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奇緣》:未來美且危險,但我們可以用信任打破對它的恐懼

前言:

在四面環海、風景如畫的阿倫戴爾王國的冬天,居民們總愛哼唱這樣一曲歌兒:

冰雪的力量,讓人難以忍受但絕對公平

它有一顆值得探索的冰凍的心

我們來剖開它的內心,它冷淡而透明

拷問愛也拷問恐懼

它那麼美,又那麼危險

切開冰封

當心這冰凍的心

這首歌直白明瞭地展現了阿倫戴爾居民的價值觀:冰雪那麼美麗,同時它也充滿危險,可是人們探索冰雪的行為是值得的,比如說阿倫戴爾的公主——艾莎和安娜,她們打破自身的恐懼,探索掩埋在冰雪之下的真相,最終解除了阿倫戴爾的危機。

這個故事出自最近上映的《冰雪奇緣2》——一部六年前風靡全球的影片《冰雪奇緣》的續集。作為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的的續集,《冰雪奇緣2》的壓力不小,要想超過第一部的讚譽是很難的,好在,它做到了。

它並沒有講述一個全新主題的故事,而是基於故事完整性,續接了上部,向觀眾展示了一個完整的主題:恐懼是每個人最大的敵人,能讓人們做出錯誤的應對方式;用信任消除恐懼,就會做對下一件事。

今天我就來淺析兩部《冰雪奇緣》影片所帶給我的思考:面對未來,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恐懼,恐懼前方的未知危險,但內心的聲音告訴我們,別猶豫,去勇敢地面對它,去用信任化解它表面上的危險,那麼,我們就能收穫埋在深處的寶藏。

《冰雪奇緣》:未來美且危險,但我們可以用信任打破對它的恐懼

一、恐懼是每個人最大的敵人,能讓人們做出錯誤的應對方式

莎士比亞曾說過:“想象中的恐怖遠過於實際上的恐怖。”在《冰雪奇緣》中便是如此。

故事發生在阿倫戴爾王國,一個四面環海、風景如畫的桃花源般的國度,在它相鄰的森林深處,養育著北地之國。本來兩個國家和平共存,但阿倫戴爾的國王魯納德害怕會魔法的北地人民,抱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想法,設計了一個陰謀:首先打著和平友好的旗號為北地之國建立大壩,其實是讓北地之國失去了水的滋養和陽光的普照;後面帶著軍隊去往北地之國建交,在北地之國放鬆警惕的時候,偷襲他們,隨後引發了兩個國家的戰爭。

在我看來,老國王的陰謀來自於他的恐懼,他害怕北地之國如他一樣,有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想法,對阿倫戴爾進行攻擊。於是這種恐懼將老國王逼成了驚恐之鳥,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令他喪失理性思考的能力,認為北地之國會因為擁有魔力而讓阿倫戴爾王國不復存在。其實這些危險都是老國王想象出來的,而他應對恐懼的方式——主動挑起戰爭,卻引發了真正的阿倫戴爾的危機。

戰爭惹怒了魔法森林,從而讓森林封閉了北地之國,同時也對老國王魯納德的兒子下了詛咒,讓他的大女兒艾莎天生就帶有冰雪魔力,給阿倫戴爾預埋了危機。

艾莎天生就具有製造冰雪的能力,在一次玩耍中,不小心用魔力攻擊了妹妹安娜的頭部,從而對自己越來越恐懼。這種對自己的恐懼,讓艾莎不再信任自己,也讓艾莎失去了掌控魔力的能力。在安娜請求艾莎准許她和只見了一面的漢斯王子訂婚時,一步小心碰觸了艾莎的手臂,也讓艾莎驚慌失措下在大眾面前顯露出冰雪魔力,旁人的恐慌加深了艾莎的恐懼,冰之魔力無法控制,導致整個阿倫戴爾王國陷入了寒冬,且溫度越來越低。

這就是阿倫戴爾的危機——即將被冰雪掩埋,而且這個危機也是來源於恐懼。艾莎恐懼自己的魔力,認為魔力讓自己很可怕,同時她也恐懼自己無法控制魔力,導致魔力越來越難以操控,並且在她的想象之中,旁人是害怕她的,因此這種恐懼讓艾莎做出了錯誤的應對方式——驚慌失措下,本能地逃離人們的視線。

其實不僅老國王和艾莎會在恐懼之下,做出錯誤的應對方式,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如此:因為對自身能力的恐懼,我們不敢接受挑戰,從而錯失了機會;因為對校園暴力的恐懼,我們不敢反抗,從而加大了施虐者的暴力;因為對他人的恐懼,我們不敢直白地表現自己,從而壓抑自己,讓自己的內心越來越苦悶。

在《你內心的無能為力,來自對世界的恐懼》這本書中,作者根據心理學研究就得出瞭如下的結論:

恐懼本身並沒有錯,只是我們應對恐懼的方式會把我們代入困境。

可以這麼說,恐懼是每個人最大的敵人,它讓我們在恐懼狀態下,缺乏共情能力,從而減弱了“心智理論”能力——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因為恐懼,我們假想了比實際更恐怖的場景;因為恐懼,我們理解他人的能力就會減弱;因為恐懼,我們就會對自己或者他人做出錯誤的評判,從而做出錯誤的應對方式。

《冰雪奇緣》:未來美且危險,但我們可以用信任打破對它的恐懼

二、勇敢面對恐懼,所有事情都會明白,自己一直是“最佳狀態”

羅斯福曾說過:“我認為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理應是:面對內心所恐懼的事情,勇往直前地去做,直到成功為止。”

這也是我認為《冰雪奇緣2》比《冰雪奇緣1》更加“成人化”、更加吸引我的原因,若說第1部的主題是“長大”,那麼第2部的主題可以稱為“成熟”。在《冰雪奇緣2》裡,無論是艾莎,還是安娜,他們都勇敢地面對恐懼,讓所有事情都簡單明瞭,從而讓自己達到了“最佳狀態”,蛻變成了更好的人。

艾莎聽到了來自北方的聲音,她先是感到恐懼,害怕自己又會給阿倫戴爾帶來傷害,甚至一開始,她逃避著,只默默看著遠方深思。可是,每件事情都必須要解決,不然逃避過後,等來的只會是魔法森林的懲罰:在艾莎想借助冰雪魔力來找出答案時,風靈、火靈、水靈、地靈都開始暴動起來,熄滅了阿倫戴爾的燈火,颳起了大風,抽乾了水源,引發了地震,讓阿倫戴爾不再是百姓適合居住的世外桃源。

於是艾莎在面臨阿倫戴爾的危機時,終於克服了對未知的恐懼,選擇聽從遠方的召喚,去尋找答案。而事情並沒有如艾莎想象中那麼糟糕:她靠著自己的堅持和勇敢收服了水靈(水馬),騎著水馬到達了答案的所在地,蛻變成了真正的冰雪女王——自然之靈的第五元素橋樑,也擁有了對抗大水的能力。在之後,大壩傾覆時,制止了沖毀阿倫戴爾的大水。

在我看來,這便是《冰雪奇緣2》想向觀眾傳達的主題:每個人都有能力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不管它是多麼不可捉摸,不管它是多麼不可抗拒,迎上去,告訴自己,自己已經是最佳狀態,自己將會是無懈可擊,最終的結果一定會比目前的狀態更好。

曾經看過一部泰國勵志短片《打不倒的小女孩》,故事中的主人公因為混血兒的身份和瘦弱的身體,長期遭到其他同學的欺凌,她只能恐懼地躲在廁所裡哭泣。可當她看到鏡子裡自己的樣子時,她認為自己也並沒有那麼不堪一擊,她的狀態已經是“最佳狀態”,而她之後的狀態還可以變得更好。於是她勇敢面對恐懼,通過學習武術來保護自己,成功地讓自己不再被同學欺負。

其實,這就是“最佳狀態”療法的引導作用,它能讓我們在面對恐懼時,正確地處理我們面對恐懼的行為,發揮出我們當前最大的潛能,讓我們成為更優秀的人。

在《冰雪奇緣1》中,艾莎總是否定自己,認為自己無法控制魔力,因此總是過於在意小小改變,反而讓自己更加恐懼。在女王加冕儀式上,她特別注意不要讓自己觸碰的東西被冰雪覆蓋,一旦這些被她碰觸的東西表面稍微顯露出冰雪,她就會驚慌失措,想逃離這裡。

從生理領域來說,否定自己就如“蝴蝶效應”一般,將會加深自己的恐懼感。當我們緊張害怕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就會各司其職,盡其最大所能來應對當前的變化,讓腎上腺釋放出腎上腺素和皮質醇,這些物質將會調動在手臂和大腿上,讓我們身體產生逃跑的傾向,也會讓我們更加恐懼。

但假使我們承認自己已經做到最好,腦和身體已經做好準備來應對讓我們恐懼的事情,這樣就會向我們的大腦傳遞一種信號,我現在已經是最佳狀態,那麼大腦的前額皮質就會給予我們思考的能力,讓我們三思而後行,也讓我們能做出正確的應對。

《冰雪奇緣》:未來美且危險,但我們可以用信任打破對它的恐懼

三、用信任消除恐懼,就會做對下一件事

無論是《冰雪奇緣1》還是《冰雪奇緣2》,都向我們傳遞了愛的偉大,愛能消除艾莎對自己魔力的恐懼,解救被魔力擊中心的安娜;愛能消除姐妹倆對未知的恐懼,一同踏上未知的危險北方,解除阿倫戴爾的危機。

其實,與其說是愛,不如更具體地用“信任”來解釋這種神奇的力量。因為信任,安娜勇敢地尋找魔力失控的艾莎,她認為艾莎不會傷害自己;因為信任,艾莎勇敢地獨自踏上尋找答案的未知遠方,她認為即使自己死了,安娜也能肩負起女王的職責,照顧好阿倫戴爾的百姓;因為信任,她們都消除了自己的內心恐懼,激發了自己目前的最大潛能,做對了下一件事。

但在《冰雪奇緣1》中,艾莎不相信妹妹安娜,因此只會壓抑自己的能力,疏離安娜,從而讓安娜誤會了她;艾莎不相信他的國民,因此壓抑自己的能力,不敢顯露出來,從而讓國民害怕她。

在現實生活中,同樣如此,很多抑鬱患者害怕親朋好友對自己有異樣的眼光,於是壓抑自己的痛苦,恐懼將自己的脆弱、不同表現在他人面前,從而壓垮了自己的身心。

究其根本,就是我們對他人缺少一種信任,認為對他人說出自己的恐懼,會讓旁人不可接納自己。因此,我們將無法採取有效的行動,而是一味徒勞地去嘗試改變和控制自己,讓自己的心理和身體都造成了嚴重的負擔。

其實,治療恐懼的良藥就是信任。縱觀人類歷史,信任一直是人們走向未知未來的最有力的力量,它讓我們敢於將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因此人們的文明才會進步,才會有了更加優越的生活,而這讓未來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正確的事。

因此,對於美麗且危險的未來,我們都是恐懼的,但一旦認可了自己和他人的價值,相信我們每個人,那麼恐懼感就會慢慢消失,而我們也會做對下一件事。

《冰雪奇緣》:未來美且危險,但我們可以用信任打破對它的恐懼


分享到:


相關文章: