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每一朵“後浪”都能支稜起來


也不是每一朵“後浪”都能支稜起來

也不是每一朵“後浪”都能支稜起來

作者/慧超


(一)

五四青年節的前夜,社交媒體上刷屏的,是B站的一則品牌廣告。


從剛開始一水“乾杯,牛逼!”的好評如潮,到後來被很多人批評為“爹味十足”、“姿勢尷尬”、“跪舔年輕人”,這隻號稱“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在公眾輿論層面的意義,早已超越了一隻單純的廣告片。


超超的專業是做公關的,從品牌傳播角度來評判,這隻廣告簡直不要太成功,畢竟,撕裂的討論本身就意味著傳播層面的成功。


這隻廣告的操盤團隊在業界很知名,客觀來講,片子從文案措辭,情緒引導到何冰老師的語調錶情,尺寸拿捏的都堪稱優秀,至於光影剪輯,就更不必談了,業界一流水平。


這個讓很多人高呼“頭皮發麻”、“熱淚盈眶”的廣告,坦白講,我看完之後毫無感覺。


我做過記者、雜誌編輯,後轉行做文案策劃、品牌公關,為各種領導和品牌主寫了不計其數的“漂亮話”,我早就對這種包裝精美的漂亮話免疫了。


“漂亮話”是一鍋老母雞湯,裡面的佐料可以加入感恩、勵志、讚美、個性、叛逆,以及愛國主義等多種“調料”,然而雞湯雖美,拋浮沫,它們都有著同一個特徵:空洞。


如今這年代,“討好年輕人”是流行於各個品牌之間的政治正確。


這無可厚非,我只是覺得B站選錯了日子。


相信和我一樣心中惆悵的人為數不少,“五四”是近代中國青年的精神圖騰,在這樣的一天,環顧現實,你卻跟我說:


“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和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與鼓勵。”


也不是每一朵“後浪”都能支稜起來

也不是每一朵“後浪”都能支稜起來


咬文嚼字的話,我得說這句文案令我極為不適。


事實上,這完全是一句邏輯顛倒的句子,歷來只有內心強大,精神自信的人,才會直面、反思和接納別人的嘲諷和否定,而自卑、狹隘、軟弱的人才會滿世界找別人讚美自己。


(二)


魯迅被譽為“民族脊樑”,我沒聽說過這是因為他“不吝嗇讚美與鼓勵”得來的。


“五四精神”本身就包含著否定和嘲諷的內核。一百年前的陳獨秀、魯迅、胡適,可沒寫出什麼讚美和鼓勵的文章,全都是指著舊社會、舊禮教、腐敗政府鼻子罵的文章。


如果B站這隻廣告不選擇在“五四”這一天獻給年輕人,也許激不起輿論如此激烈的反應。


當然,這或許本身就是他們的一種傳播策略。


我想說的是,當下社會上有一種很奇怪的心理,認為慣於批評和否定的人就是內心陰暗的人,就是刻薄忘恩的小人,動輒為其扣上“恨國者”的帽子。


可在我心中,“萬民稱頌”和萬馬齊喑是同樣危險的事情。


任何社會、任何制度不可能完美無瑕,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只允許將目光放在美好陽光的一面,那社會總不可避免地走向某種災難。


正如薩義德所言:知識分子的重任就是要質疑民族主義,狂熱的集體思考,以及階級的,種族的或性別的特權意識。


我一直覺得,年輕人身上最可貴的精神就是質疑權威,嘲諷權勢、不安於現狀的“憤怒”,一個社會里,如果年輕人都是滿嘴讚美,一副乖乖虎的樣子,那才是真正的深淵。


遠了不說,從畝產萬斤、十年趕超英美的“大躍進”,到餓殍遍地的所謂“三年自然災害”,再到之後持續整整十年的文革浩劫……


也不是每一朵“後浪”都能支稜起來


這一個又一個吞噬掉無數鮮活個體的“黑洞”,哪一個不是因為大家都在鼓掌、讚美,而唯獨缺乏了嘲諷、否定和質疑的聲音?


(三)


演講還提到了“選擇的權利”。


也不是每一朵“後浪”都能支稜起來


我也不覺得今天的“選擇”更多了,尤其在黑天鵝遍地的2020年。


對比80後們的際遇,如今95後,00後們面臨著更森嚴的階層壁壘,尤其小鎮青年和農家子弟,屬於他們的逆襲列車,連輪子上都扒滿了人。


我們80後常常自嘲是“最慘的一代”,可如今回頭一看,簡直要跪拜上蒼厚待。


當然,沒有人否認,在消費和娛樂層面,今天年輕人的選擇,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豐富。


但所謂“選擇的權利”,不僅僅是物質的極大豐盛,也不是僅僅是娛樂的極大豐富,選擇的權利不只是你可以吃麥當勞和海底撈,也不只是你可以刷抖音、玩賽車、去跳傘……


“選擇的權利”是個體可以選擇說不,可以選擇不鼓掌而是提出異見,可以選擇愛同性而不是接受精神治療的權利。


“選擇的權利”是可以傾聽更廣泛的聲音,包括那些刺耳的聲音;可以喜歡欣賞那更豐富多元的人群,包括不被主流價值觀認同的群體;可以直視和談論那更廣闊的世界,包括那些陰暗、潮溼甚至骯髒的角落……


說到底,“選擇的權利”就是五四精神內核之一的“自由”。


100年前,胡適寫下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但“五四精神”被人們紀念了100多年,可非常遺憾的是:


當下我們面臨的環境,不是更自由了,而是更逼仄、更狹窄,更謹小慎微了。


B站美食up主徐大sao剛剛經歷的“詐捐門”,是不是已經被歡呼的年輕人忘記了?他恨不得自殺以自證清白。


也不是每一朵“後浪”都能支稜起來


“愛國青年”出征泰國,沒罵過別人,倒是向全世界普及了“nmsl”這四個字母的意思。


肖戰粉絲因為一己私利,愣生生把AO3舉報到“消失”。


去年,創造營大熱選手王晨藝,因為被對手粉絲髮現了6年前點贊三俗段子的“黑料”,被規模浩大的舉報被迫退賽。


也不是每一朵“後浪”都能支稜起來


明星、電影、直播、作家、遊戲,它們可選擇的空間更多了嗎?


“自己要爭自由,同時便想到別人的自由,所以不但自由須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界限,並且還進一步要求絕大多數人的自由。”


胡適當年的這句呼籲,如今重讀幾乎有一種陌生的遙遠感。在這個維度下,很遺憾,我放眼一望,也不是每一朵“後浪”都能支稜起來。


而比這個事實更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後浪”已沉浸在前浪們目的不純的討好和讚美中,真覺得自己“心裡有火,眼裡有光”了。


也不是每一朵“後浪”都能支稜起來


“奔湧吧,後浪!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這話聽起來蠻令人激動的,可縱是長江,又能容得下多少理直氣壯的“浪花”呢?


“浪花”嚮往的是大海,而不是一條奔湧的河流。


因為海,與整個世界相通。


今天凌晨的時候,我本來在讀薩義德,看完這個演講,想到今天是五四,便在書架上翻了一本胡適重讀。


讀到這封胡適95年前寫給陳獨秀的信,不勝唏噓,拍了張照片,分享給各位:


也不是每一朵“後浪”都能支稜起來


這裡是思維補丁,謝謝你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