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時代變遷和國民待遇

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的血淚史已是過往,主要分析下新時代下新農民的新特點,農民是指長時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始終離不開和土地的關聯,下面以土地的關聯性把時下的農民分下類。

農民的時代變遷和國民待遇

第一類是城市化了農民。這類人,不能以有沒有土地來區分。但共同特點是已經不從事農業生產並且大都已經富裕。細化有這麼幾種:一是因為城市擴展,佔用農田耕地,當時不同地方政府有很多好的政策,有的是安排穩定工作,有的是補貼住房,有的是現款補貼,有的是分宅基地,這部分人現在基本都很富裕,但很多人戶籍都還保留著農業戶口。二是改革開放早期就走出農村到城市打拼的很大部分人,不管打工創業做生意,很多人都在城市佔住了腳,買了房,但因為不開放的戶籍政策,很多人還保留著農業戶口。三是有很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技術性人才,大多創業或受僱私企,也還保留著農業戶口。

農民的時代變遷和國民待遇

第二類是有地無耕的農民。這好理解上億的職業農民工和更多的半職業農民工。大多把農田出租或荒蕪。

第三類是職業農民。不一定有田但是種田大戶,全國各地都有他們專業的身影。

第四類是失地農民。工業和城市徵地以極低的價格使他們把土地出上,全國各地以30000多價格左右徵地這個節點失地農民最多,很多人在搞不清狀況的情況下便成了失地農民,他們現在不一定是最苦的,但將成為最沒有保障的一類人。

第五類小農從來者,他們以人均幾分地到兩畝之間做為生計之本,多是老幼婦孺,生活之多艱何足向人說。

上篇文章說要消滅農村,遭到很多網友的痛斥。農村是禁錮農業生產力的牢籠,農民幾十年來更是低國民化的象徵,只有打破這牢籠,粉碎這象徵,才能真正實現國民待遇的平等。下篇文章將從農村土地上再做陳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