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管理:鐵打的營盤,是如何形成的?

團隊管理:鐵打的營盤,是如何形成的?


有一年我“空降”到一個團隊,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整個管理層三年來沒有人任何人得到加薪,沒有任何人得到升職,卻也沒有人流動;與此相反,一線團隊的流動率甚至高達百分之六十。問人力資源部負責人:管理層怎麼會這麼久沒有升職加薪?回答說:不能動,一動就不平衡了。

立即就開始感慨,這個行業還真是靜水流深。這是聞所未聞的情況,尤其在那個時期,行業變化非常活躍,很難理解有這樣的現象存在。內心立即得出一個有待證明的結論:這個團隊是紙糊的。

還聽說過另一個團隊,他們也算是奇怪的現象。核心市場由一撥人把持著,貢獻了大半的業績,卻沒什麼增長。經歷數年這些人紋絲不動,而外圍就像走馬燈似的換個不停,幾任管理者試圖改變,最後只是改變了他們自己,一走了之。這不是團隊,而是釘子戶,是深深刺進企業機體的釘子。

看到很多隻被風吹起的“豬”,一些資本的寵兒,信誓旦旦地開啟改變世界的計劃,有了產品線,需要業務團隊的時候怎麼辦?等不及從頭組建,來不及慢慢打磨,直接花錢買:買經驗,買能力,買那些帶著“資源”的人。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有買錯沒有賣錯的。賣方自然要賣個好價錢,買來好不好用就另說。但是,無論如何短期內業績還是崛起很快的,這劑強心針自然會刺激資本的更加激進,等不及付獎金,直接給佣金,為了激發銷售人的積極性,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撐不了多久,利益就開始分配不均,產生不滿,於是有人負氣離開。一旦離開,那個地方的業績就會塌陷。當這種情況逐漸多起來,塌陷於是變得此起彼伏,外面依舊光鮮,增長強勁,實則千瘡百孔,難以為繼。

這樣的團隊高層往往是高新聘請的行業龍頭的高管們,他們一個個雄霸一方,威風八面,沒有理由懷疑他們,也沒有人可以懷疑他們,畢竟過去的輝煌就擺在那裡。現實中,業績的差距,他們可以解釋得頭頭是道,應對流動率的辦法簡單粗暴,變本加厲。

老闆一籌莫展,有時候希望從一線做起,多一些人文關懷和培訓,最後證明只是緣木求魚;有時候有覺得應該從高管抓起,可是怎麼抓?最容易的是換人,可是誰能保證換掉人就能解決問題?

所有這些現象發生的原因,是因為老闆對團隊的認知。這個認知其實是一個選擇:團隊是有生命的,還是沒有生命的?

有人回答說,團隊當然是有生命的,因為他們是由有生命的人組成的。可是一段枯木裡面也有很多活物,但是我們不會把枯木當成是有生命的。團隊是枯木嗎?不是。

好吧,我們都知道團隊是有生命的。那麼什麼時候是團隊生命的終結呢?如果你把團隊當作長生不老的,那就不是把團隊當作生命體來看。如果是生命,一定有終點。

有人不願意回答這個問題,認為團隊生命的終結就是曲終人散,公司破產。這也是錯的,既然是生命體,就應該是生生不息的,團隊不止一條命。就像一個人,每過七年就會有一次更新是一樣的道理,團隊的真相是:鐵打的團隊流水的兵。

讓人畏首畏尾,縮手縮腳的團隊,不叫團隊,而是一碰即散的積木。團隊管理者的第一職責,是把團隊鍛造成鐵打的,而不是木頭的,不是泥做的,更不是紙糊的。這樣的團隊有戰鬥力,這樣的團隊有自愈力,這樣的團隊經得起折騰。可是怎麼做?

作為高管,要打造團隊的以下八個生命跡象,缺一不可:

第一, 恢復團隊的感知能力,讓信息暢通

每次開會,可以問問團隊,他們多知道了什麼?市場上有什麼新的變化?客戶有什麼新的想法?對手有什麼新的動向?記下來,形成記錄的習慣。

隨口問他們一句:你傾向於得出什麼結論?為此,你提議做點什麼?

第二, 明確的資源分配

秉著明確大於正確的原則,深入瞭解你的資源究竟是怎麼分配的?每個人、每個地區、每個產品、每種類型的客戶都分配了多大佔比的資源,這些佔比與業績貢獻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

換句話說:重點客戶佔比多少?重點客戶的業績貢獻佔比多大?他們用掉了多大佔比的資源?你會分配多大比例的指標?因此,他們會得到百分之多少的預算?這幾個問題都不難回答,放在一起就難。

第三, 明確接觸點的分佈,內容與節奏

團隊有哪些接觸客戶的渠道?使用率是怎麼樣的?比如日常拜訪,小範圍的市場活動,大型活動,自組織的活動,客戶組織的活動等等?

提問:所有的活動要覆蓋多少人?多少人次?人均多少次?這些次數中,重點客戶佔比多大?與資源分配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第四, 打造團隊的自我調適性,柔軟而有彈性

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還說實際上最沒有變化的就是變化本身。這是強調環境的不確定性,但是真正的競爭優勢是摸準這些變化的規律,做出預判,這樣可以讓團隊少受傷,容易做出業績。

可以問問:接下來,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意外?如果發生,我們可能應對的方法是什麼?如果沒有意料到,是哪些關鍵信息的缺失?

第五, 形成團隊的思維模式

情緒狀態是一個團隊非常重要的指標,比如淡漠,激動,焦慮,怨氣,無奈,無助等等,這些情緒波動是學習的最好契機。

提問:我們在這裡工作是目的,還是手段?做這件事是任務,還是方法?所以,真正的目的其實是什麼?不斷地提升思考的維度,這就是升維思考的過程。

第六, 適度的流動

不管此人多麼優秀,只要對團隊的生命有妨礙,就應該離開。有人說,讓人離開容易,善後難;讓人離開不難,招人難。無論多麼難,總好過在用人上苟且。

提問:你抱怨了半天,結論是什麼?你究竟是要改變他,還是換掉他?實際上,“他”只是你思維漏洞的外化,不是他的問題,而是管理者自身問題。當然,沒人願意相信。

第七, 不斷把新產品變成業績

一個團隊的最大能力,是新產品的消化能力。當新產品是唯一產品的時候,這往往不是問題。當一個新產品與老產品同在的時候,即便新產品更好,也覺得更難。

提問:你希望銷售什麼樣的新產品?你會發現,最受歡迎的產品,往往是不需要他們來銷售的產品;其次,是現有的老產品。

第八, 形成人才梯隊

好吧,這是人力資源部老生常談的議題,也是老闆看重的議題。說多了,也就慢慢變成空話了。

請你硬生生地劃分一下:團隊裡,哪些可以變成管理者?舉目望去,沒有?如果這是真的,那麼這個團隊將不會有好結果;如果不是真的,那麼你的眼光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你個人將不會有好結果。如果有,你準備怎麼培養他們?為此,昨天做了什麼?今天做了什麼?明天呢?如果在心裡連續三個都是“沒有”,可以預見,你的團隊有人紅杏出牆。

如何形成一個鐵打的營盤?這是一個大大的題目,卻在細枝末節處收場。有些話危言聳聽,有些振聾發聵,以你的智慧來分辨其間的差別吧。

團隊管理:鐵打的營盤,是如何形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