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管理:铁打的营盘,是如何形成的?

团队管理:铁打的营盘,是如何形成的?


有一年我“空降”到一个团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整个管理层三年来没有人任何人得到加薪,没有任何人得到升职,却也没有人流动;与此相反,一线团队的流动率甚至高达百分之六十。问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管理层怎么会这么久没有升职加薪?回答说:不能动,一动就不平衡了。

立即就开始感慨,这个行业还真是静水流深。这是闻所未闻的情况,尤其在那个时期,行业变化非常活跃,很难理解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内心立即得出一个有待证明的结论:这个团队是纸糊的。

还听说过另一个团队,他们也算是奇怪的现象。核心市场由一拨人把持着,贡献了大半的业绩,却没什么增长。经历数年这些人纹丝不动,而外围就像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几任管理者试图改变,最后只是改变了他们自己,一走了之。这不是团队,而是钉子户,是深深刺进企业机体的钉子。

看到很多只被风吹起的“猪”,一些资本的宠儿,信誓旦旦地开启改变世界的计划,有了产品线,需要业务团队的时候怎么办?等不及从头组建,来不及慢慢打磨,直接花钱买:买经验,买能力,买那些带着“资源”的人。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有买错没有卖错的。卖方自然要卖个好价钱,买来好不好用就另说。但是,无论如何短期内业绩还是崛起很快的,这剂强心针自然会刺激资本的更加激进,等不及付奖金,直接给佣金,为了激发销售人的积极性,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撑不了多久,利益就开始分配不均,产生不满,于是有人负气离开。一旦离开,那个地方的业绩就会塌陷。当这种情况逐渐多起来,塌陷于是变得此起彼伏,外面依旧光鲜,增长强劲,实则千疮百孔,难以为继。

这样的团队高层往往是高新聘请的行业龙头的高管们,他们一个个雄霸一方,威风八面,没有理由怀疑他们,也没有人可以怀疑他们,毕竟过去的辉煌就摆在那里。现实中,业绩的差距,他们可以解释得头头是道,应对流动率的办法简单粗暴,变本加厉。

老板一筹莫展,有时候希望从一线做起,多一些人文关怀和培训,最后证明只是缘木求鱼;有时候有觉得应该从高管抓起,可是怎么抓?最容易的是换人,可是谁能保证换掉人就能解决问题?

所有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因为老板对团队的认知。这个认知其实是一个选择:团队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

有人回答说,团队当然是有生命的,因为他们是由有生命的人组成的。可是一段枯木里面也有很多活物,但是我们不会把枯木当成是有生命的。团队是枯木吗?不是。

好吧,我们都知道团队是有生命的。那么什么时候是团队生命的终结呢?如果你把团队当作长生不老的,那就不是把团队当作生命体来看。如果是生命,一定有终点。

有人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认为团队生命的终结就是曲终人散,公司破产。这也是错的,既然是生命体,就应该是生生不息的,团队不止一条命。就像一个人,每过七年就会有一次更新是一样的道理,团队的真相是:铁打的团队流水的兵。

让人畏首畏尾,缩手缩脚的团队,不叫团队,而是一碰即散的积木。团队管理者的第一职责,是把团队锻造成铁打的,而不是木头的,不是泥做的,更不是纸糊的。这样的团队有战斗力,这样的团队有自愈力,这样的团队经得起折腾。可是怎么做?

作为高管,要打造团队的以下八个生命迹象,缺一不可:

第一, 恢复团队的感知能力,让信息畅通

每次开会,可以问问团队,他们多知道了什么?市场上有什么新的变化?客户有什么新的想法?对手有什么新的动向?记下来,形成记录的习惯。

随口问他们一句:你倾向于得出什么结论?为此,你提议做点什么?

第二, 明确的资源分配

秉着明确大于正确的原则,深入了解你的资源究竟是怎么分配的?每个人、每个地区、每个产品、每种类型的客户都分配了多大占比的资源,这些占比与业绩贡献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

换句话说:重点客户占比多少?重点客户的业绩贡献占比多大?他们用掉了多大占比的资源?你会分配多大比例的指标?因此,他们会得到百分之多少的预算?这几个问题都不难回答,放在一起就难。

第三, 明确接触点的分布,内容与节奏

团队有哪些接触客户的渠道?使用率是怎么样的?比如日常拜访,小范围的市场活动,大型活动,自组织的活动,客户组织的活动等等?

提问:所有的活动要覆盖多少人?多少人次?人均多少次?这些次数中,重点客户占比多大?与资源分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第四, 打造团队的自我调适性,柔软而有弹性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还说实际上最没有变化的就是变化本身。这是强调环境的不确定性,但是真正的竞争优势是摸准这些变化的规律,做出预判,这样可以让团队少受伤,容易做出业绩。

可以问问:接下来,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如果发生,我们可能应对的方法是什么?如果没有意料到,是哪些关键信息的缺失?

第五, 形成团队的思维模式

情绪状态是一个团队非常重要的指标,比如淡漠,激动,焦虑,怨气,无奈,无助等等,这些情绪波动是学习的最好契机。

提问:我们在这里工作是目的,还是手段?做这件事是任务,还是方法?所以,真正的目的其实是什么?不断地提升思考的维度,这就是升维思考的过程。

第六, 适度的流动

不管此人多么优秀,只要对团队的生命有妨碍,就应该离开。有人说,让人离开容易,善后难;让人离开不难,招人难。无论多么难,总好过在用人上苟且。

提问:你抱怨了半天,结论是什么?你究竟是要改变他,还是换掉他?实际上,“他”只是你思维漏洞的外化,不是他的问题,而是管理者自身问题。当然,没人愿意相信。

第七, 不断把新产品变成业绩

一个团队的最大能力,是新产品的消化能力。当新产品是唯一产品的时候,这往往不是问题。当一个新产品与老产品同在的时候,即便新产品更好,也觉得更难。

提问:你希望销售什么样的新产品?你会发现,最受欢迎的产品,往往是不需要他们来销售的产品;其次,是现有的老产品。

第八, 形成人才梯队

好吧,这是人力资源部老生常谈的议题,也是老板看重的议题。说多了,也就慢慢变成空话了。

请你硬生生地划分一下:团队里,哪些可以变成管理者?举目望去,没有?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个团队将不会有好结果;如果不是真的,那么你的眼光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你个人将不会有好结果。如果有,你准备怎么培养他们?为此,昨天做了什么?今天做了什么?明天呢?如果在心里连续三个都是“没有”,可以预见,你的团队有人红杏出墙。

如何形成一个铁打的营盘?这是一个大大的题目,却在细枝末节处收场。有些话危言耸听,有些振聋发聩,以你的智慧来分辨其间的差别吧。

团队管理:铁打的营盘,是如何形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