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一、桃花源行

2020年5月1日,我们神天户外俱乐部、形色湘西朋友一行十余人,相约穿越和考察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伏羲洞——湖南省花垣县民乐镇斗拱村(苗语窟豆窟柔、若蓓若羲),当地人叫穿洞,结合傩经所记,意译为桃花源、伏羲洞。

当天我们驱车来到斗拱村,热情好客的村民当向导,在美女导游的带领下,“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边城翠翠划船作向导,沿清水江而上。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溪水的尽头。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弃船而上。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上山小路。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在入洞口前先合个影。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图左二位置是入洞口。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洞前的大厅。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犀牛回头。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携手同行。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出洞了,留影。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道路阡陌。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桃花源田。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将近四百年的吴家大院

东晋文人陶渊明巡游湘西武陵,并以其为背景,创作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桃花源记》,向人们展示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生活。

二、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三、桃花源考

著名的稻作考古文化专家李国栋先生在《稻作背景下的贵州与日本》一书中说:“本书已反复论述过,从8600年前起,包括武陵在内的湘西已经成为稻作文化中心,而其主体则是古苗人,即苗族先民。后来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三苗国和楚国其实都与苗族密切相关,所以笔者认为避秦而躲进世外桃源的人们也是苗人。……在楚国,武陵一带属于黔中郡,军事意义重大。公元前280年和公元前277年,秦国与楚国争霸,曾两次攻占此地,但不久都被楚国夺回。到了公元前224年,秦国的实力远远超过了楚国,于是秦始皇派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击楚,再次攻克黔中郡,并于翌年彻底消灭了楚国。由此判断,世外桃源的‘先世’躲进世外桃源的时间肯定在公元前224年的可能性最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子孙当然‘不知有汉’,‘魏晋就更无从谈起了。’”

“为避战乱而躲进深山隔绝之地,想必生活十分艰辛;后虽经500多年的辛勤劳作,但其生活也决不会十分富足。可是,那里的人们却生活得十分幸福,一种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幸福。2008年11月,笔者第一次去黔东南大山之中的苗寨考察时,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幸福。”这是李国栋先生的肺腑之言,他还从《黑齿国》、《桃花源记》与《补江总白猿传》“三篇语文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世外桃源或异域乐园,其实都是北方汉人对南方稻作村寨模糊而真实的描述—--整体描写虽因远道传闻而显得模糊,但其基调却是准确真实的。”但国栋先生把黑齿国说是远在日本的几个方国,殊不知黑齿民是因吃多槟榔形成的,黑齿国故地在古三苗地之一的湖南人至今还喜欢嚼吃,海南岛虽产槟榔,但却无人吃。(第160页)

2015年重阳佳节之际,应吕洞山苗族祭祖暨苗族原生态文化艺术节组委会的盛情邀请,我们陪同李国栋先生及夫人一行来到吕洞山参加节会活动,人们“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再次感受到了世外桃源般的梦幻生活,乐不思蜀,流连忘返。

自从《桃花源记》传世以来,不绝好事者四处追寻,有“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到如今,武陵大地有湖南常德桃花源、贵州梵净桃花源、重庆酉阳桃花源、云南普者黑桃花源等,但仍未尘埃落定。于是,我们只好回到《桃花源记》中,根据实景实情,寻找真正的桃花源所在。

笔者同意李国栋先生的观点说法,并将自己的感想和考证告之,与他交流探讨。其实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苗家人一直住在武陵山区。蚩尤从湖南茶峒(药王洞)发兵北上,拓疆战败后,特别是秦灭楚国后,部分苗人又回迁到开武陵,并将《三蒙骚》,汉人叫《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古籍带回桃花源隐藏秘传至今,现在已经整理出版,即《与苗族九卦研究》、《破解易经新视觉》,通俗说法就是伏羲九卦、伏羲八卦。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苗族巴代雄的乃傩巴傩

民乐地名来源,一是弥傩、芈傩,意为奶傩、圣母,两河有巴傩山、圣公,今已经辟为武陵十八洞有机茶园;二是当地因盛产九月糯,谐音记米糯贵。当地苗人至今保留然戎接龙、求子还愿的远古习俗,就是源于对伏羲女娲的崇拜,巫风歌风等盛行武陵地区、楚国时屈原大夫写下了千古楚辞《离骚》,千古不绝。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三星堆出土的铜人


据吉首大学张文炳教授介绍,斗拱村四十年前的基本情况是:耕地面积910亩,221户,931人,有六个自然村,以大寨和吴家寨人户较多。该村曾用名为土孔,因此地有一较大的土孔,斗状拱形,故名。该村距花垣县城37公里,乱山环绕,曲径纡蟠,地极险固,清朝乾嘉起义期间,屡经清兵洗劫。该村西南有一川洞,洞长550米,洞口宽28.9米,高60米,后洞宽22米,高3米。洞为古代河水流冲而成(现河水己改道从上侧另一洞穿过),故名。洞口左侧有高崖峭壁,宽80米,高约100米,犹如屏障,壁下有台,长80米,宽30米,高1米,入洞200米,尚见光明,过此左转,一片漆黑,远道游人需明火执杖,方能识途,宽度与词口相似,再转一湾,较为宽敞,三五十米不等,石隙滴落泉水叮叮作响,两壁石乳林立,洞顶石乳倒垂,形如飞禽走兽卧龙伏虎,千姿百态。架纯梯至洞顶,拟似楼房。可容200人,有石桌石凳。继续前行,稍向右轩,即见光明,约行50米至后洞口,步上石级,花垣河展现眼前。我1957年从保靖撑船拉扦到松桃,路过此洞口,还看见有码头,可以停泊,可证明在两河未通公路前,此洞是联系外面世界的窗口,土特产出去,日用南货,百货进村的通道。

张教授无比感慨地说:“我五十年前曾到此地,当时很多荒山,现在变化太大了,龙正汉去世时我曾去过民乐,与我1952年去松桃赶考路过民乐时的情景变化太大了。”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武陵县,古代县名,治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据《隋书•地理志》载,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后,废陈在武陵郡所置的沅州,改武陵郡为朗州,并临沅、汉寿、沅南为武陵县。是为武陵县设置之始,唐、五代均为武陵县,后一直使用。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武陵县为常德县。

桃源县,宋太祖乾德一年(963年),析武陵县,按转运使张咏的建议,以其地有桃花源,而置桃源县。桃花源在今桃源县城西南15公里水溪附近。面临沅水,背倚群山,苍松翠竹。相传因东晋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而得名。自唐代开始建寺观,宋时更盛,元末毁于火,1455年(明景泰六年)又建殿宇,明末复毁于火。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重修渊明祠,沿山配置亭阁,按陶渊明诗文命名,此后又屡经修葺。解放前荒芜殆尽。1950年后除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加固维修外,并对已经倾圮的部分亭阁,也陆续进行整修和复建。修复桃花观、秦人洞、高举阁等古代建筑,拓展桃林10余里。

从此处看,桃花源貌似坐实在桃源县,但细致对照陶公原文,便知并非如此。桃源一带地处湖南常德洞庭湖平原与湘西武陵大山交界的平原低山丘陵地区,山势不甚高大,无喀斯特地貌、溶洞和溪泉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林尽水源”,说明水源止于林深尽处,而不是止于山洞之口。“便得一山”,在林尽水源之后;“山有小口”,无水,这点很重要。说明此小口,不是水口,是路口。

“山有小口”指的是山垭口,一般处于两山相交的高地凹口,两山交并处便有溪沟,有泉处有泉水,雨季时为水沟,枯水时为干沟;“仿佛若有光”是指临近黄昏,天色暗淡、唯独山口处若有天光若明似暗。于是“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弃船,步行,从山路口入,山道极狭,仅能通行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的是峒坝峒坪的苗寨村落景象,千百年来,盖若如此。“外人”指陶公本人及当时的汉人,苗人自古“好五色之服”,屈原称之为华服。平旷为苗语苗词,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泛指老人与儿童。垂髫,指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垂髫一般指儿童,但此处还有妇人编发为辫,垂于身后,妇孺老幼怡然自乐。垂髫、椎髻为苗俗,椎髻多用竹木、银器盘发于脑后,美观大方,又不影响劳作。“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邀)客回家,杀鸡宰鸭是苗家待客之举,重宾还屠牛设宴相待。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些待客之举不足以向外人说道,这是苗人谦词。

陶公出洞(峒)后,世人便不知桃花源之所在。其实陶公是信守承诺,“不足为外人道也。”在乱世中,保密极为重要,以求一隅安宁的世外桃源生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先秦《击壤歌》,苗语为苗寨歌)便是千古以来武陵苗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由此可知,桃花源实景不在武陵(桃源县)境,而且常德桃花源景区目前也只是4A级景区,最大的原因是没有桃花山水洞中。

我们再回头看看重庆酉阳桃花源,酉阳得名不是因西汉的酉阳县(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置),而是得名于宋时四川酉阳军,同期湖南置设武冈军,军政合一。西汉时,酉阳县治设湖南王村,“酉阳雄镇,楚蜀通津”,远在秦时从里耶经泸溪浦市,“四十八站上云南,四十八站到长安”;与四川之地尚间隔有迁陵县,那时的酉阳之地归迁陵县管辖。若据湖南龙山里耶出土的“酉阳丞印”泥模,则酉阳之地属里耶所管,辖3.2万户(多为蜀地民户,秦得蜀而统一全国;远离楚国,身在云南的庄峤从此失去收蜀的机会,直至楚国灭亡,也回来不了),比同时期长沙国所辖2.5万户,多了许多户头。若四川(重庆)酉阳之地得名于秦则不可信,因为古人认为,水之东、山之南为阳,故酉阳在酉水之东;重庆酉水仅系酉水三源之中源,

酉阳桃花源之说系现代人旅游之作(桃花源+伏羲洞),并冠以5A级景区。

从“晋太元中”推算看,晋太元元年为公元376年;公元379年,即东晋太元四年;前秦建元十五年。这段时间处在中国历史上东晋十六国时期。这段时间,贵州梵净山地多属夜郎管辖,不为武陵所管,梵净武陵桃花源之说不成立。云南普者黑地处云贵高原,不是武陵之地,桃花源之说也是应景之需,打造旅游景区需要。

桃花源到底在哪里呢?我们认为桃花源就在武陵深处的二酉山。遥想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书同文、车同轨”,“焚书坑儒”,伏胜千里迢迢,逆循当年里耶至长安的驿道,“藏书二酉”,异服为蛮。这是历史上最大的避秦史实,也是《桃花源记》的事实来由和核心所在。湖南常德、贵州梵净山、重庆酉阳、云南普者黑等地桃花源都与这一避秦史实无关,而且即使是在秦朝时期,也存在与“外人”异服的蛮越之人。从里耶秦简刻文看,沅澧上游除迁陵外,并无秦县;酉水流域的迁陵一带有“蛮”、“越人”存在,可能与当地蛮、越族有关。相关简文如下:

廿六年六月癸丑,迁陵拔讯榬、蛮、衿…… (J1⑿10正)

鞫之:越人以城邑反,蛮、衿害弗智(知)……(J1⑿10背)

可见,秦始皇26年(前221年),洞庭郡(今保靖四方坪,河对岸尚有洞庭村)“城邑”有人反叛。此处“越人”指本地濮越族(即骆越之一的山越);“蛮、衿”似为人名,与当地蛮族有关。所以伏胜奔二酉,实是回故地,这是无可争辩的避秦历史事实,既保全了性命,也保全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里耶古井、二酉山洞藏秦简,同出一辙。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1]

综上所述,武陵桃花源人避秦时间当在世外桃源的‘先世’躲进世外桃源的时间肯定在公元前224年,此为苗语版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州政协主席刘昌刚调研指导斗拱村美丽乡村建设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湘西州政协主席刘昌刚一行调研神秘苗乡旅游工作并在吴家大院合影留念

公元前213--212年,伏胜藏书并融入当地蛮越之人,汉语版桃花源洞在湖南武陵境内的沅陵二酉山下的村落。陶公到此一游后写下了《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

[魏晋] 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临别之际,我们与村民依依不舍,他们告诉我们,自从精准扶贫在十八洞首倡后,武陵苗区同全国各地的农村一样,面貌一新,日新月异,成为远近闻名的桃花源。

美丽桃花源,我们还会再来。

桃花源行考记:原来真实的桃花源伏羲洞就在花垣民乐!

十八洞的桃花园。

·END·

监制/角角

主编/麻麻

审核/黄沙沙 尚欣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