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的八旗


後金的八旗


努爾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大致是這樣的

正黃(45牛錄)和鑲黃(20牛錄):努爾哈赤

正白旗(25牛錄): 皇太極

鑲白旗(15牛錄):褚英之子杜度

正紅旗(25牛錄):代善

鑲紅旗(26牛錄);代善長子嶽託

正藍旗(21牛錄):莽古爾泰

鑲藍旗(33牛錄):阿敏


努爾哈赤晚年將親統的兩黃旗的大部分授於同母的三個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牛錄,其餘自己統帥做親軍,但他有個明確的指示就是: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領正黃旗,將來自己死後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但另賜一旗給多爾袞.有的史學家認為這等於是明確立多爾袞作繼承人的公開宣示.因為這種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的軍事力量佔有很大的優勢,沒有一個其他兄弟可以與他們相比,但反之,這也使得努爾哈赤其他的兒子們團結起來抗衡三兄弟.

努爾哈赤去世前不久已經把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準備以此旗給多爾袞.但還來不及做安排就去世了.他剛一嚥氣,幾個大兒子們聯合起來逼殉了三兄弟的生母大福晉,皇太極繼位後乘機奪取了鑲白旗,以自己的長子豪格做旗主.但多爾袞保住了所領的15牛錄歸附於阿濟格的正黃旗下.滿族以黃色為尊,皇太極就將原來的正黃旗和鑲黃旗改旗號為鑲白旗和正白旗,而他所領的兩白旗就成了兩黃旗.這樣一來,阿濟格領鑲白旗,多鐸領正白旗,加上努爾哈赤遺留的親軍,成為八旗中實力最強的一旗.而皇太極的兩黃旗這時實力最小.

皇太極這時之所以不殺三兄弟,是因為他們雖然年幼但兵力最強,因為年幼沒有太大威脅反而容易掌握籠絡,並用來抵制另外三大貝勒.阿濟格在三人中軍功高脾氣最直和莽撞而不易控制,於是皇太極在第二年以他擅自為幼弟說親為名,廢了阿濟格的旗主,改由多爾袞領鑲白旗.

以後皇太極採用策略先後廢了阿敏和莽古爾泰,以聽話的濟爾哈朗代替阿敏掌鑲藍旗,莽古爾泰暴斃後其同母弟德格類領正藍旗,德格類又離奇暴斃,皇太極發動了莽德姐弟三人謀反案,吞併了正藍旗,將正藍旗和正黃旗混編後一分為二,組成新的正藍和鑲黃旗,由自己親自統帥,從中還分出一部分牛錄給豪格壯力,豪格的鑲黃旗成了正藍旗,改動結果還是新的鑲黃旗實力最小.為了鞏固地位,皇太極在崇德二年找藉口把多爾袞和多鐸的兩白旗混編,以多爾袞為正白旗旗主,多鐸為鑲白旗旗主,不過兩白旗由於歷史的淵源一直比較團結,實力是八旗的第二和第三.

皇太極死時,他和豪格加起來有117個牛錄,是八旗第一大勢力,多爾袞三兄弟則有98個牛錄,排行第二,老代善的兩紅旗(其子嶽託死,由代善領兩紅旗)和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則有96牛錄是八旗的中間力量.從這裡大家就可以看到為什麼多爾袞不願意為了皇位硬拼,豪格兵力佔優,而且一向勇悍,多爾袞三兄弟雖然兵力少些但作戰力較強(努爾哈赤的嫡系部隊,皇太極換來換去也沒有換走太多),但是濟爾哈朗倒向豪格,代善雖然態度不明朗,也傾向於豪格多些.

但是豪格其實沒有得到兩黃旗和正藍旗的全力支持,兩黃旗有部分大臣親近多爾袞,並且又有些擔心豪格繼位後把藍旗換成正黃旗.還有一點,就是後宮並不支持豪格,豪格非後宮五妃所出,而孝端皇后的意見兩黃旗也要買帳.選舉關鍵時刻老滑頭代善和膽小鬼濟爾哈朗始終態度不明,豪格原指望兩人推舉他,等來等去等不到,負氣離開,被多爾袞抓住時機.


以後多爾袞打擊豪格勢力,吞併了正藍旗,和自己的正白旗混編成新的正白和鑲白旗,原來的鑲白旗在多鐸死後改為正藍旗由多鐸長子多尼統領.多爾袞死後,其養子多爾博領兩白旗.順治親政,清算多爾袞,奪其嗣令多爾博歸宗,這樣正白旗就歸了順治,和兩黃旗一起抬為上三旗.鑲白旗則還給了豪格的長子.

這樣由於上述歷史,形成了八旗的排序: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這時的正黃旗早已不是努爾哈赤的親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