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中,你還在為情緒失控焦慮嗎?請用這4種情緒管理方式


親子關係中,你還在為情緒失控焦慮嗎?請用這4種情緒管理方式


人人都有情緒體驗經歷,激烈情緒如山洪爆發一樣,低落情緒就像落寞山林,如果像鯀治水採取堵塞的方式,那是徒勞無益的。

情緒是一種心理能量,只能被分流,被轉移,被轉換,而不能被強行壓抑。為此,我們不能控制情緒,只能處理情緒,或者叫引導情緒。

當彼此平和狀態下,可以採用先跟後帶法,主要處理對方情緒;

當彼此衝突嚴重時,採用表達感受法,把主觀感受盡量客觀描述出來;

當彼此對立激烈失控危險時,還是行為調適吧,物理隔斷,行為表達;

貫穿始終的,最關鍵的,是具有覺察力,暫停9秒,“慢半拍”,用認知理論解釋情緒現象。


親子關係中,你還在為情緒失控焦慮嗎?請用這4種情緒管理方式


4種處理情緒方式

一是,“表達感受法”處理情緒。

可以用8個字來概括,那就是“表達感受、處理情緒”。當我們遇到負面情緒的時候,試著用話語把它說出來,減緩焦慮緊張。

親子關係中,孩子相對處於脆弱一方,情緒衝突中,我們要首先處理孩子的情緒。之後,就是表達自己的感受,處理自己的情緒。

舉例孩子打碎碗事情,可以分兩步處理情緒。首先安慰孩子,“剛才手裡的碗掉到了地上,是不是被嚇著了,你很害怕是不是?”然後表達自己感受,“碗被摔碎了,媽媽心裡也不高興,可是你是不小心的,誰都會犯錯被啊,媽媽也會的,我們以後注意些好不好。”

二是,“行為調整法”處理情緒。

情緒包括三部分:內心感受或主觀體驗;不隨意的身體客觀表現;不由自主的肌肉緊張或肌肉收縮跳動;隨意的肌肉活動。

我們控制不了內心感受,控制不了不隨意的內在器官活動,但是可以控制嘴巴肌肉、面部肌肉、手腳活動,甚至閉上眼睛捂上耳朵,也就說能調整的只有表達行為這一個方面,畢竟行為由可隨意的肌肉運動組成。我們可以把這種情緒調整方式稱之為“行為調整法”。

俗話說,惹不起還能躲不起嘛。在家庭矛盾衝突中,當我們感到情緒失控的時候,進行物理隔斷,暫時離開,這種行為方式不失為一種較好的處理情緒方法。

三是,“慢半拍法”處理情緒。

影響我們情緒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它的解釋。生活現實告訴我們保持合理想法如此重要,人性的即時滿足又容易無法控制情緒表達,一般而言憤怒情緒持續時間不會超過9秒,為此可以採取“慢半拍”暫停9秒法處理情緒。

遇到自己不如意的事情,體會到情緒爆發時,讓自己按下暫停鍵,進行深呼吸,默默數著1到9,之後再進行反應。在這九秒的暫停鍵時刻,也可以進行思考,比如孩子是否有權利表達自己看法,是否可以發洩自己的情緒,而我們自己被激惹的情緒又源自被觸動了哪一個“情緒按鈕”。

觀察與思考是不能同步的,通過這種問題思考而不是表面觀察,來讓自己的理性發揮作用,這就是“慢半拍”帶給自己的好處。

四是,“先跟後帶”方法處理情緒。

當人處於激動狀態時,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與其對抗,如同火上澆油,極易引起激烈衝突。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採取“先跟後帶”方法來處理情緒,效果較好。

即先認同對方的感受,待對方情緒平穩之後,再適當地予以啟發,讓對方感悟,這也是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方式。好比開車拐彎,要先沿著原有方向直行一段距離,才可以轉向。

親子關係中,你還在為情緒失控焦慮嗎?請用這4種情緒管理方式


歸根結底用愛處理情緒

人是一切的根源。從這個角度講,各種情緒處理方式,包括先跟後帶,表達感受,行為調整,暫定9秒,等等,都是一種技巧而已,技巧再好,也不能代替它的本源。

真正能夠處理好情緒的本源是愛,親子關係之愛,這才是最根本。

因為有愛,才能努力覺察與反思,如同知道自己在坑裡,有機會爬出來,繼續向前走,哪怕還會掉坑裡,總能走向詩與遠方。可怕的是不知道在坑,一直原地打轉,如同拉磨的驢子永遠圍著石磨轉。

親子關係非常特殊,有血緣關係。血濃與水,農村的話說,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反過來說,母不嫌子醜。只有真正的愛孩子,為孩子成長著想,為孩子獨立權利著想才能,真正做好親子關係。

在我們的情緒爆發之際,當孩子有了負面情緒的時候,發揮我們積極主動陽光的心態,處理情緒。覺察情緒是關係的反映,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藉機成長,心智成熟。

沒有完人,沒人不犯錯誤,情緒就是一個人的象徵,當我們不能接受孩子的消極情緒,當我們只能接受孩子的積極情緒,也就意味著我們僅僅接納一半的孩子,我們就沒有接受孩子整體。

因此我們只有接受孩子的所有情緒,接納他們擁有、表達、發洩、釋放情緒的權利,運用我們家長的智慧,來引導孩子,同時處理好自己情緒。

情緒需要合理宣洩,用我們的言傳身教,幫助孩子更好地走向成熟。

當我們有能力處理好親子關係時候,也就意味著能處理好其他各種人際互動關係。

親子關係中,你還在為情緒失控焦慮嗎?請用這4種情緒管理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