到很多諮詢者問我什麼時候可以轉行,轉崗,做新的嘗試和探索,那麼,就是這個時候沒錯了!

實際上當我們稍稍有此感受的時候,就要開始【第二曲線】了,因為,第二曲線的開始和成熟一定需要時間,可能是需要時間去學習瞭解熟悉,也可能是需要時間去沉澱加強,總之,不能【第一曲線】完全下落的時候才開始【第二曲線】。

這個模型也是國際國內著名企業在時代發展中,嘗試新業務,或做重大業務調整時的用到的模型,一定適用於個人的職業生涯探索!

一個人的自由,從可以把控自己的未來開始。

最好的時候就是現在!

人生是趟單程旅行,我們希望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站點都是精彩的,希望今天的小文對你有幫助!

我是蔓姐,職業生涯規劃師,資深美妝培訓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