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一、桃花源行

2020年5月1日,我們神天戶外俱樂部、形色湘西朋友一行十餘人,相約穿越和考察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伏羲洞——湖南省花垣縣民樂鎮斗拱村(苗語窟豆窟柔、若蓓若羲),當地人叫穿洞,結合儺經所記,意譯為桃花源、伏羲洞。

當天我們驅車來到斗拱村,熱情好客的村民當嚮導,在美女導遊的帶領下,“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邊城翠翠划船作嚮導,沿清水江而上。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溪水的盡頭。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棄船而上。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上山小路。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在入洞口前先合個影。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圖左二位置是入洞口。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洞前的大廳。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犀牛回頭。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攜手同行。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出洞了,留影。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道路阡陌。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桃花源田。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將近四百年的吳家大院

東晉文人陶淵明巡遊湘西武陵,並以其為背景,創作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桃花源記》,向人們展示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生活。

二、桃花源記

(魏晉·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三、桃花源考

著名的稻作考古文化專家李國棟先生在《稻作背景下的貴州與日本》一書中說:“本書已反覆論述過,從8600年前起,包括武陵在內的湘西已經成為稻作文化中心,而其主體則是古苗人,即苗族先民。後來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三苗國和楚國其實都與苗族密切相關,所以筆者認為避秦而躲進世外桃源的人們也是苗人。……在楚國,武陵一帶屬於黔中郡,軍事意義重大。公元前280年和公元前277年,秦國與楚國爭霸,曾兩次攻佔此地,但不久都被楚國奪回。到了公元前224年,秦國的實力遠遠超過了楚國,於是秦始皇派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擊楚,再次攻克黔中郡,並於翌年徹底消滅了楚國。由此判斷,世外桃源的‘先世’躲進世外桃源的時間肯定在公元前224年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其子孫當然‘不知有漢’,‘魏晉就更無從談起了。’”

“為避戰亂而躲進深山隔絕之地,想必生活十分艱辛;後雖經500多年的辛勤勞作,但其生活也決不會十分富足。可是,那裡的人們卻生活得十分幸福,一種與世無爭、悠然自得的幸福。2008年11月,筆者第一次去黔東南大山之中的苗寨考察時,似乎也感受到了這種幸福。”這是李國棟先生的肺腑之言,他還從《黑齒國》、《桃花源記》與《補江總白猿傳》“三篇語文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所謂世外桃源或異域樂園,其實都是北方漢人對南方稻作村寨模糊而真實的描述—--整體描寫雖因遠道傳聞而顯得模糊,但其基調卻是準確真實的。”但國棟先生把黑齒國說是遠在日本的幾個方國,殊不知黑齒民是因吃多檳榔形成的,黑齒國故地在古三苗地之一的湖南人至今還喜歡嚼吃,海南島雖產檳榔,但卻無人吃。(第160頁)

2015年重陽佳節之際,應呂洞山苗族祭祖暨苗族原生態文化藝術節組委會的盛情邀請,我們陪同李國棟先生及夫人一行來到呂洞山參加節會活動,人們“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再次感受到了世外桃源般的夢幻生活,樂不思蜀,流連忘返。

自從《桃花源記》傳世以來,不絕好事者四處追尋,有“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到如今,武陵大地有湖南常德桃花源、貴州梵淨桃花源、重慶酉陽桃花源、雲南普者黑桃花源等,但仍未塵埃落定。於是,我們只好回到《桃花源記》中,根據實景實情,尋找真正的桃花源所在。

筆者同意李國棟先生的觀點說法,並將自己的感想和考證告之,與他交流探討。其實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苗家人一直住在武陵山區。蚩尤從湖南茶峒(藥王洞)發兵北上,拓疆戰敗後,特別是秦滅楚國後,部分苗人又回遷到開武陵,並將《三蒙騷》,漢人叫《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古籍帶回桃花源隱藏秘傳至今,現在已經整理出版,即《與苗族九卦研究》、《破解易經新視覺》,通俗說法就是伏羲九卦、伏羲八卦。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苗族巴代雄的乃儺巴儺

民樂地名來源,一是彌儺、羋儺,意為奶儺、聖母,兩河有巴儺山、聖公,今已經闢為武陵十八洞有機茶園;二是當地因盛產九月糯,諧音記米糯貴。當地苗人至今保留然戎接龍、求子還願的遠古習俗,就是源於對伏羲女媧的崇拜,巫風歌風等盛行武陵地區、楚國時屈原大夫寫下了千古楚辭《離騷》,千古不絕。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三星堆出土的銅人


據吉首大學張文炳教授介紹,斗拱村四十年前的基本情況是:耕地面積910畝,221戶,931人,有六個自然村,以大寨和吳家寨人戶較多。該村曾用名為土孔,因此地有一較大的土孔,鬥狀拱形,故名。該村距花垣縣城37公里,亂山環繞,曲徑紆蟠,地極險固,清朝乾嘉起義期間,屢經清兵洗劫。該村西南有一川洞,洞長550米,洞口寬28.9米,高60米,後洞寬22米,高3米。洞為古代河水流衝而成(現河水己改道從上側另一洞穿過),故名。洞口左側有高崖峭壁,寬80米,高約100米,猶如屏障,壁下有臺,長80米,寬30米,高1米,入洞200米,尚見光明,過此左轉,一片漆黑,遠道遊人需明火執杖,方能識途,寬度與詞口相似,再轉一灣,較為寬敞,三五十米不等,石隙滴落泉水叮叮作響,兩壁石乳林立,洞頂石乳倒垂,形如飛禽走獸臥龍伏虎,千姿百態。架純梯至洞頂,擬似樓房。可容200人,有石桌石凳。繼續前行,稍向右軒,即見光明,約行50米至後洞口,步上石級,花垣河展現眼前。我1957年從保靖撐船拉扦到松桃,路過此洞口,還看見有碼頭,可以停泊,可證明在兩河未通公路前,此洞是聯繫外面世界的窗口,土特產出去,日用南貨,百貨進村的通道。

張教授無比感慨地說:“我五十年前曾到此地,當時很多荒山,現在變化太大了,龍正漢去世時我曾去過民樂,與我1952年去松桃趕考路過民樂時的情景變化太大了。”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武陵縣,古代縣名,治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據《隋書•地理志》載,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後,廢陳在武陵郡所置的沅州,改武陵郡為朗州,並臨沅、漢壽、沅南為武陵縣。是為武陵縣設置之始,唐、五代均為武陵縣,後一直使用。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武陵縣為常德縣。

桃源縣,宋太祖乾德一年(963年),析武陵縣,按轉運使張詠的建議,以其地有桃花源,而置桃源縣。桃花源在今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水溪附近。面臨沅水,背倚群山,蒼松翠竹。相傳因東晉詩人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而得名。自唐代開始建寺觀,宋時更盛,元末毀於火,1455年(明景泰六年)又建殿宇,明末復毀於火。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重修淵明祠,沿山配置亭閣,按陶淵明詩文命名,此後又屢經修葺。解放前荒蕪殆盡。1950年後除對原有建築物進行加固維修外,並對已經傾圮的部分亭閣,也陸續進行整修和復建。修復桃花觀、秦人洞、高舉閣等古代建築,拓展桃林10餘里。

從此處看,桃花源貌似坐實在桃源縣,但細緻對照陶公原文,便知並非如此。桃源一帶地處湖南常德洞庭湖平原與湘西武陵大山交界的平原低山丘陵地區,山勢不甚高大,無喀斯特地貌、溶洞和溪泉水。“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林盡水源”,說明水源止於林深盡處,而不是止於山洞之口。“便得一山”,在林盡水源之後;“山有小口”,無水,這點很重要。說明此小口,不是水口,是路口。

“山有小口”指的是山埡口,一般處於兩山相交的高地凹口,兩山交併處便有溪溝,有泉處有泉水,雨季時為水溝,枯水時為乾溝;“彷彿若有光”是指臨近黃昏,天色暗淡、唯獨山口處若有天光若明似暗。於是“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棄船,步行,從山路口入,山道極狹,僅能通行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寫的是峒壩峒坪的苗寨村落景象,千百年來,蓋若如此。“外人”指陶公本人及當時的漢人,苗人自古“好五色之服”,屈原稱之為華服。平曠為苗語苗詞,阡陌交通;黃髮垂髫,泛指老人與兒童。垂髫,指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此垂髫一般指兒童,但此處還有婦人編髮為辮,垂於身後,婦孺老幼怡然自樂。垂髫、椎髻為苗俗,椎髻多用竹木、銀器盤發於腦後,美觀大方,又不影響勞作。“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要(邀)客回家,殺雞宰鴨是苗家待客之舉,重賓還屠牛設宴相待。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些待客之舉不足以向外人說道,這是苗人謙詞。

陶公出洞(峒)後,世人便不知桃花源之所在。其實陶公是信守承諾,“不足為外人道也。”在亂世中,保密極為重要,以求一隅安寧的世外桃源生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鑿井而飲。帝力於我何有哉!”(先秦《擊壤歌》,苗語為苗寨歌)便是千古以來武陵苗人的真實生活寫照。

由此可知,桃花源實景不在武陵(桃源縣)境,而且常德桃花源景區目前也只是4A級景區,最大的原因是沒有桃花山水洞中。

我們再回頭看看重慶酉陽桃花源,酉陽得名不是因西漢的酉陽縣(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置),而是得名於宋時四川酉陽軍,同期湖南置設武岡軍,軍政合一。西漢時,酉陽縣治設湖南王村,“酉陽雄鎮,楚蜀通津”,遠在秦時從裡耶經瀘溪浦市,“四十八站上雲南,四十八站到長安”;與四川之地尚間隔有遷陵縣,那時的酉陽之地歸遷陵縣管轄。若據湖南龍山裡耶出土的“酉陽丞印”泥模,則酉陽之地屬裡耶所管,轄3.2萬戶(多為蜀地民戶,秦得蜀而統一全國;遠離楚國,身在雲南的莊嶠從此失去收蜀的機會,直至楚國滅亡,也回來不了),比同時期長沙國所轄2.5萬戶,多了許多戶頭。若四川(重慶)酉陽之地得名於秦則不可信,因為古人認為,水之東、山之南為陽,故酉陽在酉水之東;重慶酉水僅系酉水三源之中源,

酉陽桃花源之說系現代人旅遊之作(桃花源+伏羲洞),並冠以5A級景區。

從“晉太元中”推算看,晉太元元年為公元376年;公元379年,即東晉太元四年;前秦建元十五年。這段時間處在中國歷史上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段時間,貴州梵淨山地多屬夜郎管轄,不為武陵所管,梵淨武陵桃花源之說不成立。雲南普者黑地處雲貴高原,不是武陵之地,桃花源之說也是應景之需,打造旅遊景區需要。

桃花源到底在哪裡呢?我們認為桃花源就在武陵深處的二酉山。遙想當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書同文、車同軌”,“焚書坑儒”,伏勝千里迢迢,逆循當年裡耶至長安的驛道,“藏書二酉”,異服為蠻。這是歷史上最大的避秦史實,也是《桃花源記》的事實來由和核心所在。湖南常德、貴州梵淨山、重慶酉陽、雲南普者黑等地桃花源都與這一避秦史實無關,而且即使是在秦朝時期,也存在與“外人”異服的蠻越之人。從裡耶秦簡刻文看,沅澧上游除遷陵外,並無秦縣;酉水流域的遷陵一帶有“蠻”、“越人”存在,可能與當地蠻、越族有關。相關簡文如下:

廿六年六月癸丑,遷陵拔訊榬、蠻、衿…… (J1⑿10正)

鞫之:越人以城邑反,蠻、衿害弗智(知)……(J1⑿10背)

可見,秦始皇26年(前221年),洞庭郡(今保靖四方坪,河對岸尚有洞庭村)“城邑”有人反叛。此處“越人”指本地濮越族(即駱越之一的山越);“蠻、衿”似為人名,與當地蠻族有關。所以伏勝奔二酉,實是回故地,這是無可爭辯的避秦歷史事實,既保全了性命,也保全了中華文明的歷史文脈。裡耶古井、二酉山洞藏秦簡,同出一轍。

焚書坑儒,又稱“焚詩書,坑術士(一說述士,即儒生)”,西漢之後稱“焚書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燬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

“焚書坑儒”一詞出處《史記·卷121·儒林列傳》的說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經常被“坑儒”觀點引做證據的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秦始皇長子扶蘇的話(“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漢末孔安國(孔子10世孫)《〈尚書〉序》亦言:“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西漢劉向《〈戰國策〉序》:“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1]

綜上所述,武陵桃花源人避秦時間當在世外桃源的‘先世’躲進世外桃源的時間肯定在公元前224年,此為苗語版的《桃花源記》。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州政協主席劉昌剛調研指導斗拱村美麗鄉村建設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湘西州政協主席劉昌剛一行調研神秘苗鄉旅遊工作並在吳家大院合影留念

公元前213--212年,伏勝藏書並融入當地蠻越之人,漢語版桃花源洞在湖南武陵境內的沅陵二酉山下的村落。陶公到此一遊後寫下了《桃花源詩》。

桃花源詩

[魏晉] 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遊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臨別之際,我們與村民依依不捨,他們告訴我們,自從精準扶貧在十八洞首倡後,武陵苗區同全國各地的農村一樣,面貌一新,日新月異,成為遠近聞名的桃花源。

美麗桃花源,我們還會再來。

桃花源行考記:原來真實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樂!

十八洞的桃花園。

·END·

監製/角角

主編/麻麻

審核/黃沙沙 尚欣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