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章簡介

一、秦以前的印章,稱古璽。春秋戰國時代,國君授予那些軍事一建立了功勳或政治上有建樹的人權力時,就必須有一種憑證,這個憑證就是璽印。由於上述原因,印章便被大量使用,開始了它的實用性進而向藝術性發展的經歷。現在,我們能見到的璽印,絕大部分是戰國時期的。當時採用的是各國流行的大篆、籀文,近似鐘鼎文,如《毛公鼎》書體。其字形特徵

穿插幅度利害,大小懸殊,疏密錯落。官璽凝重渾樸和私璽銳利精緻的線條反差雖大,但或折或轉的過渡皆極自然。

古代印章簡介


二、最早的印章,不論官印、私印,都不叫印,而稱為"缽"。"缽"就是後來的"璽"字。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為了提高中央集權的地位,制定了一套新的典章制度,在少府設置"符節令丞",專門掌管璽印。規定只有皇帝用的印才能稱"璽"。官吏和百姓的印章,只能稱"印"。歷代王朝大體沿襲了這一制度。
秦代由於歷史短暫,目前可斷定的秦印數量很少。其特徵是採用李斯小篆,或稱秦篆,如《泰山刻石》、《秦詔版》文字。秦印的字形時有歪斜,而寫法頗自然,表現出輕捷率意的姿態。縱向比較,乃介於古璽文和漢印文之間,維護著一種繼往開來的格局。

古代印章簡介


三、漢代開始出現在官銜下面加"章"或"印章"的印,如"某某將軍章"等。漢代則用繆篆,如《張遷碑》篆額、漢銅器銘文、漢二十四字方磚等。漢印文的總體感,簡單地說只有四個字,即方正平直。其線條一掃大篆慣用的圓曲,偶有斜筆亦取巧劃過。
四、秦漢以後,用於印章上的字體範圍擴大了許多。魏晉南北朝印文只能說是漢印文的延續。其前期以勁挺和暢為開始,後期則拉長垂筆作懸針篆為結束。

古代印章簡介


五、隋唐以來,不僅沿襲使用篆體類文字,而且把隸、楷等字體也應用於治印,諸如《瘞鶴銘》、《谷朗碑》、《石門銘))等。唐代武則天,因"璽"與熄滅的"熄"諧音而改用"寶"字,如"皇帝之寶"、"皇帝信寶"等,此外亦出現稱"記"或"朱記"的印。宋代,有人刻某某圖書字樣的印,用於藏書之用。因此,有一般印章稱作"圖書"的,現今"圖章"這個詞,即源於此。元代印章的名稱又多了一個"押"字,元人在印章上刻一個符號,使人難以摹仿,被稱作"花押"。隋時,因為朱文廣泛運用,以及印面增大,印文顯得疏朗,那些簡單筆畫常常有繁複的盤曲,而筆畫多的字,其線條每每作委婉的處理。宋元則變本加厲,線條已走到了疊繞的地步,俗稱九疊篆,最為典型。而押印之文則最能標識此時的私印。
明清以來的印文特徵比較複雜,因為一場轟轟烈烈的文人篆刻運動產生了許多流派,而他們對印文的處理又有一套復古與創新的藝術手段。收藏明清名家印章成為眾多收藏門類裡,最為瀟灑、最引人痴迷,也最令藏家困惑的一件事。筆者從多年來的藏印實踐中深深體會到,把握明清印章,熟悉流派和名家個人的歷史特徵是基礎,熟悉存世印譜和現存實物印章的原件材料,是煉就一雙鑑印利眼的最重要環節。

古代印章簡介

六、明清印章辨偽的四個落眼處
明代印人重視傳統,又與秦漢接上了源頭,從古璽印中吮吸了豐厚的藝術養分,心摹手追精湛的秦漢印藝,加上印章材料的根本性改變,出現了適合於文人、書畫家親自動手鐫刻的花乳石,使篆刻藝術大大躍進了一步。從明代中期以文彭、何震為先導的明清篆刻流派拔地崛起,至晚清這五百多年的時間裡,我國傳統的篆刻藝術,湧現出不少風格不同,異彩紛爭的流派。五百年來,來自印學和篆刻學對他們的評論褒貶不一,作為藏印者固然需要印學和篆刻學的修養,卻大可不必捲入那些是非之爭。因收藏而派生的鑑定向來就講實效,避開無益於鑑定的各種干擾。帶著各時期的不同流派風格、個人的歷史背景常識,直接從它的包漿、質地、刀法特徵、印鈕體式、邊款風格分析入手,可以斷絕"吃藥",而真實地享受古人傳下的一份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精品。

古代印章簡介


1.識包漿質地
"包漿"是指器物長期接觸空氣而氧化所產生的一種光澤。明清印章少則也有近百年的歷史,其舊氣特徵包漿應十分明顯,俗稱舊氣包漿開門。"開門"是指器物真品特徵一目瞭然。
印章質地是指印章的用材,最初以銅為多,從傳世的戰國官私印中看,主要是銅質的,亦有少量玉印與石印,其他的則未見實物。秦漢至南北朝這一時期,最多見的仍是銅印,問有玉、金、銀、鐵、鉛、水晶、滑石、陶泥等。隋唐至宋代,印型漸大,一一般官印仍是銅質。宋代開始出現用瓷做官印的。私印印材發展較快,取材更廣,許多新興材料應運而生,如黃楊、檀香、竹根、瑪瑙、琥珀等,但最普遍的元以前是玉、牙、角,明以後則是花乳石。


花乳石為質地不十分堅硬、脆柔細膩、易於鐫刻的葉臘石科的總稱。我國許多地方均出產,因地得名,品種繁多。主要有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等。浙江青田石佳者半透明,世稱"凍石",並有"燈光凍"、"魚腦凍"、"封門青"等各種名品。壽山石產於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分田石、水坑石、山坑石,著名的石材有白芙蓉、白高山、白旗降等優良品種。其田石系列中黃色的,世稱"田黃",最為名貴。昌化石出自浙江昌化,青漿中帶紅斑紋者,色如雞血的"雞血石",亦是石中貴族。以上三處印石自明清以來產量最大,也最為有名。
傳世明清印章,歷經摩挲,其局部自然使用特徵明顯,傳世包漿開門,人手時應一目瞭然。有些作偽者用氨水清洗,或用水煮、火烤、浸泡藤黃水等等,來製造舊氣,可以說制偽伎倆五花八門。一般情況下,建議用溫水或牙膏塗抹清洗一下,待它晾乾後,再進行細緻觀察,就比較容易識破。

古代印章簡介


2.析刀法特徵
古代鑄印刻印,都是工匠們的事。這是由於金、銀、銅、玉、牙等印材堅硬不易鐫刻的緣故。到了明清時代,質地鬆軟的花乳石,為篆刻藝術開闢了廣闊天地。
刀法是指鐫刻時用刀之方法。"使刀如使筆,不易之法也。"刀法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刀法包括執刀法(指法、腕法)和用刀兩個方面。狹義的刀法即指用刀法。朱簡《印章要論》:"吾所謂刀法者,如筆之有起伏,有轉折,有緩急,各完筆意,不得孟浪。非雕鏤刻畫、以鈍為古,以碎為奇之刀也。"古人刀法繁多,有用刀十三法、十七法等名目及對刀法的各種講究。
古人還有不能隨便刻印動刀的八種條件的講究。清陳鍊《印說》:"石不佳不刻;篆不配不刻;義不雅不刻;器不利不刻;興不到不刻;疾風暴雨、烈暑祁寒不刻;對不韻者不刻;不是識者不刻。此所謂八不刻。"明清印章藝術進入了輝煌時代,各種異彩紛呈的流派不乏繼承者,每一位篆刻家都有各自的師承關係,反映在具體的刀法上,則都有其各自的鮮明特徵。明清篆刻家很講究用刀法,強調"穩、準、狠",儘量不修改和少修改,因為復刀猶如寫字之復筆,難臻自然之美。制偽者在偽造其刀法特徵上常常現露其馬腳,所以熟悉其刀法特徵是鑑印的重要一環。例如,西泠派自丁敬以下,餘六人均是取法丁敬刀法藝術之一翼加以發揮完善的。六人之師丁敬其刀法藝術特徵概括地說:蔣仁得其醇,黃易得其秀,奚岡得其質,陳豫鍾得其工,陳鴻壽得其雄,趙之琛得其能。其熟練把握箇中技法特徵,方能蹊徑別開。


最佳的選擇方法就是多觀摩博物館或藏家處存世真品實物,熟悉把握好某位篆刻家的刀法特徵,必須從其早期、中期、晚期較全面地歷史地來觀察、分析和把握,切忌一鱗半爪,鑽牛角尖,死抱其書本上的代表作品紙上談兵,以偏概全,無視篆刻家藝術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和特徵。
參照印譜需要注意的是,早期製版印刷的印譜,往往以原鈐印譜的面目銷售於書市。這類印譜較精確地複製成銅版、鋅版,印刷採用手工的以印印泥,鈐蓋在連史紙上。如吳隱創建於光緒末期的西泠印社,早期發行的《趙豐為叔印譜》、《求是齋印譜》等均屬此類,可以亂真,惟邊款多易露出破綻。稍後,則有珂羅版、膠印版。珂羅版逼真,與原印毫釐不差,足資借鑑。而大批量膠印印刷,其印譜印章的字口稍有外溢,形成白文印線條原印微瘦,而朱文印線條較原印微粗。鑑定時反此意而觀之,則恰到好處。

古代印章簡介


3.觀印鈕體式
印鈕在現今,只是一方印章上的裝飾品,而在古代,鈕制還反映出...一朝一代的制度,同時還可通過鈕制的形式,看到這一時期冶煉鑄造和雕刻等工藝水平。古印中常見的鈕有幾十種之多。"鈕"也作"紐",意即印背高起,有孔可以穿帶。因此,早期璽印鈕形,只鑄成突起形狀,再橫穿一孔,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鼻鈕"。以後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增加,以及當時各種器皿紋飾和工藝品的發展影響,印鈕被雕成各種動物或器物形狀,製作也漸趨精美,種類大大增加。有螭虎、龜、辟邪、獅、魚、龍、羊、馬、覆鬥、瓦、壇、橋、錢等。
印鈕的變化發展經歷了先秦至隋唐宋元的實用性時期和明清工藝性時期兩個階段。明、清時代,中國印鈕的藝術成就主要集中於石雕形象上,這一時期的印鈕製作,也可以說是中國五千年石雕藝術的一個縮影。因為它不僅充分運用石雕造型藝術中的表現手法,如圓雕、浮雕、透雕、陰線刻、凹面刻、減地平面陰刻等,而且還在這一塊塊"方寸之地",集雕刻、書法、繪畫於一體,千姿百態,精巧之至,形成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藝術世界。
明清時代的印鈕造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即鈕頭雕和全面雕。鈕頭雕指只限於印章頂上的雕刻,這類印章通常都有鈕臺,臺以上為鈕頭,臺以下為印身。有的在鈕臺下的印身四周雕刻帶狀錦紋的邊,被稱為"腰飾"。鈕頭雕有四種造型,肖形鈕、花果鈕、博古鈕和平鈕。全面雕分三種類型,圓雕鈕、浮雕鈕、薄意鈕。


明清時代的印鈕雕刻特點是:刀法細、層次多、打磨細、地子平、線條爽、工整有序,能把自然界的山水、花鳥絲絲入扣地融入印鈕之中。現在一些仿舊的印章其印鈕造型,由於工具、材質、工藝與過去的時代不同,往往造型呆板,雕刻流滑破碎繁亂,古樸典雅的藝術氣息蕩然無存;而古代工匠們不計工本,率性而為,仔細分辨是不難識別的。

古代印章簡介

4、考邊款風格

白明代中葉以降,篆刻的邊款藝術成就與明清流派印章藝術是並駕齊驅的。這一顯著特點,倘使說明清流派印章藝術是秦漢印優良傳統一脈相承的發展產物,那末,明清卓有大成的邊款藝術則是秦漢印苑裡所未曾有的全新創作。


鑑定一方印章是否為明清時代的,經過識包漿質地,析刀法特徵,觀印鈕體式這樣三個過程,應該是不難斷定的。但涉及具體篆刻名家,則必須依據存世可查的各項物證資料,及印:摹本身的邊款內容風格來仔細考證。嚴格說來,篆刻家同時也是風格不一的書法家,自書白刻,或者不書而刻的款識,常常表現出一種毛筆所達不到的韻味。有的神似晉唐小楷,有的宛如魏晉草書,有的像北碑,有的像漢簡,各種二枵體神韻畢現,彷彿成了一個微型的碑林世界。

古代印章簡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