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現代性的哲學觀念

試論現代性的哲學觀念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 ,現代性問題成為我國思想理論界關注的重大課題, 我國學者在現代性的概念內涵、現代性的社會理論內容等方面展開深入的研究, 達成一些基本的共識 。就前者而言 ,現代性內涵著一種注重現在的時間意識和永恆進步的目的論的歷史觀;就後者而言 ,“市場經濟 、民主政治、個人主義被公認是`現代性' 的基本元素”。因此 ,所謂現代性的觀念是指近現代(modern)以來從西方到整個世界在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各方面所形成的一些基本的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 ,而現代性的哲學觀念是指在近現代哲學中形成的成為整個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現代性的思想基礎的哲學意識和哲學精神。安東尼·吉登斯說 :“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具體原因 ,在整個社會科學中 ,人們對現代性的理解仍然極為膚淺”, 有鑑於此 ,我視本文的探究與建構為一次粗淺的嘗試。

一、現代性最根本的哲學精神———理性意識

哈貝馬斯在《現代性的哲學話語》中指出 ,第一位對現代性進行反思的哲學家是黑格爾。在哈貝馬斯看來 ,黑格爾對現代性的理解可以如此表達 :“現代再也不能、再也不願從另一個時代的典範中獲得它的主導尺度 ,它必須從它自身中汲取其規範性 。現代性看到 ,它只能依靠它自己, 在這方面沒有任何逃避的可能”。那麼 ,現代性只能依靠的它“自己”是什麼呢 ? 它就是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意識,理性意識是現代性最根本的哲學觀念和哲學精神 。17 世紀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開啟了啟蒙運動理性意識覺醒的先聲 ,使得“我思” 、理性作為近代哲學的基點凸顯出來, 黑格爾在啟蒙運動之後將“我思” 、理性上升到“絕對精神” ———自在自為的世界、歷史之本體的高度,予理性以客觀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的解釋。啟蒙運動對理性的理解基本上是傾向於唯物主義的。康德說:“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 ! 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卡西爾更明確地指出 :在 18世紀,“理性不再是先於一切經驗、揭示了事物的絕對本質的`天賦觀念' 的總和 ……是一種後天獲得物 ……是一種引導我們去發現真理 、建立真理和確定真理的獨創性的理智力量……這種能力和力量只有通過它的作用和效力才能充分理解”。

理性(reason)是人類的一種理智(intellect)能力和對這種理智能力的運用 ,這就是啟蒙運動的理性觀, 也是我們理解現代性的理性意識的根本立場 。換句話說, 理性一方面是實存性的概念 ,是人類實有的一種理智能力,它在人類身上起著促使人類追逐真理 、發現真理的作用;另一方面,理性又是功能性的概念,它是人類對於自己實有的理智能力的運用 ,表達著人類對於自己的理智能力的運作方向、運作行為和運作過程 。

作為實存性的概念, 理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之一。實存性的人類理智(理性)並不是天賦神賜的 ,而是卡西爾所說的“一種後天獲得物”, 是早期人類在與自然打交道的過程(這也是人類從動物界脫離出來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不斷擴展和深入 ,人類的理智能力也不斷地得到發展和提升。作為功能性的概念, 理性在以下三個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

(一)人類在不同方向 、不同層次上運用自己的理智能力從而形成了多樣的理性類型和理性層次 ,例如:工具理性 價值理性 ;理論理性 實踐理性 ;主體中心理性 主體間理性歷史理性等等 。這些不同的理性類型和理性層次具有各自的存在合理性,對於總體的人類生活具有各自的價值。

(二)理性作為人類對於自己理智能力的運用意味著理性對其自身的反思性和批判性。人類總是運用自己的理智能力來反思自己現有的理智狀況 ,克服片面性 , 逼近完善性, 打破理性的僵化 ,贏獲理性的活力。一切非理性主義(唯意志主義 、生命哲學等)和反理性主義(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其實都是理性的 ,都是人類理智的功能性運用 ,都是理性對其自身的反思、批判與再造。

(三)理性作為理智的運用以合理性(rationality)為旨歸。德國哲學家施奈德巴赫說 :“理性是人的理智地存在的能力, 所以 ,說理智(或明智)比說理性要好一些,而人們更喜歡講的是`合理性' ”。施奈德巴赫的話表明 ,理性概念經由理智指向合理性 。合理性是人類運用理智能力可能達到的理想結果 ,是一個價值論的範疇, 是一個評價的概念 ,合理性評價就是以人類運用理智能力可能達到的理想結果為標準來評價人類活動本身 ,“合理性評價的任務是看對象是否合理以及合理的程度如何”。合理性是人類生活的理想和目標,人類所有的理性活動都應該指向人類生活的合理性安排, 使生活既合乎人的理智認識(客觀規律),又滿足人的意志和情感需求。理性最根本的功能就是達到生活 、世界和歷史的合理性。這一方面需要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理性和諧共處、相互協作,力求達到人類生活的合理性目標,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展開對理性的批判,克服理性的片面性 、侷限性和僵化性 ,追求更高的理性、更多的合理性。

現代性的理性意識應該既是對理性的實存性理智能力的意識 ,又是對理性(理智能力)的發展性的意識,同時也是對理性的功能合理性的意識,是三者的有機統一。

二、現代性的三大哲學觀念簡述

西方近現代哲學在現代性的最根本的哲學精神——理性意識——的指引下 ,積極運用人類理智,不斷探索,不斷批判, 形成了三大現代性的哲學觀念 、三種現代性思想類型、理性類型 , 它們是:主體性觀念與主體中心理性,主體間性觀念與主體間理性,歷史性觀念與歷史理性。

(一)主體性觀念

馬克思說:“主體是人 ,客體是自然”, 人稱自己為主體在原初的意義上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分離 ,人意識到自己是區別於自然的存在物。既然主體是人, 主體性就可以是指人性, 而不是僅僅指人性的某些方面如自主性 、能動性、選擇性之類 ,同時 ,主體性也不限於認識論上的主體性,主體性哲學不等於認識論哲學,因為 ,在近現代哲學中, 對於主體的探討不僅是認識論哲學的任務,而且是存在論哲學、美學和倫理學的主題 。因此,我認為 ,所謂主體性的觀念是指近現代西方哲學在對主體性也就是人性的哲學反思(主體性哲學)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對主體性和人性的看法、認識以及相應的價值取向。換句話說, 主體性的觀念包含了兩個層面:1.客觀性的認識層面(人性的客觀內容);2.主觀性的認同層面(對特定人性的肯定和張揚)。這兩個層面往往是互相規約 、緊密交織在一起的 。主體性觀念的形成是近代哲學認識論轉向的邏輯結果 。哲學家們從古希臘時期開始思考這個世界 ,尋求萬物歸一的本體性存在 ,並隨著中世紀神學權威的崩潰 ,人類理性意識的覺醒, 哲學家們意識到, 首先需要考察的是人類的認識能力和反思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 ,認識論遂取代本體論成為近代哲學的中心論題 。哲學的認識論轉向使得哲學的焦點轉向了人本身,“人類正當的研究對象是人”,這成為“啟蒙時期哲學的典型特徵”。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以人為出發點的思維取向開啟了近現代西方哲學人本主義的潮流, 主體性觀念的實質內涵就是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總體上致力於闡釋人性 、人的類主體性和人的個體主體性的內涵 , 維護人在自然、神 、科學 、社會等事物面前的價值和尊嚴, 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大致說來 ,近代哲學傾向於理性人本主義 ,現代哲學傾向於非理性人本主義 。近代是人的理智能力高歌猛進的時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導致了人對科學理性的崇拜,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就是例證,主體性在這裡被認同於人的理性,尤其是科學理性 。在科學理性、工具理性的擴張和普遍的社會壓抑背景下,誕生了現代非理性人本主義, 叔本華 、尼采 、克爾凱郭爾、柏格森、弗洛伊德主義等是其代表,生命意志、權力意志、神秘的個體性體驗、直覺 、無意識和性本能等被認同於真正的主體性 、人性而得以張揚。

人本主義內含了個體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個體主義側重於個體與他人和社會的矛盾關係,突出個體主體性 :個體的獨立性與私人性 ,與他人的差異性和與社會的對抗性,個體的自我實現和自由等等 。個體主義一方面捍衛了個體的利益和價值 ,另一方面它又傾向於唯我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 ,易於以個體自我為目的而以他人為工具 ,從而成為加劇人際衝突、階級壓迫和社會統制的可能因素。人類中心主義側重於人類主體與自然的矛盾關係,突出人的類主體性,人類視自己為“宇宙的精華” 、“萬物的靈長” ,視自然為對立的客體和為我的工具 ,力求認識自然、征服自然 ,以擺脫自然的束縛 ,竭力改造自然以滿足人類的需要。這一方面保證了科學的發展 、財富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 ,另一方面, 正如霍克海默在《工具理性批判》中所指出的 :“在解放的歷程中,人遭受了與自然相同的命運;對自然的統治蘊含著社會的統治”,“人類努力降服自然的歷史 ,也是人類降服人的故事”。

從共時——歷時的角度來看, 主體性觀念主要來自於人本主義的 5 條線索:

1.啟蒙時代的理性信念與“自由”、“平等” 、“博愛”的思想(這是主體性觀念的前提和基礎)以及科學理性的人本主義 。

2.笛卡爾、康德和胡塞爾的先驗主體性理論(先驗唯心主義的人本主義)。笛卡兒的“我思”和胡塞爾的“意向性”是惟一的自明性基礎, 存在 、世界被統一於先驗認知主體性。康德的三大批判表明,“人除了作為認知主體外 ,還是一道德的主體和一審美的主體”, 人具有先驗的認識主體性、道德主體性和審美主體性,主體性在康德這裡既具有完整性 ,又是分裂的 。

3.尼采哲學、柏格森哲學和弗洛伊德主義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馬爾庫塞等人的思想。這一類哲學家們運用自己的理智發現和建構了人的非理性世界、感性世界 ,並賦予人的非理性 、感性以崇高的地位 。

4.克爾凱郭爾、前期海德格爾和薩特的存在主義的人本主義, 人的生存的“籌劃”、“選擇” 、“超越”是存在主義的主體性的規定。

5.費爾巴哈和青年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唯物主義的人本主義 ,人的概念開始從先驗的、抽象的人轉向感性自然的、現實的和實踐的人。

主體性的觀念是“現代性的根基”, 它確認了人的主體地位和人類理性的力量 , 發現了人的意志 、情感和非理性的人性價值以及人的自為存在對於人生意義的追尋等。主體性的觀念是人類運用理智能力於人自身的發現 ,它以人為出發點和目的 ,以人為中心來考慮問題 ,因此,可以稱它為主體中心理性。由於主體性哲學與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轉向的密切關係,哈貝馬斯在《現代性的哲學話語》中將主體性哲學稱為基於主客二分的“意識哲學”(認識論哲學),將“意識哲學”的基本概念“理性”稱為“主體中心理性” ——“主體中心理性在真理和成功標準中尋找準則”,也即是說,“主體中心理性”以個人主體的意識和行為為出發點, 以意識是否達到客觀真理和行為是否成功來作為理性的標準和原則———以示與他所提出的在主體的交往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以主體間交往的一致性為準則的“交往理性”相對照。我們在這裡賦予主體中心理性不同於哈貝馬斯所賦予該詞的內涵 ,將它理解為一種功能性的理性概念 , 作為現代(modern)人類運用理智於人類主體自身的一種理性形式和因此而形成的一種現代性的思想類型。作為一種現代性思想類型 ,主體中心理性以探求人的主體性和現代性為己任、以追求人的自由和幸福為目標, 近現代以來的經濟 、政治和文化理念莫不受此影響。

在近現代西方哲學中 ,諸種主體性學說各行其道 , 競相走向極端和片面, 主體性觀念往往是分裂的和相互衝突的, 完整的合理性的主體性觀念並沒有被真正建立起來 ,同時, 主體中心理性不但至今沒有引導人類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 ,反而因為主體中心理性的工具理性之擴張 ,造成了諸多的社會問題(例如生態災難和工具化的社會管理體制對人的壓抑等)。20 世紀的一些西方哲學家因此致力於對工具理性的批判與解構 ,進而對主體性觀念、主體中心理性展開反思 ,導致了另一種現代性哲學觀念———主體間性觀念的產生。

(二)主體間性觀念

主體間性是指內在於主體的、外在於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一種交往 、對話關係 ,“主體間的東西主要與純粹主體性的東西形成對照, 它意味著源自不同心靈之共同特徵而非對象自身本質的客觀性”。主體間性觀念是指現代哲學對於主體間之一致性 、共享性的可能性的反思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謀求主體間共識的策略和主張 。主體間性觀念的形成源於現代哲學的語言轉向(linguisticturn)和“主體間轉向” 。在近代哲學轉向反思人的認識方式和認識能力之後 ,現代哲學家們接著轉向注意認識得以展開的媒介——語言,這就是現代哲學的語言轉向。現象學哲學家胡塞爾在思考他人如何在純粹先驗自我(意向性)中建構起來時 , 將先驗主體性擴展為先驗主體間性 , 從而導致了現代哲學的“主體間轉向”,從此 ,我與他人的主體間關係在對主體中心理性的反思 、對工具理性的批判的背景下成為許多哲學家的反思主題。語言轉向和主體間轉向標誌著主體性的“黃昏”(twi-light)的來臨。英美語言分析哲學將包括主體性哲學的形而上學驅逐出哲學的領域 ;由索緒爾語言學思想發展而來的結構主義的共時性結構和解構主義的語言差異遊戲宣告了人、主體的死亡 ;海德格爾的“存在神學”將主體性扼殺在“存在”和“存在”之間的語言中;伽達默爾的現代解釋學在反主體性的潮流中顯示出相對建構性的傾向, 既給予語言以本體論的地位(“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語言”),又以其“視域融合”的概念綜合了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思想。

語言轉向和“主體間轉向”的積極成果——主體的語言性、主體間性的內在性和語言是主體間性的場所的觀點——在哈貝馬斯這裡匯聚,哈貝馬斯在《交往行為理論》第二卷中這樣指明主體的語言性 :“語言作為一個巨大的互動網絡 ……將每一個單獨的主體組織在其中, 而且 ,只有在語言之網中, 它們才能成為主體”;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建》中,哈貝馬斯又談到主體間性的內在性:“`自我' 是在與`他人' 的相互關係中凸現出來的, 這個詞的核心意義是其主體間性”;在《遲到的革命》中, 哈貝馬斯這樣談到語言是主體間性的場所 :“通過日常語言的同一媒介 ,促使人的社會化的主體間性也同時顯現出來”。這些成果成為哈貝馬斯對抗後現代性、以主體間的交往理性建構現代性的資源。

哈貝馬斯將現代性理解為啟蒙思想家對社會生活的理性設計, 是一項未完成的工程 。針對後現代論者通過解構主體和理性來宣告現代性的終結,哈貝馬斯在《現代性的哲學話語》中反駁道 :“現在已經把對主體性的反思制定為現代性的原則了”, 通過主體間性原則取代主體性原則 、“交往理性”取代“主體中心理性”, 啟蒙的現代性設計就能得以實現。主體間性的觀念在哈貝馬斯這裡最終明晰起來, 這體現為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 ,其要義有 4:

1.啟蒙理性原則的捍衛。哈貝馬斯認為“哲學的根本問題便是理性”(《交往行為理論》第一卷中譯本為“哲學的基本論題就是理性” ,重慶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4頁)。

2.交往理性的重建。理性就是交往理性 ,它是在人的語言交往實踐中發展起來的能力和資質 ,其實質是主體間性 ,其目標是主體通過語言交往而達成的共識即主體間的一致性。交往理性“是對理性被扭曲為認識 ———工具理性的反駁”,是對現代性的理性原則的重建。

3.話語規則的建立。語言交往行為要遵守話語的真實性(應用於客觀世界)、正確性(應用於社會世界)和真誠性(應用於內心世界)三大有效性原則 。

4.公正世界(現代性的終極目標)的構想 。通過運用交往理性確立民主、公正的話語規則,在話語共識的基礎上改進和完善社會規範 ,達到人與人 、國家與國家、文明與文明的和平共存。

交往行為理論是哈貝馬斯針對資本主義的現代性危機(“自由喪失”和“意義喪失”)所開出的一貼藥方 ,其著意於工具理性之擴張的批判和主體間的交往理性的建構, 體現了20 世紀西方哲學的運思方向, 具有重大的啟示價值。主體間性觀念, 是人們在批判 、反思基於主體中心理性的工具理性霸權中運用理智於主體間關係的發現和構想 ,它以主體間的共存和一致為目標來思考社會問題,謀求人類社會的和諧與自由,我們把它稱為主體間理性 。主體間理性是一種思想類型、一種運思方式 ,側重於功能性的理性概念, 它不同於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交往理性”含有某種理性能力(交往資質)的意思 ,側重於實存性的理性概念。如果說主體性觀念 、主體中心理性是現代性的基石, 那麼主體間性觀念 、主體間理性則是現代性基石的鞏固和重建, 它力圖對啟蒙現代性進行糾偏和修正,以克服因工具理性的擴張而導致的現代性的危機。主體間性觀念 、主體間理性在走向一個民主、公正和合理的世界的途程中 ,將會日益深入人心 ,發揮其適度的作用 。

(三)歷史性觀念

歷史性觀念的涵義關涉歷史和歷史性兩個概念。可以這樣規定歷史的 3 個基本含義:1.歷史是一個時間性的演變過程 ;2.歷史是人類的存在整體;3.歷史是特定境遇(特定時空)的事件。緣此, 歷史性就是整體性 、過程性和事件性(境遇性)。

當我們說人是一個歷史性的存在物時 ,可以有這樣 3 方面的意思:1.人(個體與人類)是一個不斷生成、不斷髮展的過程性的存在物 ;2.人是一個類特性的由人類社會生活總體所塑造的整體性的存在物 ;3.人是一個置身於特定社會生活環境中的 、正在展開自己的生存實踐活動的境遇性、事件性的存在物。所謂歷史性的觀念就是指對歷史和事物的過程性、整體性和境遇性、事件性的認識,以及以過程性、整體性和境遇性 、事件性的觀點來看待歷史和事物的思維取向。

歷史性的觀念,首先在黑格爾那裡以比較完整的形式體現出來 。恩格斯說:“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 、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想象為一個過程 ,即想象它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 、改造和發展中 ,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繫”。黑格爾將歷史視為絕對精神(整體)的自我異化和自我回歸(過程),其自我實現的每一階段、每一瞬間構成了歷史的具體性(境遇和事件),但是歷史性觀念在黑格爾這裡只是停留在純粹思辨的想象的階段,只觸及歷史性的形式(邏輯),而沒有觸及歷史性的內容 ,即沒有觸及到現實社會歷史的整體結構與過程本身。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賦予歷史性觀念以科學的品格 。“人們常常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變革稱作`實踐轉向' ”,馬克思說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從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生產勞動(“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 、“第一個歷史活動”、“一切歷史的

基本條件”)——出發,發現了社會生活和人類歷史的整體結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過程), 歷史的整體性和過程性第一次為馬克思所真正揭示。

馬克思對於歷史和事物的考察無不是從這種整體性、過程性和具體性(境遇性、事件性)的觀點出發的,以對人的考察為例,馬克思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 ……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 相反, 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這裡揭示了人的存在的社會整體性, 包容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人的存在為奠基於社會生產力的生產關係所塑造、為整個社會歷史存在所決定 ;“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 這裡揭示了人性(主體性)和歷史的生成性、過程性、事件性(“改變”);“人的本質 ……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如果我們將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看作人的本質內容 , 那麼這裡就揭示了包括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人的本質的歷史具體性、境遇性和事件性(即“現實性”),人的本質 、人的主體性和主體間性只有聯繫到人的現實社會關係、人的具體的生產實踐和交往實踐活動才能得到真正切實的理解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中創建的 ,它昭示了人類的解放之途和必然歸宿(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批判者和超越者毋寧說是一種現代性的`診療學方案' ”,歷史性觀念的思維方式在馬克思主義這裡通過被運用於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診斷而獲得了革命性、批判性的品格。

源於黑格爾 、發揚於馬克思的歷史性觀念在近現代成為人們理論思維活動的方法論基礎,如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和薩特的存在哲學對於生成性、過程性的強調, 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對理解的“歷史性”的強調, 青年盧卡奇對於歷史總體性的建構等就是例證。作為啟蒙理性的產物,歷史性觀念是現代性的哲學觀念的一個理所當然的組成部分 。歷史性觀念是人們運用理智於存在整體和社會歷史整體的發現, 它以存在 、歷史的總體為基點, 通過整體、過程和境遇 、事件諸環節來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在這種意義上我們稱它為歷史理性 ,以作為與主體中心理性和主體間理性相區別 、相比較而存在的又一種功能性的理性概念、理性形式 ,又一種現代性運思方式和思想類型。如果按照哈貝馬斯對現代性的理解———現代性是啟蒙思想家對社會生活的理性設計———那麼 ,主體中心理性和主體間理性既可以被視為現代性的理性類型和思想方法,又可以被視為兩種相區別又相聯繫的現代性方案(對社會生活的理性設計),而歷史理性則單純是一種現代性的理性類型和思想方法,它往往是作為啟蒙現代性 、啟蒙理性設計的審視者和批判者的面目出現的(尤其在馬克思那裡),只是因為作為啟蒙理性的產物,歷史理性才獲得了自己的現代性身份 。

三、現代性哲學觀念的合理性問題

理性的功能和目標就是合理性,主體性觀念、主體間性觀念和歷史性觀念作為三種現代性理性類型——主體中心理性、主體間理性和歷史理性 , 一方面要各自衡量自身的合理性程度 ,另一方面則要在相互參照 、相互合作中走向總體的合理性。

主體中心理性以人為中心思考問題 ,人的自由和解放是其出發點和目的,其合理性問題在於:(一)是否合理地對待人的理性和非理性———本能與理智、情感與意志等 ———的關係 ;(二)是否合理地處理我與他人的關係, 是否考慮人的主體間性;(三)是否合理地處理人與社會的關係,是否考慮人的歷史性, 是否將人置於社會歷史整體之中 , 過程化、境遇化和事件化(實踐化);(四)是否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主體間理性以主體與主體的關係為中心思考問題 ,主體間的一致性、主體與主體的和諧共存是其出發點和目的 ,其合理性問題在於:(一)是否考慮主體性觀念的合理性 ,在共識和共存的理想中是否給予人與人、國家與國家、文明與文明的差異性和獨立性以合理性的地位, 是否既求共識、也存異識① ;(二)是否考慮主體間性的歷史性, 是否將主體間性納入社會歷史整體活動之中 ,尤其是否將主體間性納入歷史唯物主義所揭示的社會整體結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之中, 是否將主體的交往實踐活動奠基於主體的生產實踐活動之上,納入主體的生產實踐網絡之中 , 是否將主體間性過程化 、境遇化和事件化(實踐化)。歷史理性以歷史的整體性 、過程性和境遇性、事件性為出發點來思考一切社會歷史問題,作為一種普泛性的方法論 ,其合理性問題在於 :(一)是否只重整體實現、而將具體存在物視為消極的工具,如黑格爾將人視為絕對精神的工具那樣 ;(二)是否只重過程和運動、而無視相對恆態的存在。薩特的存在哲學認為 ,人作為自為存在總是是其所不是 ,因而人只是存在著而沒有本質 ,這就是隻重過程的表現 ;(三)是否只重具體(境遇和事件)與微觀而忽視普遍與宏觀 。在考察人的問題時, 歷史理性的合理性問題在於:是否將主體性的要求和主體間性的要求有機地融匯到自己的理論框架之中 。

歷史理性作為普遍的方法論是主體中心理性和主體間理性的運思基礎, 只有在歷史理性的參與下 ,主體中心理性和主體間理性才能走向合理性 ,而歷史理性也只有在參與到主體中心理性和主體間理性之中、即參與到謀求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活動之中才能獲得自己最終的合理性。

试论现代性的哲学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