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一脈,源遠流長。飲食養生的智慧已延續千年

遠古時期,原始先民穴居野食、茹毛飲血,生活環境險惡,疾病和猛獸隨時都威脅著他們的生命。“燧人氏鑽木取火,食物始炮聲而熟,人無腹疾”。有了火,人類不僅迎來了光明溫暖,帶來了安全,更重要的是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歷史,完全改變了食物的口味,縮短了消化時間,提高了利用率,改善了人體營養狀況,提升了免疫力,減少了疾病,極大地增強了人在自然界的核心競爭力 。

從此,人類更加健康,生命更加長久,大腦發育更加智慧,人類躍居“萬物之靈長”地位,開始譜寫地球的文明史。

“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原始人通過長時間的嘗試,逐漸地將自然界的動物、植物、礦物等天然產物,區分為食物、藥物和毒物,開啟了古代養生學、營養學的研究。

藥食一脈,源遠流長。飲食養生的智慧已延續千年

奴隸社會,人們改進了烹飪器具,發明了羹、湯,湯藥也應運而生。至夏商時,釀酒事業發達,“酒”能活血脈、行藥事,被稱為百藥之長。公元前五世紀的周代,產生了專職從事飲食調理工作的“食醫”。他們可謂是世界上最早的營養師,負責君王的飲食設計工作,製造各種美味佳餚與保健醫療飲食,主持“養護之道”。當時這種職務的地位在“疾醫”(內科醫生),“療醫”(外科醫生)之上。

到周秦時代,《周易》、《尚書》、《山海經》先後提出了節制飲食的觀點,甚至收載了幾十種保健養生性質的飲料與食物。

戰國時期,《黃帝內經》著成,對飲食養生和飲食治療做了比較系統的論述,加強了飲食節制、五味調和的觀點,主張“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並提出若違背飲食宜忌的原則會危害人體。具體的提出了飲食調理和飲食衛生,奠定了後世飲食養生理論的基礎。

藥食一脈,源遠流長。飲食養生的智慧已延續千年

戰國時的醫家非常注重飲食防治疾病。扁鵲的觀點是:“為醫者,當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52病方》,收載用於食療和食補的食物約佔全部藥物的1/3。書中有不少食物與藥物共同組成的方劑。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共收載365種藥物,其中有不少食物:如棗、藕、山藥、蜂蜜、薏米,被列為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上品藥。

漢代醫聖張仲景,注重“祛邪、扶正”,在他的治療中經常使用食物,“以存津液,保胃氣”,如他在治療外感疾病的名著《傷寒論》中第一方劑“桂枝湯”就含有大棗、生薑、桂枝、甘草等食物成分。他要求病人在服此方後,喝熱稀粥以助藥力。在他著作的300多個藥方裡,約1/3有食物成分。

藥食一脈,源遠流長。飲食養生的智慧已延續千年

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方》中,有專門的“食治篇”,詳細介紹了食的理論,和谷、肉、果、菜等154種食物的養生保健和防治疾病作用。他本人身體力行,養生有道,百歲以後還耳聰目明,著書立說。《食療本草》更是收入食物227種,詳細介紹了食物的性能、效用、烹調方法以及進食原則。宋代《太平聖惠方》的“食治論”,記載了28種疾病的食療方法。

明清時期,有關飲食保健的著作大量湧現,《食物本草》、《隨息居飲食譜》、《隨園食單》、《飲食須知》等從不同的角度對食物的性能、功用與主治,以及膳食結構做了實用價值的闡述。《救荒本草》、《野菜博錄》擴大了食物的來源,《本草綱目》收載了一千種食物,其中不下兩百多種是具有保健醫療性質的食物,養生食療方也有數百種之多。

藥食同脈,源遠流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