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5歲神童寫出詠花詩,朗朗上口,家人看後卻憂心孩子的未來


詩中含義

唐朝5歲神童寫出詠花詩,朗朗上口,家人看後卻憂心孩子的未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教是我國最為盛行的宗教之一,而人們之所以信奉,主要是因為其中的各種佛教禪語,讓人們從紛紛擾擾的世界中活得更加通透。可這些佛語也是年歲久遠流傳下來的,僅憑小小年紀是難以理解的。不過,總有例外,曾經晚唐時期,一位小神童在小小年紀,做出了一首具有禪意的詩來,等當他的家人聽聞詩後震撼不已。

五歲詠花

吟詩作對,自古以來就是一種風雅的樂趣,而這項樂趣在古詩盛行的年代似乎更加流行。晚唐時期,一位叫做陳知玄的五歲小孩,在家人看著美麗春景吟誦出一首詩時,也突發感想,自作一首詠花詩。

花開滿樹紅,

花落萬枝空。

唯餘一孕在,

明日定隨風。

唐朝5歲神童寫出詠花詩,朗朗上口,家人看後卻憂心孩子的未來

當時,家人看自家孩子能夠在五歲時就作出一首對仗工整的詩來,自然喜出望外。可細細品味這首詩時,不由得感覺不妙,但這不妙並不是詩中含有什麼大逆不道的含義,最重要的還是憂心這個孩子的未來。

詩中含義

如果要知道陳知玄家人的擔憂,勢必要從詩中的含義著手。第一句“花開滿樹紅”,意思十分淺顯易懂,就是在描述這春意盎然,花朵繁茂的景象。可第二句“花落萬枝空”卻突然意境轉變,說等到所有的花落下之後,樹枝就會變得空落落的。但道理沒有錯,自古以來花開花敗也自有定數,可這怪就怪在,好好的春景為什麼要想到以後的花落。況且,人們總是嚮往美好,甚至對於花落這一現象也認為不吉利。

可第二句的基調就已經如此低沉,之後的第三四句更是將情景變得衰落。“唯餘一孕在,明日定隨風”。不就是說,縱使樹枝上依然有一朵花飄零孤獨的存在著,最終也會隨著第二天凜冽的風飄落。

唐朝5歲神童寫出詠花詩,朗朗上口,家人看後卻憂心孩子的未來

就這樣,好好的一首春景詩,帶上一股蕭瑟的意味,又與眼前的生機盎然不符,總會讓人難過。不過,真正讓家人難過不止於此。詩中除了上述的表面意思,其實最重要的還有禪意。所謂花開花落是自然現象不可避免,而佛學中對於自然現象也一向順其自然,倡導遵循規律。

可小小年紀有這樣的觀念,總有些讓人心疼。退一步講,如果說,陳知玄到了成年的年紀,作出如此的詩,家人只會感嘆他觀察入微,有著未雨綢繆的心思。

但問題就在他僅僅五歲,便懂得這樣的道理,之後成長中的他,勢必會變得更加成熟,相應的對外界也會存在更多的感知,而人心中一旦裝著太多時,就會不快樂。試想,為人父母的,總是希望小小的孩子,內心能夠保有這世上一切積極向上的美好事物,而這樣也會使他們的內心變得單純快樂。既然陳知玄已經有了這樣的啟蒙,他以後的路必定不簡單。

唐朝5歲神童寫出詠花詩,朗朗上口,家人看後卻憂心孩子的未來

陳知玄的人生路

人生之路坎坎坷坷,任誰都不能倖免。彼時,陳知玄剛剛出生,但陳家已家道中落。可兒子的出生總歸給這個家庭帶來希望,所以他既是傳承的希望,又是光宗耀祖的希望。自古以來的文人志士,大多以考取功名為理想。更不用提,陳家原本還是一個書香世家,家人自然希望他努力讀書,來日及第。可陳知玄的人生路卻沒有按著大多數人的路子走,他倒偏偏熱衷於佛學。

俗語稱,三歲看老。週歲是的抓周,陳知玄選擇了一幅具有禪意的畫。雖大多數人還是不信這樣的小把戲,不過他日後的種種跡象都表明他會成為一個尊崇佛學的人。其中,五歲時的詠花時尚且還是一個信號。等到七歲時,陳家來了一個和尚講道。就因為如此,陳知玄立志成為一個能夠弘揚佛法的人。

與此同時,陳家也是通情達理的人家,十分尊重孩子的心意。既然陳知玄下定決心遁入空門,那他們就不會阻攔。因此,再長大一點的的陳知玄成為佛寺中的一個小沙彌。

之後,更是成為一個德高望重的高僧。

唐朝5歲神童寫出詠花詩,朗朗上口,家人看後卻憂心孩子的未來

最終成為國師

可好景不長,古時候的佛門雖是清淨之地,但也與當朝政治有些聯繫。當時唐武宗執政時,佛學已經發展到逐漸完備的地步。可道教依然是國家本土的宗教,因此對於道教,國家也是大力推廣的,更何況,老子原名李耳,乃是李姓氏人,與唐朝統治者姓氏又一致。因此,

唐武宗與其他唐代的統治者不同,他更偏向於道教。

彼時,佛寺等建築的過分擴張,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於是,唐武宗就聽從一些道士的意見採取“滅佛”的政策。政策下達之後,全國各地就開始拆除佛寺,逼佛徒還俗的行動。許多佛教中人因為這項政策苦不堪言,卻無法申冤。而陳知玄很不幸也是其中一員,但他並沒有放棄學習佛學,反而隱姓埋名繼續自己弘揚佛學的意志。

唐朝5歲神童寫出詠花詩,朗朗上口,家人看後卻憂心孩子的未來

終於,在唐武宗之後,“滅佛”政策被取消了,佛寺重新建立起來,佛教信徒也紛紛迴歸。之後,因為陳知玄的傑出被統治者賞識,他變成了皇帝身邊的左膀右臂。慢慢地,他的國師之名也在民間流傳。可陳知玄終究不同於一些宗教中人因為與皇帝親近就左右朝政,他是真心地用所學為國家排憂解難,因此國師一名他名副其實。

因此,陳知玄的人生路雖艱難,但他最難之處也是因為當時的朝政原因。之後,佛法講學是他的理想,想必其中的苦他也甘之如飴。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縱使這種生活要常常與青燈古佛相伴,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好。

唐朝5歲神童寫出詠花詩,朗朗上口,家人看後卻憂心孩子的未來

世人流傳,五歲神童陳知玄能夠作出千古名詩,日後必成大器,可唯一能看透本質的確實家人。當時作出這首詩時,他的家人似乎就早走預料。而感覺不妙,只是因為他選擇的生活清苦擔憂罷了。因為,陳知玄能夠實現理想固然是一件好事,可他最幸運的是有懂他的家人,並且能夠支持他。就像那句話說的一樣,通常外人總會看你飛得高不高,可只有家人才會心疼你飛得累不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