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兩鬥,老少皆宜!風靡唐宋時期的“鬥草”遊戲到底是怎樣的?

引言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裡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春天到了,燕子歸來、梨花落盡。清水中碧苔點綴、樹葉下黃鸝歌唱,在採桑的道上遇到了鄰家女伴,她因為今天鬥草勝利而顯得格外開心,臉頰上都浮滿了笑意。

文武兩鬥,老少皆宜!風靡唐宋時期的“鬥草”遊戲到底是怎樣的?

那麼問題來了,在晏殊《破陣子·春景》這首詞中,鄰家女伴玩的“鬥草”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遊戲呢?

鬥草概述

鬥草的起源現今已無劇可考,但關於鬥草的文獻記載最早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據梁代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荊楚人並踏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可見鬥草最早是荊楚人在五月五日端午節時進行的民俗活動。

到了唐宋時期,鬥草就不僅僅侷限於端午節時期,一年四季,隨時可鬥,地域也從荊楚地區擴展到了全國。這一時期,大量的文人墨客在其詩詞作品中對鬥草有過描述。如:

吳文英“鬥草溪根,沙印小蓮步”;晏幾道“鬥草階前初見,穿針樓上曾逢”;李清照“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從這些詩詞中可以看出,鬥草已經作為一種很常見的遊戲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鬥草之風一直盛行到明清時期,到了近現在,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文武兩鬥,老少皆宜!風靡唐宋時期的“鬥草”遊戲到底是怎樣的?

鬥草玩法

鬥草風靡於唐宋,為人民大眾所喜愛。那麼什麼是鬥草呢?它的具體玩法又是怎樣的呢?

簡單來說,鬥草就是以“草”作為比賽對象的一種遊戲。鬥草的玩法有很多,具體可分為:文鬥、武鬥、兒童鬥。

文武兩鬥,老少皆宜!風靡唐宋時期的“鬥草”遊戲到底是怎樣的?
  • 文鬥

何謂文鬥?顧名思義就是比較文雅的鬥草方法,主要是靠參賽者所掌握的知識來取勝。

文斗的第一種方法是對花草名。人們將鬥草遊戲所需要的百花百草採來,參賽者根據這些花草,以對仗的方式相互報花草的名字,如“雞冠花”對“狗尾草”,誰先對不上就算輸。

第二種方法是以採集的花草數量取勝。在規定的時間內,參賽選手在一定的區域內採集花草,到最後評比時,參賽選手一邊拿出花草,一邊準確說出這種花草的名字。如果你採集的花草你不知道名字,那麼這一株就是無效株,不算在計數內。

無論是哪一種鬥法,都對參賽者所掌握的植物知識和文學修養有著較高的要求。

文武兩鬥,老少皆宜!風靡唐宋時期的“鬥草”遊戲到底是怎樣的?
  • 武鬥

武鬥就是以力氣和技巧取勝。

比賽前,參賽雙方各自選取韌性強的草,一般分三股相互纏繞,紐成一股,編成類似於馬尾辮的那種辮子。

比賽時,在地上畫上圈子,參賽人員站在圈內,雙方將各自大小差不多的草辮接在一起,然後各自用力拉扯,類似於拔河一樣,誰的草先斷掉,誰就輸掉了比賽。若是草辮都不斷,那麼誰先被拉出圈外也算輸。

所以武鬥比的不僅是力氣,更多的是比技巧。在選花草時,熟悉花草屬性才能選擇出韌性好的花草。在拉扯時,運用巧勁,才更容易將對手帶出圈外。

文武兩鬥,老少皆宜!風靡唐宋時期的“鬥草”遊戲到底是怎樣的?
  • 兒童鬥

對於兒童來說,鬥草遊戲相對於大人就容易了許多。小孩子各自摘下一片草,相互交叉成“十”字,然後用力拉扯,誰的草先斷,誰就算輸。

這是因為兒童無論從體力上還是對花草知識的掌握上都差大人很多,所以鬥草遊戲自然較大人簡單。

文武兩鬥,老少皆宜!風靡唐宋時期的“鬥草”遊戲到底是怎樣的?

鬥草意義

為什麼會出現鬥草這種遊戲呢?有人認為這和“神農嘗百草”有關。遠古時期的神農氏為了找出適合人類食用以及能夠醫治人類疾病的植物,親嘗百草。所以後來逐漸出現鬥草的遊戲,一方面是紀念神農氏的偉大功德,另一方面是加深人們對花草植物的認識。

其實這也和中國古代的經濟及社會密切相關的。古代中國以農業經濟為主體,土地是人民耐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對於花草植物的認識,也是生活生產中所必備的一項技能。認識掌握的花草多,小的方面來說可以豐富食物譜,給味覺以新的享受;大的方面來說可以在疾病時救命,在大荒時度過荒年。

所以鬥草遊戲是古代人民將遊戲和知識結合,寓教於樂,便於傳承。

文武兩鬥,老少皆宜!風靡唐宋時期的“鬥草”遊戲到底是怎樣的?

若木語

由於社會的發展,

人與自然的關係逐漸疏遠,鬥草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作為古代傳統遊戲之一,鬥草有利於人類親近自然、瞭解自然。這是現代人們所急需的,畢竟我們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