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年轻人,我不是后浪,我的人生理想就是一直啃老。”

“我是一个年轻人,我不是后浪,我的人生理想就是一直啃老。”

文 | 鲤鱼

01.

我的火与光

今天看完《后浪》,突然想起了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

某一年的青年节,高中举行了诗朗诵比赛,由于对于大多数只盯着考分的学生和家长而言,那只不过是一次无关紧要的文艺活动,报名的人意料之中地寥寥可数。最终,作为语文课代表的我、我的闺蜜阿秋,以及一位热爱文学的男生小高,决定一起报名参赛。

由于学业繁忙,我们三人只能在晚自习后留校练习。如墨的夜色、散落的星光,配上南方小城独有的湿润,我们便选定了戴望舒的《雨巷》,由我独自朗诵,而阿秋和小高则作为表演嘉宾,手执油纸伞,在假想的巷弄里相遇,再带着惆怅别离。

一切看上去都那么普通。

可是我们被嘲笑了——那是铺天盖地的笑声,甚至评委席上的专家笑得前仰后合,我不明白究竟是什么惹得他们如此开心,可我分明又在那开心的笑声中听到了鄙夷。后来有人说,你们太奇怪了。

总共二十个节目,除了我们以外,几乎全在歌诵和赞美。夺冠的节目是集体的诗朗诵,主题是祖国,气势磅礴的音乐鼓点、高昂澎湃的情感、铿锵有力的诗句引来了一阵阵掌声,我看到有人在落泪。

从那时候起,我便知道为什么自己永远评不上三好学生。正如我朋友评价我说——“你太不积极了”。

可是我明明看到的是对美的不屑一顾,对个体叙事的嘲笑;我明明遇到的是对于996无奈的臣服,在大城市故乡之间苦苦的挣扎。你又如何让我去“有感情”地朗读?

高歌猛进的浪水早已熄灭我心中的火,宏大壮阔的叙事早已遮蔽我眼前的光。

曾相信努力便能得到一切的我,不得不裸辞回家,因为高额的房租、无限狭窄的上升机制,以及连轴转的工作模式让我看不到希望。在和年轻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之前,能不能先告诉我,如何才能在时代中幸存,过平凡的一生?甚至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不啃老的年轻人?

“我是一个年轻人,我不是后浪,我的人生理想就是一直啃老。”

来自电影《阳光普照》。如果什么都没有,我希望至少能有一个有阴影的角落。

02.

“我的人生理想,就是一直啃老。”

“我的人生理想,就是一直啃老。”在那个被鸡汤文学支配的高中时代,十六岁的小Q和我如是说。时过境迁,经历失业失学两大重创的我和小Q说,“我也是”。

很多时候,年轻人啃老并不是源于贪图享受,而是残酷的社会对年轻人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全然不啃老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举步维艰。一方面,年轻人接受着高抱负的教育,对职场和未来充满理想;另一方面,年轻人又不得不接受努力与结果往往不成正比,靠工资难以支撑理想化的生活。

在低容错率的社会中,每一步都仿佛带着刻度。对于大部分青年而言,20多岁便要考虑婚娶,30岁便是成家立业的时候,在这段过程里,房子、车子等等经济压力接踵而来。当欲望已经被抬升到了另一个阈值的时候,工资却仍旧处于缓慢爬升的状态,更毋论那些为了追求梦想而过着收入不稳定生活的年轻人了。这也是为什么当代文化核心词是“丧”,而不再是“奋斗”了。

其实,我也曾信誓旦旦要不靠父母、要经济独立,但仅分享我最近的租房经验,便可窥知为何年轻人会在广义上“渴望啃老”。

一言以蔽之——穷。

即使我选择住在上海接近边缘的地方,加上交通杂费、水电费以及中介服务费,房租和工资几乎还是平起平坐,为了解决生计,我必须要早起贪黑做多份兼职,可在高物价水平的大城市里,仍然显得十分拮据。

年幼的时候,我对于亲戚邻里热衷于买房的事情向来是不理解和不屑的,直到被房价,且还是租房的价格都给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才明白衣食住行乃人生之大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给予资助,与其说是被年轻人剥削似的啃噬,不如说是一种理解与体谅。

“啃老”越来越不再是一个值得被当作谈资的话题,而是一个愈渐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可能并没有啃老的举措,但是内心深处却渴望着得到家人的扶持。同在上海打拼的室友Z,是一个外人看上去无比自信、成功的金融白领女郎,但为人所不知的是她在无数个夜晚伏案痛哭,和家人打电话说想要回家。

小Q曾经是一个真的能啃老啃到天荒地老的女生,她很上进,但她也认证了她的成就与她家里的支持是割分不开的。后来命运多舛,她家因生意失败而没落,我问她,现在还会想起曾经说过的啃老誓言吗?乐观豁达的她眉毛一挑耸了耸肩,说“谁知道有没有东山再起呢?毕竟中年人都信奉厚积薄发那一套。”——我称之为小Q精神。

《奇葩说》里有一个议题,“毕业后过得很拮据,父母愿意让我啃老,该‘啃’吗”。我觉得比起孩子愿不愿意啃老,“父母愿意让孩子啃”这一点似乎更有趣。

我曾问过我的妈妈关于啃老的看法。她说:“如果你能靠自己当然很好,但是如果要绝对的经济独立,我会觉得我好像没什么用了,还有点失落。”

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情其实是很复杂的,被消费主义充盈的现当代,金钱似乎成为衡量与维系情感的枢纽。另一方面,我又十分理解她,儿女在外打拼,最直接地加入他们生活的方式,便是简单而粗暴地转账。两代被紧密捆绑,这大约也是有着“儿行千里母担忧”的传统思想的推波助澜。

03.

一个无法成为享乐主义者的痛苦与自洽

虽然我经常和朋友调侃,我的梦想就是啃老,希望爸妈好好努力、天天向上,争取让我早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其实说到底,我很清楚自己是断然无法成为一个纯粹的享乐主义者的。

这种戏谑既是自嘲,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因为我太明白,我无法也不会成为一个纯啃老的人,那么对于现在不得不依靠父母的事实,我只能自洽。

值得提出来的是,我不愿意成为一个纯粹啃老族,并不是潜意识里在贬斥这种行为,对于许多社交障碍,或是遭受了很大创伤蛰居家中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只不过对于尚能谋生的我而言,父母与子女都更应该以独立的姿态生活。

在写本篇文章之前,我曾和不同年龄段的朋友聊天,我非常诚实而直白的说了自己的想法,编辑和我说,你写这些一定会被骂,大家喜欢的是奋斗的鸡汤,而不是这种丧气话;有为人父母的长辈表示非常无奈,一方面希望子女经济独立,一方面又心疼子女被经济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也有一部分家境清寒的朋友很是羡慕尚能啃老的人,他们一边辛苦地还着生活开销支出的“花呗”,一边和父母说着一切都好……

无论怎样,“啃老”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上,我相信大家都能达成共识,然而,啃老族也绝对不应该被钉在耻辱柱上。父母辛苦,不等于儿女就不辛苦,反之亦然,这是现状,也是问题。

我发自内心地希望人们不再仅仅谈论啃老的道德意义,而更多关注啃老一族身上时代的负累,讨论如何能够创造一个充满期冀的社会环境,不论选择怎样的职业,都能怀抱理想找到出路。

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上升空间,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同时照顾到更多群体的福利,这大概是我们聊这个话题最大的意义。

“我是一个年轻人,我不是后浪,我的人生理想就是一直啃老。”
“我是一个年轻人,我不是后浪,我的人生理想就是一直啃老。”

编者后记:

看完B站的这条视频,我内心是不太爽的。

这个不爽,在于我莫名其妙被定义为“前浪”,而我既没有认为“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也不觉得需要“尊敬”和“感激”年轻人。

同样,“年轻人”不是符号,不是一批整齐划一面目模糊的工具人,他们也不太需要“前浪”们的“尊敬”和“感激”。

B站,一直是我心目中的一个很有趣的地方,不仅仅是它现在所倡导的“1.3亿年轻人都在玩”,能够包容多元的文化,才是B站最大的魅力,不太希望之后它变得不那么好玩。

用一刀切的方法割裂“中年人”、“年轻人”是野蛮而粗暴的,但因为话题性十足,这种用“世代”做文章的话题总是屡试不爽。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从创作者,到受众,到资本,到舆论导向,在每一个人的共同参与下,形成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风气。

每一代年轻人都是从迷茫,不安中成长,这一代也不例外,甚至更多。

本文作者:鲤鱼,“少说两句话会憋死”。

欢迎从不同角度

发表你对《后浪》的感受

夏焱的美言英语课

精选48篇文化美著

用100个拿来即用的金句

老师手把手教学,让英语说的美。

“我是一个年轻人,我不是后浪,我的人生理想就是一直啃老。”“我是一个年轻人,我不是后浪,我的人生理想就是一直啃老。”
“我是一个年轻人,我不是后浪,我的人生理想就是一直啃老。”“我是一个年轻人,我不是后浪,我的人生理想就是一直啃老。”
“我是一个年轻人,我不是后浪,我的人生理想就是一直啃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