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經典,承文化,通未來

黑墨染白髮,書山填心海。課間嬉鬧鬧,猶怕歸遲遲 。

校園大抵是每個學子心底最懷戀的地方吧。而無論是哪個時間階段的校園,早晨、正午、亦或是傍晚、深夜。

都是傲然的。而我,卻鍾情於傍晚時分的校院。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傍晚,太陽收斂起刺眼的光芒,餘暉散落樹梢,一切都變得那麼的愜意。而最是那悄然入耳的誦讀之聲,伴著那流傳千年的墨香,悄悄沁入了我心底,是那傳承國學經典的歌聲,讓這校園別具一格。

誦經典,承文化,通未來

或許我們可以遺忘歷史的清響,或許我們可以抹去歲月的印痕,或許我們還可以丟失遙遠的遐想,但是,那承載了我們祖先五千多年心血鑄就的國學瑰寶,我們又怎敢忘卻?從祖先造字到甲骨文,再到如今中國人普遍認同的方方正正的中國字,一個緩慢而又輝煌的歷程,一個艱辛而又值得驕傲的龐大工程。古有筆走龍蛇的颯爽英姿,又有臨池成墨的佳話,如今我們寒窗十載又有誰能夠用毛筆揮灑自如?我們擁有的是現代化的書寫工具,我們演繹成現代化的語言。在奔向現代化與世界接軌的同時,我們丟失了什麼?爺爺奶奶放在我們口袋裡的毛筆丟了,傳統已不在,毛筆已成為書法家獨有的寫字工具。那雙由類人猿演化而來的手也只會敲擊鍵盤,而用筆寫起母語漢字來倒像“蚯蚓找媽媽”,且錯別字連篇——早已不像是中國人在寫中國字!

誦經典,承文化,通未來

三千繁華東流水,有多少風和雲,人與物在這歷史長河中消退?又有多少崇洋媚外,數典忘祖,成為所謂的時尚?而當今,我們站在傳統與現代交匯的路口,目睹的傳統文化與新時代一次又一次的碰撞,我們禁不住產生這樣的疑問究竟什麼是傳統文化?什麼又是國學經典?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裡,他們又將何去何從?沉寂?傳承?其實,傍晚時分的校院已然給出了答案,那朗朗書聲便是答案!

誦經典,承文化,通未來

國學經典是那經得起時間洗練而沉澱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以後,仍給人以深刻啟發,讓人從中獲益的精神財富,文化精髓。它,是我們中國人的國粹!有人可能會問傳承那些古老的玩意兒,豈不是在浪費時間,並無多大意義?其實不然,那流動的《清明上河圖》為何會舉世矚目?那首盡顯宋詞雅韻的《青花瓷》為何令人如痴如醉?那部借用了逍遙遊和眾多中國古典神話的影片《大魚海棠》又為何廣受好評?我想.當新技術遇上滿富底蘊的傳統文化時,碰撞出來的,便是這樣的火花,讓人耳目一新,卻又倍感親切。

泰戈爾曾說:古老的種子,沱生命的胚芽蘊藏在內部,只是需要在新時代的土壤裡播種。而這經典又何嘗不是呢?誦讀國學經典,傳承華夏文化,才能通曉古今未來!

誦經典,承文化,通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