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沉睡時:日式戀童癖愛情,“如果愛已死,還是殺了她比較好”

“必須要殺了,我忍不了了,如果愛已死,還是殺了他比較好。”

女人沉睡時:日式戀童癖愛情,“如果愛已死,還是殺了她比較好”

當女人沉睡時

女人沉睡時:日式戀童癖愛情,“如果愛已死,還是殺了她比較好”

是愛還是佔有慾?“你看到過天真無邪少女入睡的樣子嗎?”


必須承認,我是被電影的名字《當女人沉睡時》吸引而去的,然而整部影片看下來,卻十分雲裡霧裡。貌似看懂了劇情,心底卻殘留著深深的疑惑。

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某個風景優美的海濱高級酒店。故事的主人公是兩對男女,一對是夫妻,丈夫清水健二(西島秀俊 飾)是小有名氣的作家,他的妻子(小山田小百合 飾)是一名編輯,二人貌合神離,關係疏遠;另一對是奇怪的“戀人”,男人佐原(北野武 飾)已近暮年,容顏蒼老,身形佝僂,女子美樹(忽那汐裡 飾)卻似芳齡二八,如剛開苞的花骨朵般絢爛美好,二人出雙入對,舉止親密。

衝突的發生,起源於寫作遇見瓶頸,終日鬱鬱寡歡的清水,對那對“老少戀”的好奇。從“偷窺”開始,到兩個男人在夜間的游泳池旁“互訴心事”,再到瘋狂地跟蹤二人,甚至潛入他們的房間,撞見二人的爭吵,甚至佐原用刀傷害美樹。直到電視上播報,伊豆某酒店發生了少女被人用利器刺死的案件,他以為美樹已死。

清水從精神到肉體都陷入了這場緣於“老少戀”的“偷窺”情節,甚至模糊了現實與臆想的邊緣。好在,終究四人都安然無恙的回到現實生活裡,而清水的新作品也大賣。

女人沉睡時:日式戀童癖愛情,“如果愛已死,還是殺了她比較好”

清水和他的妻子

清水曾問佐原和美樹:“你們相識多久了?”

美樹說,“一直都認識,從小的時候他一直和我過一樣的生活,他想了解我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

佐原說,“現在你知道,我多愛這孩子了吧,但是總有一天她會背叛我,可能這一天已經來了。”

佐原問清水,“你看到過天真無邪少女入睡的樣子嗎?”

“必須要殺了,我忍不了了,如果愛已經死了,還是殺了她比較好。”佐原自言自語的狀態,十分極端篤定。

女人沉睡時:日式戀童癖愛情,“如果愛已死,還是殺了她比較好”

美樹

這些對話,令人惶恐、疑惑和焦慮,因為本心的我,實在難以理解佐原對美樹的情慾之愛。總覺得,真正的愛情,必是基於相互欣賞、理解和體諒,兩個人在一個世界裡,交流一個維度的事情,有著共同對未來的規劃和期望,一起老去。但這對“老少戀”著實奇怪,也不怪許多人覺得劇情過於“變態”。

然而本文將試著去探究故事情節背後根深蒂固的日本文化,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深意


女人沉睡時:日式戀童癖愛情,“如果愛已死,還是殺了她比較好”

日本社會的“戀童癖”,並沒有“畸形的愛”一說


佐原和美樹的年齡相差了50歲左右,並且她是佐原好友的女兒。然而儘管有著美樹父母的信任,他還是對美樹有了曖昧的情慾。

他從她小時候起,便每天拍攝她睡覺時的樣子,磁帶裝了一箱又一箱,畫面都是十分安靜、十分相似的美樹熟睡的場景,他卻視若珍寶,樂此不疲地時常翻看。“她每一天都有變化,只有離她最近的人才能發現。”

在中國人的倫理觀中,成年男子對幼女有情慾上的喜愛便叫“戀童癖”,被稱為“變態”。

近幾年,時常會有這類的社會新聞上“熱搜”,引起全民關注,比如某幼兒園的男教師猥褻幼女,某大學的副校長性騷擾女學生,前一陣熱議的某企業高管鮑某明對14歲女孩行“強姦”之事云云,總之,當男人的年齡比女孩年齡大得過多,或是女孩年齡過小時,輿論多會一邊倒的偏向於“幼女”。這是中國人的倫理道德觀。

女人沉睡時:日式戀童癖愛情,“如果愛已死,還是殺了她比較好”

清水和佐原

然而縱觀整部電影,任何細節都沒有表達對佐原與美樹“不倫之戀”的道德譴責,那是因為日本根深蒂固的社會文化,並不認為“戀童癖”是件“惡”的事情。

清水的立場,充其量算是“好奇”而已,或是更多一些,因為好奇而增添的對美好少女的“保護憐惜”之意。然而從始至終,他都沒有對佐原的行為產生任何“是非明確”的譴責之心。

旁邊人的態度,更是“與己無關”,亦“見怪不怪”。

所以這對相差了五十多歲的男女,能夠在大庭廣眾之下,堂而皇之的“行止曖昧,情意綿綿”,不會遭致任何非議和責難。因為日本人的骨血裡,並不將這件事看作“逾矩之事”。

在《菊花與刀》中有這樣的描述:

“事實上日本人始終拒絕以善惡作為一種人生觀。他們相信人有兩個靈魂,但並不是善的衝動和惡的衝動之間的鬥爭,而是有“柔和”的魂和“兇猛”的魂。在每個人或每個民族的生活中,都有應該“柔和”的時候和應該“兇猛”的時候。並不是一個靈魂註定入地獄,另一個靈魂註定上天堂,這兩個靈魂在不同的場合都是需要的,都是善的。“

女人沉睡時:日式戀童癖愛情,“如果愛已死,還是殺了她比較好”

佐原和美樹

所以,佐原作為知名作家已經在社會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那麼在他私人的生活和追求中,發展自己“縱情享樂”的另一面,便屬於正當的事情,他人無可指摘,這便是日本文化裡的“人情世界”。

連喝酒、同性戀、豢養情婦、自淫等行為都被社會廣泛接受,並不存在所謂“道德”問題的日本,和一個比自己小几十歲的小姑娘出雙入對又能算什麼呢?何來“畸形”一說?


女人沉睡時:日式戀童癖愛情,“如果愛已死,還是殺了她比較好”

你以為是老男人害怕年輕的戀人背叛自己?其實故事渲染的是人性面臨“失去”時的恐懼


“當女人沉睡時”,隱含的是未曾被沾染過的清純,沒有被慾望開啟的神秘,美好的、完整的、純粹而無邪的天真爛漫。

它的對立面,是“當女人醒來時”,因成長而自行進化的熱情、才能與慾望,足以消弭、踐踏、抹掉老去男人的自尊,他懼怕自己無法看清她眼裡的世界,更無法滿足對方成長後對伴侶的需求,終究無法般配體面地站在她身邊。所以與其說他迷戀的是情人年輕的肉體,不如說他在逃避衰老和不可承受的現實之重。

女人沉睡時:日式戀童癖愛情,“如果愛已死,還是殺了她比較好”

年輕的美樹

小女孩長大後,會自然而然喜歡更年輕、充滿活力的英俊男子,離開蒼老的佐原,只是時間問題。他心知肚明。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箱子裡積攢的“她熟睡的樣子”越來越多,這種最初對“美好幼女”的喜愛,變成了強烈的“佔有慾”,然而佐原卻以為那是“愛”。他執拗地將這種單方面“成熟的”關懷與付出,以及美樹還未省人事時的“約定”,當作了“相守一生”的契約。儘管歷盡滄桑的他,明知道美樹總有一日會長大成人,會明白愛情為何物,也會有性愛的生理需求,戀愛結婚,生兒育女,這些都是佐原沒辦法給予她的更美好的人生。然而他還是固執地堅守著,那份“除了我以外,無人能懂她的美”的執念,驅動著他一直守著她。

然而,真的是因為“愛”嗎?筆者卻不這麼認為,更多的是對“失去”的恐懼吧?

電影中渲染了許多對“失去”的恐懼:佐原對於老去的恐懼,對失去美樹的恐懼;清水對失去寫作靈感無法滿足妻子虛榮心的“恐懼”,對妻子背叛的恐懼,以及對美樹的美好消失不見的恐懼。

成年人的世界裡,滿目都是生活的滄桑、疲憊,夫妻之間貌合神離、相看兩厭,令人窒息的相處模式等等不如意,這些都是鬱鬱寡歡的源頭。然而為何一邊厭倦著,又一邊恐懼著“失去”呢?

女人沉睡時:日式戀童癖愛情,“如果愛已死,還是殺了她比較好”

佐原是美樹父母的好朋友

因為於垂垂老矣的佐原而言,美樹是他存活於世的唯一執念,若失去,和死沒有差別。而

純潔無玷汙的死,更能成全他心裡對美的享受和定義,所以他想在美樹“背叛”她之前殺人,以使心中的愛和美好,成為永恆。

這種執著,畸形嗎?從中國人的眼睛看,得不到便要毀去,自然是畸形的。然而日本文化中對死亡的詮釋,卻更多是一種成全。美好在消亡的那一瞬間,完成定格,便是他們追求的永恆。

所以當佐原說他想殺人時,清水只問了一句,“你就沒有想過先死了嗎?”他沒有質疑死亡這件事的意義,反而質疑的是,由誰來死以成全“永恆”。說明他們擁有一致的日本式思維,都認可“以死亡定格美好這回事”,並相信這麼做可以消除對“失去”的恐懼。


女人沉睡時:日式戀童癖愛情,“如果愛已死,還是殺了她比較好”


04 清水的“第三人視角”,折射的是日本中年人特有的“厭倦”姿態


女人沉睡時:日式戀童癖愛情,“如果愛已死,還是殺了她比較好”

在《菊花與刀》描述了日本人特有的“厭倦”:

日本人容易因遭到失敗、誹謗和排斥而受創傷,因而極易自尋煩惱而不是使他人煩惱。他們厭倦生活,厭倦家庭,厭倦城市,厭倦鄉村。這種日本人特有的厭倦,是過分易受創傷的民族的疾病,他們對於遭到擯斥覺得恐怖,把這種恐怖深深地埋到心底裡去,從而使自己進退維谷。

清水的憂鬱作家人設,一覽無餘地讓人們看到了他對家庭、工作和生活的厭倦。他不修邊幅,穿著鬆快的T恤遊蕩在人群中,和西裝革履的人們格格不入;他很少有笑臉,總是一副憂鬱深沉的樣子,彷彿對現實的生活極其不滿;他和妻子之間的分歧,在於妻子總是急於想要一個優秀的作家老公以對外炫耀,而自己的寫作靈感卻遲遲未現,為此他十分排斥妻子在人前介紹自己的作家身份。

女人沉睡時:日式戀童癖愛情,“如果愛已死,還是殺了她比較好”

清水和他的妻子

他好像對一切都不滿意,但又忍受著一切。

這是一種十分典型的“日本式厭倦”,影片只純粹地渲染“厭倦”這回事,卻幾乎從不探究“厭倦背後的原因”。和中國故事裡的習慣不同,國人更容易理解的是因“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而導致不滿後產生的“厭倦”,任何情緒總要有個緣由,才好去尋根究底,徹底解決問題。

然而日本人並不認為“厭倦”是不好的,更不必花費心力去“解決問題”,那是漫長生命中的常態,人們總是在“平淡生活的厭倦”和“激昂慷慨的使命”間來回擺動,那是兩種不同的生命狀態,都是合理的,只不過在不同的情境中需要不同的姿態罷了。

女人沉睡時:日式戀童癖愛情,“如果愛已死,還是殺了她比較好”

當女人睡著時


寫在最後:


在日本這一“變態”的國家和文化裡,卻總是時不時推出些引人深思的作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故事情節總是與國人根深蒂固的“道德觀念”相悖,另一方面某些“令人髮指”的極端作為被日本人堂而皇之的搬上熒幕,彷彿那是“自然而然,無可指摘”之事。

然而在深思中,我們又進一步理解了一個民族,一種文明。所謂見識,便是總能接受“與自己固有的認知相背離”的習慣、想法和思維方式,終究我們渴盼的修行,是能溫和地看待世間的人和事。

女人沉睡時:日式戀童癖愛情,“如果愛已死,還是殺了她比較好”


【如果你也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轉發,也歡迎在評論區給我留言互動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