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去一个地方就可以了解十三朝古都-陕西历史博物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中国“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200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设计理念

博物馆建筑整体大师“张锦秋”主持设计,建筑艺术上成为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的设计思想,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出唐代博大辉煌时代的风貌。布局设计上,借鉴了中国宫殿建筑“轴线对成,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特点”。整座建筑主次分明、散中有聚,突出古朴凝重的格调,营造出古代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气氛,再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的风范,表现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太极中央,四面八方”的空间构图特色以及千百年来早已潜入中国人空间意识中的

“超以像外,得于寰中”的东方宇宙哲理。

只需去一个地方就可以了解十三朝古都-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以盛唐时候的建筑风格为主,采用传统的庑殿式屋顶。唐朝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斗拱大是唐代木构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因为斗拱大,屋檐看上去较为深远。

只需去一个地方就可以了解十三朝古都-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采用重檐庑殿。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在中国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庑殿建筑是古代传统建筑中的最高型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宫殿、坛庙一类皇家建筑,是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最常采取的形式。通过这些就知道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重要性。

馆内宝藏

作为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主要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史陈列。它以时代为序,将陕西古代史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个部分,用约2000件文物形象、系统地展现了陕西自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人至鸦片战争一百多万年的发展过程。

专题陈列是学术性、专业性较强并围绕着某一主题而举办的不定期展览。

临时陈列是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的补充,具有周期短、内容丰富、常看常新的特点,同时它又是一个文化交流场所、博物馆面对社会的文化窗口。

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600多平方米,展线总长2300米。整个陈列分为序言厅、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和已开辟为国际画廊的中央大厅等几个部分。

第一展厅

第一单元——《人猿揖别》,以距今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先民遗存,再现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

第二单元——《凤鸣岐山》,以陕西作为西周王都拥有的丰富遗迹、遗物,展示了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 制度、经济形态尤其是伦理精神以及青铜铸造技术。

第三单元——《东方帝国》,重点展示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军事特征,表现了秦帝国垂范后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积极进取、一统河山的时代精神。


第二展馆

第四单元——《大汉雄风》,以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如汉金饼、西汉“皇后之玺”玉印、西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彩绘雁鱼铜灯、西汉彩绘陶钟、汉酱釉绿彩云纹陶奁、西汉彩绘骑兵俑、西汉上林铜鉴等,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汉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外开放与交往,彰显其开放进取、开拓强盛的时代风貌。

第五单元——《冲突融合》,以陕西丰富精美的农业民族与草原民族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如金怪兽、“晋归义羌王”金印、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十六国灵华紫阁服乘金错泥筩、北魏彩绘骑马吹号角俑、南北朝彩绘持盾胡人武士俑、北魏鎏金佛菩萨三尊铜像等,表现了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特征。

第三展馆

第六单元——《盛唐气象》,通过隋唐时代典型遗存,展示了中国古代最鼎盛时期的文化风貌,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长安,和沟通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而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七单元——

《告别帝都》,展示了唐以后,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依然独具魅力的文化创造和精神传承。

历史朝代

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粟等旱地作物。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

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又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合称“宗周”,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是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

秦都城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兵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内(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宗庙在渭河南岸,荆轲刺秦王,就发生在秦章台宫(后来的汉未央宫前殿);秦代宫殿布局还没有形成宫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阳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

,刘邦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千米。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称帝,曾改都城长安为“常安”。

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造新城大兴城。

唐朝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

贞观八年(634年),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之后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兴庆宫等建筑。

自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基本就绪,历时72年。城市面积84.1平方千米,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

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

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五代初期唐长安城被毁后节度使韩建所重建的“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遂该京兆府为安西路。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皇庆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

明代形成了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东北隅开始营建秦王府。秦王府时称“王城”,后讹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1384年)分别修建鼓楼钟楼,其位置也与元代的敬时楼和钟楼无异。

从西安市的发展历史去看陕西历史博物馆,它就是西安的古代史,能让你一天之内快速的了解西安,西安市目前的格局已经有将近800年的历史。了解一座城,始于了解它的历史。建议来西安旅游的你将第一站放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认真的看陕西的历史,一个展厅几个朝代,等于是一张活地图看西安,出来后再去找自己感兴趣的对应的地方去景点,你就会更加了解那个地方。

只需去一个地方就可以了解十三朝古都-陕西历史博物馆

只需去一个地方就可以了解十三朝古都-陕西历史博物馆

只需去一个地方就可以了解十三朝古都-陕西历史博物馆

只需去一个地方就可以了解十三朝古都-陕西历史博物馆

只需去一个地方就可以了解十三朝古都-陕西历史博物馆

只需去一个地方就可以了解十三朝古都-陕西历史博物馆

只需去一个地方就可以了解十三朝古都-陕西历史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